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35岁失业的中年人,都去了哪儿?

长沙/教育工作者/4年前/222浏览
知乎高赞:35岁失业的中年人,都去了哪儿?

关注我看最新质询

现在网上流传的35岁很多人会失业,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的?

这问题很多人问过我,首先我想说的是:


脱离行业聊年龄和失业,其实没什么意义。


我曾就职过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20年了,大几千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始终没超过27岁。


30岁确实面临转型的问题。毕竟35岁,实打实地算“老人”了。


但医生、律师、建筑师等行业,35岁可能还是个职业起步阶段,方兴未艾。


知乎这个问题下,最高赞答案是一个程序员讲了自己35岁因病被公司逼退的经历。


这几年因为自己写公众号的关系,加上本职在IT圈,接触到很多互联网或是其他行业的“35岁现象”,唏嘘是有的,沉重是有的,但问题的本质是个灵魂拷问:


如何不被“35岁失业”的困境所困?


1

我知道大家听到失业内心都忍不住瑟瑟发抖,总觉得没工作了,日子完蛋了,职业生涯葬送了。

可什么叫失业呢?


我同事家里卖茶叶的,他跟着家人做了几年太无聊就出来找了份设备维护的工作,然后又转行做程序员。


后来公司裁员把他列入“考核人员”名单里,于是他一转头又回去帮家里做生意;


认识的一位项目经理,37岁刚做到中层就被裁员,他就和亲戚一起做微商,还开了家小餐饮店;


还有一个原本做架构的同事,被裁后,35岁的他找不到理想工作,先跑去全职炒股做黄金外汇,接着合伙开了IT培训机构,线上线下授课。


你觉得他们算失业吗?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依然觉得只要丢了手里的饭碗就叫失业,或是只有朝九晚五or996的上班制度才叫就业,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观念。


暗戳戳地把失业与“赚不到钱”画上等号。


事实上,只要有挣钱的方法、有获得收入的渠道,你提供了社会价值,并且有人愿意为此买单,本质上都是卖服务、卖技能,它们都符合商品交易逻辑。


都是出来“卖”嘛。


别把自己限定在单一戏路上。


2


世上99%的事情都同时具有AB面,而我们看待的角度,很大程度决定了东西的样貌。


我之前在《得到》上,听到个很妙的关于体制内的概念。


人们总以为体制内就是指公务员啊,国企啊什么的对吧?


实际上呢,能带给人安全感、同时阻碍你成长、你觉得不够好的东西,都叫体制。

从这个角度看:


互联网公司也可能是体制内啊。哪怕是BAT,但你待着很舒服却没太多长进,那么它就是体制。


做生意也可能是体制内啊。不少人的生意大部分来自同个客户,长期合作,利润虽不高但胜在稳定。


想拓展客户群体但又有心无力,那么它也是体制。


婚姻也可能是体制内啊。有些人在婚姻中浑浑噩噩,说过得糟么,似乎没有到要离婚的地步;说过得好么,三天两头吵架,弄得彼此身心俱疲。那么它就是体制。


这就是个意识形态的问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句台词:“危险是一个事实,恐惧是一个选择。”


同个环境,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灰心丧气,有的人意气风发,它是一体两面的。

失业也是同个道理。


我们换个角度想,有份工作永远不会失业,不管你做成什么样都能做一辈子,这到底算不算好事?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电影《明日边缘》里,他饰演的凯奇少校拥有时空循环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死而复生。


为了对抗外星人,唯一能取得胜利的方法就是让凯奇不断死去、不断重启时间。


他开心吗?


他重复得都快吐了。到最后重复到形成肌肉记忆,一遍遍机械又精准式地做着千百次相同场景里的战斗动作。

每样东西皆有代价。


·假如你能死而复生,可从此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之处;


·假如你拥有了铁饭碗,可你不敢松开手去触碰其他东西;


·假如你能永不失业,可你再也无暇体验更丰富的工作。


何况人都是有惰性的,真的永远不会失业,危机感和进取心必然将大打折扣,本能会想“我何必这么辛苦?”“混混就差不多了吧”。


“永不失业”的工作,逐渐变成了管饭的牢笼。


3


前面说了,大部分人对失业是恐惧的,所以对35岁这条红线颇为敏感,把年龄视为职业生涯的杀手。


实际上呢——


第一,困境不是来自你的年龄劣势,而来自你没有足以对抗的优势。


之前有位读者,看到我表达过“被裁员未必是件坏事”的观点,发了大几百字的私信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最后问道:临公子,我就想知道你自己要是被裁员了,你觉得这叫好事吗?


