设计师如何有效的学习?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8884浏览
设计师如何有效的学习?Recommanded by editor

本文话题:分享一套厉害的学霸学习方法

以前我们想要学习或了解某些行业的知识,往往是走投无门,基本只有通过大学教育这一条途径;而现如今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难度,我们可以通过站酷、知乎、B站等平台,轻易获取到过去只有在行业内部才能获取到的专业知识。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打破了人与知识的壁垒,为我们学习了解新事物,突破自身认知局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说在过去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最大原因是“信息圈层”,那么当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的消化能力”。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不同人“对信息的消化能力”或者说学习效率,是极为不同的呢?

比如有的人看了很多文章、听了很多课程,也做了详细的笔记和摘抄,但学完一段时间后就忘的一干二净,

看完一本书,问起学到了什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们内心的潜台词往往是“这知识不进脑子啊”

而你又会发现另外一类人,他们学啥都快,不仅对学习的知识领悟的更加透彻,还总能举一反三,并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仿佛天生脑子更好使一般。


问题出在哪?

是我们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吗?

NONONO。

是你的努力没有用对地方。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摄入的只是大量的断层碎片,而后者建立了系统化认知

从更底层来说,而因为前者缺少从底层建立认知的意识,缺少从底层思考问题的习惯。


------------------------------------------------------------------------------


什么是底层思考?

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刨根问底式探究,向下深挖,多问为什么”。


举个例子:LOGO设计,怎么学?

大多数人可能去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程。你打开一篇文章《LOGO设计的10大方法》——首字母法....于是你来开始练习,按照这些方法一个个尝试学习,下一篇《LOGO设计的八8种创意方式与4个原则》—— 识别性:认得出、美观性:让人视觉愉悦、易用性:便于应用、关联性:尽量和产品有关系。你又学会一招。


如果是这样学习,就没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不是说这些都不对,而是你学习的这些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你对你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停留在“浅认知”的层面。


而具备底层思维的人,会进一步探究“解释和指导这些方法论的规律”,比如:

• 尝试寻找这些方法论是否有相关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

• 学习别的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

• 如果没有相关的更底层解释,我们是否也可以自己给出一个合理化的假设,然后不断去验证?


佐藤可士和曾说过,LOGO设计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如果你按照这个认知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你是不是也能基于此自己推导出“LOGO设计的20种方法”呢?

实际上,当我们找到一个解题思路,它便会给我们返还无数的答案。


同理,版式设计,应该怎么学?

你看了无数排版法则、图文组合技巧,学会了 C.R.A.P四条基本原则,但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内容。

想要获得更快速的成长,你还得进一步思考,排版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方法适用,如何解释?

你最终发现,你所学的各种排版技巧都是在为一条规律服务——控制视觉动线,

而当你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第一性原理,你的认知深度才会提升,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衍生出来的方法论和技巧,以及这些外在技巧的局限性。


很多工作多年,设计水平时好时坏的设计师,还得找大量参考借鉴其中的形式,本质上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深度思考,基本功不扎实。

因此,将时间花在对的地方非常重要,如果只有60分钟的时间,你应该花40分钟去思考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案假设的前提是什么?然后用20分钟来查阅相关资料。

而不是将60分钟全部用来“凭直觉”学习,否则你可能将大把精力都消耗在了细枝末节上。

只有从底层思考,真正打通了认知阻塞,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的更快。


为此,我找到了一个践行“底层思考”的学习对标对象——李叫兽(李靖)

李靖硕士还没毕业就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并且公众号文章颇具深度。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人,但是一定刷到过他的文章《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89%的创意广告来自这6个模板》等等,其中不乏有多篇创意设计的方法论,这些文章在设计圈很多大号都转发过,其总结的深刻程度超越众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专业”设计师,这是为什么?

