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里的品牌营销(一)
用不同的视角来看设计。关注微信公众号,更多干货分享给你!

大家好,小编是Yoo不能停的精神科院长,大家药不能停哈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给大家分享点设计思维,都是干货,记得好评哦亲!
前几天小编在学习品牌营销,里面有一个词,让我顿生兴趣,这个词叫品牌的熟悉感,这原本是品牌营销的概念。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叫品牌知名度,那么品牌熟悉度是什么呢?
品牌的熟悉感。跟知名度没关系,消费者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你,但是,一看见你就觉得很熟悉,很亲切。有时候一个人并不认识对方,但是看着他你会觉得似曾相识,很熟悉,很亲切。这时候就会有行为反射,就愿意跟他接近,愿意跟他交往。对商品来说,你就有了购买欲。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是所有企业都在努力追求的事情,也是衡量一个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呢?其实很多设计点都是源于对大众记忆共同体的挖掘,来形成共情。所谓记忆共同体,就是指大部分人都知道的,可能见过,可能听过,至少都是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存在于脑海里。
换成心理学上的术语就是:集体潜意识。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小编推荐大家一本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潜意识的力量》,作者是约瑟夫·墨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正题,比如说天安门,无论大家有没有去过,但脑海里还是一下子就能浮现出天安门的场景。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记忆共同体给人的进一步联想或者说感受都是相似的。比如大家一想到天安门,是不是会联想到代表中国,首都,庄严,自豪等等。所以大众越熟知的记忆点越能形成强烈的共情心里,然后就有了跨越品牌知名度的品牌熟悉感。在产品设计里大到整体造型,小到细节材质肌理配色,都可以成为熟悉感的起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一下,它们是怎么通过产品本身来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熟悉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花上HUSUM出品的一款空气加湿器,造型简约美观,酷似一座火山。没错,火山就是我们大家的记忆共同体,而且是大部分人都所熟知的,即使商家没有做任何的说明或宣传,我们还是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同时火山又代表了大自然,熟悉,亲切感油然而生。此外,加湿器的功能就是调节空气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空气和环境不就是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吗。这又将产品的功能与消费者的主观愿景所连结在一起了,产生购买欲望也就自然而然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图中的灯具,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一眼看出它的整体造型设计是由振翅飞翔的小鸟抽象简化而来。而我们对鸟儿自由美好的印象也都会被映射到这款灯具上面去。
这里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其实大部分仿生设计都会形成这种熟悉感。建议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最初接触到仿生设计的产品时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造型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产品的其他构成因素里怎样去形成同样的熟悉感。(这里小编先预先剧透一下,几乎所有的工业产品都离不开几大构成因素,后续小编会专门写一篇详细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关注下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图中的音箱表面有大面积的木纹质感,虽然我们知道它并不是真实的木材制作,而是用现代表面处理工艺(例如覆膜,转印等)达到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看到木纹时脑海里出现的固有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套厨房用品,每一个单独拎出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每个产品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而已。但当整套产品放在一起时,我们一下就能知道设计师想表达的创意是什么了。而这就是基于我们对彩虹有着清晰的印象,设计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不同颜色的层级递进,一下就唤醒了我们的共同记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造作出品的这套茶花套碗,真的是很漂亮。表面纹理的运用,不但让产品本身显得更有品质感和细腻感,同时又能让人联想到花瓣上的线条纹路(其实小编觉得也能联想到贝壳)。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因为它有着属于你我的美好回忆,一次情人节的送花,一次海边的嬉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寄宿在外公家,外公以前是一位厨师,每次往菜里放盐的时候,都是用手指揪起一小撮盐,均匀的晒在上面。那是他们那代人的行为习惯,虽然现在来看,或许很多人会诟病不太卫生。上面的这款调料罐,盖子用软胶材质做成了指套的形状,既通过这个行为动作形成了记忆连结,又解决了卫生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想起某些人,某些过往的记忆,心中泛起阵阵温暖。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小熟悉小惊喜。你是否也为此而心动,最后买单了呢哈哈!
上面的这些案例,可能都不是什么众所周知的大品牌,你甚至可能都没听过这些牌子。但是不是依然能给你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呢?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融入这种理念,可以快速的在消费者和陌生品牌之间建立起信任感,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品牌营销成本。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