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把我拉回展厅的,是刘小东
上海/设计爱好者/4年前/1746浏览
版权
再次把我拉回展厅的,是刘小东
时隔一年后,再次把我拉回展厅的,是刘小东
: )
八月末最后一个周六下午,晴转阴,天气异常闷热。按照以往的计划,这会儿应该宅在家里的电脑前,干着些用来谋生的勾当。但今天的行程早已安排妥当,去 UCCA Edge 看一场展览。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看到刘小东的原作。一进入展厅便是那副脸上贴着纱布的自画像,也许是已在画册和影像中看过无数遍,亦或是刚进入展厅的不适应,所以并没有在此驻足太久,草草看过后,便走到了另一张画面前。在看完整场展览,再次走回到这张画时,借着看展的后劲,才想起跟这张自画像来个合照。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时隔一年后,再次把我拉回展厅的,是刘小东。


从金城老家的发小,到意大利华人街区工人、欧洲难民,再到疫情期间滞留纽约时的水彩、画家人的小稿,最后到「你的朋友」系列新作。几层展厅看下来,可以大致窥探到艺术家在画每张时的不同状态和在技法上的逐步稳健和成熟。每一幅画所画的对象不同,画画时的条件不同,画家当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同,一切的不同,使每一幅画都成为了一个新的开始。在「你的朋友」系列中,更多的看到的是画家用朴素的眼光记录自己的生活,当年绘画是他敲开人生之门的选择,如今绘画就是他的人生。他对绘画的最纯粹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一直未变,借陈丹青评价刘小东的话:「从来就是个野小子」。

开篇的金城系列画的非常收敛,从尺幅上大概也能感觉的到(与他之前动辄10米的连画相比,确实算小幅画作了)。 笔触轻盈,色彩如往常一样,鲜亮且鲜活,透着股来自北方的亲切感。展览中途的几张难民系列大尺幅作品,并没有让我产生太强的共鸣,反倒是几张不起眼的小画显的更精彩些。
来到三楼的放映厅,正在循环播放着的,是一部由导演杨波拍摄的同名纪录片《你的朋友》,99分钟的影像,以流动的纪实再一次呈现出现在绘画中的那些朋友和家人。这也成为了串起整个展览的灵魂所在。

进入放映厅时,中间一把可坐三四人的长椅上已是密密麻麻的人影。与周遭的人一样,我席地而坐看完了全片。开篇是画阿城的过程中的神游和对话。一众好友里,阿城是第一次入了刘小东的画。刘小东把自己最近的关系捧出来给大家看,带着股北方特有的幽默劲儿,以「掏心掏肺的诚恳之态」展现着与刘小东最亲近的人,最亲密的关系—老妈、哥哥、一起劳动的远亲助手华子,妻子喻红和孩子。每个情节都是生活中的自然流露,透着善良和幽默,没有丝毫的刻意。
在王小帅工作室,刘小东为喻红画了一幅肖像,喻红身穿一身黑衣站在瘦骨嶙峋的树干旁;与另一段镜头交替出现:1994年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冬春的日子》, 刘小东和喻红扮演了画家冬与春,“表演”着画与被画的人。这是全片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
“老爸呀,老儿子也老了”。在对老爸的祭拜中,影片结束了。🔗 刘小东 ₂₀₂₁|《你的朋友》预告片

单从技法上,我最喜欢的是画张元、阿城,喻红以及自己的裸体自画像。这几幅画有些共同特点,笔触一笔是一笔,毫不张扬。显得丰满、沉着。与他前些年的大幅写生作品中如行草的笔触和随性的肌理略有不同。刘小东除了用他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记录这个世界以及背后所传达出的人文妙趣之外,似乎又开始追求起了画画中最纯粹的快乐:「画好那几个笔触,画好那几块灰色」。刘小东在本次展览的采访中说到,“画画现在对他来说更像是「呼吸」,需要慢慢的呼,慢慢的吸”。这么看来,开头提到的「技法上的逐步稳健和成熟」似乎真的是出于画家的心境了。在本次展览封面的那副「宁岱亲自笑了」中,刘小东出现在了画面中央偏左的阴影下面,悠闲的倚靠在栏杆上,眼神凝视着观者,似乎在说:“除了我,去看看你的朋友们吧”。