坦白讲,我现在压根不在意会不会被裁员。


副业收入不错,还有房租等被动收入,如果我被裁员了,正好能深入些做自媒体。眼下我每天只有2-3小时做自己的事情,还有一堆想做的尝试和未打钩的计划。


一旦有了更充沛的时间,当然要把它们赶紧安排上。


困境往往不是真的有多艰难,而是你除了手上这份工作,别无选择,那才是真的艰难。


第二,多数人观念里,倾向用稳定换取体验。


我以前在文章中聊过一个程序员同事,原先是小县城公务员,上班自学写代码后来转行成码农,几年后又回到老家进了国企。


他说,当公务员太无聊,想着还年轻就出去体验其他行业。


做了码农,才两年多头发就掉得稀稀疏疏,公司还搞KPI末尾淘汰,焦虑得他整天失眠又开始怀念起以前工作的好。于是在家人帮忙下,进了老家的小国企。


说白了,围城无处不在。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


没出去的人想出去,出去的人又想回来。

都是一物换一物。


失业了,丢了之前的工作,但同时有了尝试新行业、新工作的机会,不少人就在这过程中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真不见得是啥坏事。


4

最后我想说,失业也好,其他困境也罢,有时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想得开些,出路也更多些。

2017年,随着一则视频网络流传,搬运工朱芊佩快速走红。


视频和照片中,朱芊佩穿着背心,徒手扛起一袋袋三四十斤的货物,肌肉线条硬朗、颜值颇高不输于TVB女明星。



她不是为了用搬运工身份作为噱头,是实实在在地搬砖8年。


很快地,她被誉为“香港最美搬运工”、“香港劳拉”。

有了名气后,许多媒体来采访,连央视新闻都报道了她的事——


她还上了国内知名相亲节目,引得诸多娱乐公司排队等着和她签约。


结果呢,她大方地表示:自己就是喜欢搬运工这行业,同事们都好真诚,又会互帮互助。每天虽然辛苦但很开心。

很多人觉得何苦呢,搬运工又苦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种纯粹的重体力活,何况长这么好看的女孩?


赶紧开视频啊,赶紧直播带货啊,挣钱简直不要太轻松。


一年过去了,令人没想到的是:她依然开心地做着搬运工。


我最大的感触,倒不是朱芊佩有多么能吃苦,而是:


她是个很想得开的人。


按照常理,坐过办公室的人转去做搬运工,多少有些尴尬或沮丧,但她一方面兢兢业业地做着苦力活,一方面乐在其中。


有些人失业后去开专车、送外卖,心理纠结万分压力越来越大,担心未来没收入、担心不体面,越想越做得不开心。



高不成低不就,矛盾中戾气发酵,逐渐过得昏天暗地。


但想得开的人,他们高也行,低也行。


做一份工作,就当做体验,不去谈论什么天长地久。


多数人渴望的职业路径,是在某个领域的纵向发展,比如我这次拿了A,下次目标就会A+,再下次是A++。


今年挣了20万,明年最好30万,后年40万……


想法固然好,但固化后面对不如预期的现状,就容易想不开。


所以说,你要留出自己转身和倒退的空间。


把工作看成一份经历和体验,那么,过程中的高低起伏、变换赛道对心态的冲击就不至于太大。


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和职业阶段,不局限于眼前的人,前方将别有洞天。


下方资料对于【软件测试】的朋友来说应该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备战仓库,这个仓库也陪伴我走过了最艰难的路程,希望也能帮助到你~



凡事要趁早,特别是技术行业,一定要提升技术功底。技术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个与之匹配的、难以跨越的,技术瓶颈期!这个阶段没有一次能解决的神药,只有自己不断的积累、沉淀、破局,到最后的爆发。而这些知识可能最开始都是枯燥的,就像看了大A不会小a,看了小a又牵扯出小b,没办法只能一层层的扒,一层层的学。

以上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用得到的话可以直接拿走,在我的QQ技术交流群里(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可以自助拿走,群号:902061117。


如果对你有一点点帮助,各位的「点赞」就是小编创作的最大动力,我们下篇文章见!










1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