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与C端设计思维的转变
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有不足欢迎指正
浅谈B端C端设计思维的转换
常言道感性的C端,理性的B端,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感悟!
从与用户的UI到摸索前行的数据之路,对于我的改变!C端的工作模式一直都是用户驱动,是面向终端消费用户的产品,但对与使用者而言主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需求,例如娱乐、消费、学习、出行等等!所有的的功能都是围绕主功能设计,面对C端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增加营收,提高用户,慢慢的就出现C端的情感化设计让我尽可能的提高点击,吸引用户的眼睛,和用户形成互动为最终的目的,也是设计师的主要成就之一!
当然从作为一个设计参与者的角度来看,B端后台的产品并没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ToC产品那么的“火光四射”,但是B端产品对于设计师&产品经理都有更高的能力要求,能够从容的在各种B端产品中来回穿梭的人必须要有更强的业务逻辑理解和规划能力,后台类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大方向是可以借鉴并复制的,但是对于细节的拆分、功能的规划,却又截然不同。
B端产品的衔接性更强一些,对于不同的场景,业务逻辑的复杂、数据系统的串接,用户的单一性,专业性等等,所以要求也不尽相同!
相对于C端产品用户群体的庞大和多种类,B端产品显得要相对专注。在做B端产品之前,我对B端产品的初步理解是大而广泛的功能集成类产品,有点类似于一个超级后台的概念。但是实际进入到行业中接触之后,才发现实际上对于B端产品而言,每个产品都是针对行业链内的某一个节点而做。
我刚做B端设计的时候弊端,就是依然遵循常有的C端设计思维,拿到工作之后先去找竞品去了解行业的整体趋势,然后以此为基础去根据原型图去出整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规范,但是现在忽然转到B端之后,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竞品和用户接触不到,第一反应就是去找B端的产品去看,也不去了解这个平台是干什么的,就是觉得不会就大量的去看,最后发现所有的风格其实都差距不是很大,就是一些展示形式的区别,然后就觉得掌握了宝典,大部分的B端都是这个样子,觉得这个界面的这块不错,,这块不错,虽然整体的设计出来了,但到看的时候会发现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这样的设计在B端中是没有灵魂的,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师的
仅限于个人意见,通过这段时间的沉淀看资料,仔细的研究B端产品发现,大部分人做设计都是遵循那几大设计规范来回拼,不论是设计还是开发都应该先选择合适自己产品的框架,对于国内的产品更多的是用块状结构来划分每一个模块,区分每一个结构,这样的好处是能展示更多的内容,更加明显的体现了结构的概念,而国外的设计,优势:单从界面的展示上来看界面更加简洁,多采用线性的结构进行区分,但需要强大的底层逻辑进行支撑,当前页面目的是什么,怎么更好的回到上一个页面,到接下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跳转,怎么衔接,虽然舍弃了大部分的页面排版,但是通过面包屑和流畅的交互体现出逻辑!缺点:如果逻辑的跳转出现偏差就会有小小的脑袋大大的疑惑!
C端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这里就推荐几个B端的组件库
1、饿了么官方组件库
https://element.eleme.cn/#/zh-CN/component/installation
2、蚂蚁金服官方组件库
https://ant.design/docs/spec/introduce-cn
3、layui 官方组件库
https://www.layui.com/admin/std/dist/views/
4、阿里官方组件库
https://fusion.design/component/doc/102
5、iviewui官方组件库
https://www.iviewui.com/components/menu
6、spectrum官方组件库
7、Material-ui官方组件库
https://material-ui.com/zh/components/button-group/
有了这些组件库的话可以在设计之前和前端讨论选择框架然后搭建自己的组件库,这样避免出现页面不统一和开发交流费劲!B端设计更注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怎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而非刻意强调页面的炫酷和设计感!这时候统一性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