走出展厅,天色已经是雨后透着些许凉意的初秋夜晚,对面的静安大悦城显得格外耀眼。我下意识的翻看了一下手机,刚好7点整。手机上密密麻麻的消息提醒,在我走下 UCCA Edge 这狭长的扶梯之后便已挨个看完。这么想来,花了一下午只看了一个展览,可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起初,我对于刘小东的艺术并没有太多的偏爱,对于他大多的认知,也都来自他写生过程中的纪录片和画家访谈节目之中。一本印着温床系列的红色封面的画册,成了大学期间我对于刘小东作品最初的认知。从白胖子,到温床系列,再到十八罗汉,以及当时卖到天价的三峡系列。我喜欢他的影像胜过喜欢他的画作。陈丹青对刘小东的推崇,也让我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固定认知。就暂且认定他是画是好的吧,至于哪里好,为什么好,其实没有去深究过。

在看过了刘小东早期的一些作品之后,我才渐渐喜欢上了刘小东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有弗洛伊德式的影子,但似乎也只是影子罢了。绘画技法的相似并等同于艺术作品的相似。刘小东早期作品大多题材来自平时的摄影记录。画身边朋友、家人,画自己生活的时代。刘小东打破了艺术的所谓的高级,他的艺术没有故弄玄虚。他自始至终是个朴素的、有生活的北方小城青年,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绘画本事,来到北京谋生,并很快的成名、赚钱、开吉普、在798盖起了大画室。他从来不掩饰自己对生活物质的欲望的追求。但他的作品没有变成风俗画,这也得益于他的鲜活生猛和抽离出动物特性上,刘小东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画的写实可信又并不那么真实。

弗洛伊德是非常哲学式的,他固执的在画室里画了一辈子。在《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这本里,作者讲述了为弗洛伊德做模特时的经历,模特的每个动作他都要精准的记录,他反复涂抹修改,画一副画的时间,超乎常人想象。弗洛伊德画的写实可信又超乎画面人物之外的真实。

刘小东的确是个技术非常精湛的写实画家。他也曾想作一个非常古典的画家,把几块灰色画好,几个造型画到另本行首肯。但「寻源问道」式的追求油画技法的本源并不是他的性格。从附中到美院,再到留校任教至今,他接受的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苏派教育,他的绘画技法极度学院派,但他又能完全脱离学院派的思维方式。在他崇尚的直接画法的快感和直接表达背后的绘画主题,并不是他所关心的。在这时,刘小东对绘画的认知还是非常纯粹的,他并没有直接学习佛洛依德,而是天生的画风气质与弗洛伊德遥相对应。陈丹青告诉刘小东,有个在世的画家和你画风极像,现在在纽约有展览,不妨去看看。刘小东看完之后,沉默不语,抑郁了好久。他深知绘画最重要的就是把任何事物像表达静物一样把他表达好。一个画家佩服另一个画家,经常就佩服那几个笔触,几个色彩处理的微妙。在看过弗洛伊德的原作之后,他就真的服了。

但当代艺术突飞猛进,媒体时代来了,各种声音把绘画淹没了,画的再好变得似乎没有意义了。除了这几个笔触、几个灰颜色画的好之外,能不能在画背后还有一种东西吸引人来看。「白胖子」之后,刘小东的路子则完全打开了,他的画面中开始出现与自己不相关的人物,作品跟佛洛依德就完全不沾边了。一个是室内无限刻画,挖掘人的内在本质;一个是到处写生,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和还原事件。

他画他眼睛真实看到的,并且置身在真实的环境之中,在废墟上、在垃圾堆旁、在熙攘的街道;在古巴、在北极、在纽约、在老家的菜地里。他的尺幅也越来越大,动辄10米的连画也是不在少数。他把画布瘫在地上,颜料直接挥洒涂抹,胳膊画长了就让他画长,够不着的地方,直接跳起来画。在任何地方,任何条件下,刘小东都能够画的好。很难想象,如果弗洛伊德在同样的条件下能够画出什么样的作品。陈丹青作为画家,也深知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所以他说这样到处画画的艺术家找不出第二个。

做艺术的黄金时期绝对不是一个人所谓成熟之后,而是他最冲动,最傻,不懂装懂,情绪代表才华的时候。陈丹青懂得这股子生猛劲过了就不会再有了,人的成长过程,是把一个艺术家的天赋不断抛弃的过程。刘小东则没有这样一个抛弃的过程,他抛弃的是艺术的所谓的高级和故弄玄虚。没有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劲儿,还真画不出他这样的作品。陈丹青说他很相信这句话:“所有画家画的都是自画像,他随便画什么其实都是画他自己。”这恐怕是对于「从来就是个野小子」的最好解释了。
往期回顾
17
9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17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9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