我翻遍了他过去的所有文章,发现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从底层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迁移规律去解决问题。

我大概总结了李叫兽看待问题的三条思维方式

——“凡事必有因、知识可迁移、我该怎么用”

接下来我从设计师的角度,为大家扒一扒。


1、凡事必有因

任何事都不会凭空发生,而是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我们需要抓住事物因果逻辑链条的源头。

掌握一个原则:多问为什么?用理性脑做决策。

为什么要设计一个电商BANNER?甲方要解决的是更好的呈现商品,提高点击率和转化率,而不仅仅是做出好看的画面。

为什么要设计VI?甲方要解决的是让品牌在受众感知层内外合一,进而降低品牌传播成本,而不仅仅是做几个LOGO和应用效果图。

为什么要设计UI?甲方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视知优化,提升产品使用体验,而不不仅仅是几个写实的ICON和线稿图。

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看起来显而易见,实际上有太多设计师都执着于自己的“设计思维”与感性脑。

我曾在知乎回答了一名设计从业者的提问“设计师的设计依据是什么”,题主会产生这种困惑的底层原因就是无法界定“设计解决的问题”本身,

而只有探求事物的底层逻辑,正确界定问题假设,你的决策与行动才不会跑偏,所以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2、知识可迁移

这一步,是类比与借鉴其中的知识,也是催生知识的关键

• 游戏设计中可以借助平面设计的图形动势,引导角色完成系列操作行为;

• 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摄影的突出主体的构图原理,更有效的引导视觉落点;

• 摄影作品中可以借鉴绘画作品的构图用光,如沿用至今的人像伦勃朗绘画的艺术布光。

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被验证的原理,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其它被运用的可能性。

道理很简单,一种规律能沉淀下来说明被大多数人认可,用大多数人认可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比你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


说一个迁移知识的典范人物——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马斯克横跨新能源汽车、脑机互联、航空航天、卫星网络,还要去研究宇宙的本质,为什么他能够做牛马不及的跨界事业?

一次访谈中,马斯克曾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罢了。”

事实上,在他眼中它们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将最基础的原理进行迁移,用来改变了另外一些行业。

迁移第一性原理,可以说是马斯克在诸多领域取得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源泉。


3、我该怎么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了你学习某知识后,行为决策依然照旧,就别怪知识没有用。

这就像是“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荒谬论调。

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用,是你“没有用”!

学了知识不用,要么是你不认同,要么是你没有从底层理解。首先你得“吃透”这些知识,而不仅是“知道”这些知识。

当你从底层吃透这些知识后,就要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迁移。

迁移与应用,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学习后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消化与加工",思考:原理背后是否有自己已有的知识?这种规律还能解决其它领域的什么问题?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思考我还能把这个原理用在什么领域?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将发现的原理进行类比与借鉴,就能获得1+1>4的复利成长不仅能让你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知识、新想法,往往在这里碰撞产生。




说在最后

底层思考,不只是能帮你提升学习效率,它适用于解决任何问题。工作中,很多设计从业者都厌恶“美工”这个称呼,我认为设计师与“美工”的最大区别,一个是解决问题的人,一个是只会画图的人,而这其中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是否从底层思考问题。

如果你将眼界局限在专业内,将工作职责分的比谁都清楚,除了画图,不了解也不关心设计以外的任何工作,只是相对孤立、割裂的看问题,那么你本质上就是一个操作工,能力增长的天花板也会很低,路也必然会越走越窄。

反之,如果你凡事能坚持从底层思考,那么我相信,工作三年你比有工作十年工作技巧的人进步都要快,即使你转行了,在其它行业也一样游刃有余,因为,你学到的不只是设计技能,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思维方式。



感谢阅读。


393
阅读原文
|
Report
|
440
Share
相关推荐
设计师如何洞察用户需求?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文章
打破认知限制四步曲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提升效率的道与术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价值导向设计思维
Recommanded by editor
文章
2016丨作品集
Recommanded by editor
2016丨武建LOGO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作品收藏夹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作品收藏夹
教程学习
教程学习
教程学习
教程学习
作品收藏夹
干货
干货
干货
干货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