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电商平台 业务需求与方案设计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422浏览
品牌化电商平台 业务需求与方案设计
书同文

你们有没有想过: 衣服是如何定价的? 明明花了很多时间选择款式,买完之后却不满意?淘宝商家为什么一直说不赚钱?

     本文将与你一起分析:电子商务平台的变化,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整合制造业资源,媒体资源,及工商资源,设计一款互联网产品,满足消费者及工商业的发展。如果你对该课题感兴趣,欢迎你留言谈论。





1:社会及消费者的变化



      从2003年成立的“淘宝”,到2019年的“拼多多补贴策略”,都是将降低商品价格,作为诱导你购物的主要因素。


     但是伴随消费者(你)经济实力的提升,满足标准发生了改变,需求变的更加多样化,对“美好形象”的需求逐步提升,对部分影响“形象”低价商品会产生抗拒情绪。


     如:工作初期,拥有一辆捷达,你便会觉得很幸福。而当你年薪千万之后,选择奔驰才能满足你汽车的品牌需求。


     我们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根据自身拥有的财力决定的。年薪十万,购买捷达会花掉你一年的工资。而年薪千万,购买奔驰仅仅花掉了你两个月的工资。这便是,经济提升,引发的满足标准变化。


     并且伴随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商品品牌”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并且“商品品牌”会成为你交友的一个衡量标准。


     如:开奔驰的老板,更愿意与开奔驰的人合作。而不愿意与开捷达的人合作。这便是群体的归属性,品牌成为了一个群体标准。通过彼此使用的品牌,更加容易判断你的经济实力,与性格。(温州的商人,更熟知其中的道理,尽管工厂很小,但是汽车一定是百万级,你可以详细与他们交谈其中的学问。)


     同样的逻辑,使用「海蓝之谜」的用户,也理解不了「资生堂」用户。


     穿「优衣库」的人,也不会理解穿「唐狮」的人。


     我们的世界是由的品牌构造的,哪怕是南京街边的蛋炒饭,“爱马仕炒饭”就比“长白街炒饭”具有人气。同时消费者会使用品牌,为自己定位的,穿优衣库的美女叫做“时尚”,穿LV的美女“高贵”,穿耐克的美女叫“动感”。可以回想一下,你去三里屯太古里逛街的目的,是因为优衣库/阿迪达斯/苹果商店在三里屯,以及选购这些品牌的用户群体在三里屯。你认为,自己去三里屯逛街,可以加入“时尚”“高贵”“动感”群体。而不是加入“炒干”“豆汁”“卤煮”群体。


     而电商平台,如:淘宝与京东的运营模式,使用品类的方式,将现有的品牌商品,销售给了用户,但并没有建立用户的品牌意识,也就无法依托群体归属,塑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如:淘宝商家模式,运营17年了,培育出了大量商家,但并没有培养出能与「优衣库」同级的中国品牌,是因为淘宝的竞争体系是低价策略,以及价格歧视策略。商家因为“降价促销”策略,严重的降低了品牌价值。导致品牌无法给予消费者归属感,平台也就无法利用归属感,构建出品牌社区


     没有品牌社区,平台就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


     如,:你买衣服时,是不是喜欢问闺蜜的意见。你真的的是想听闺蜜的意见吗,其实你只是想得到闺蜜的赞许,满足你的炫耀心理而已。


     但是,当你在淘宝购买廉价衣服时,你会把自己买的打折衣服,分享到朋友圈吗?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因为你的朋友会认为你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从而影响了你的个人形象,增加了你的社交危机。


     我们不再是,30年前那个贫困的国家。


      伴随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能力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对炫耀动机/群体归属动机的快速增加。大部分消费者,不再把所有的钱用在必需品上的选购上。


      如:我们生活中,开始出现大量穿汉服,穿萝莉裙的群体。是消费者主动寻求群体归属


      但是,电商平台运营,依旧采用促销刺激方案。而伴随该方案的大量投入,消费者对该刺激的抵抗力度逐步加强,(可以尝试回忆一下,十年前电商销售中,为一张2元的红包,可以将商品转发到10个微信群中,而现在,作为消费者,你还愿意这样做吗?)


      我们需要改变的是销售环节消费者认知环节,不能在单独采用促销刺激方案,应该增加更多“他人导向”和“内在导向”。如2019年,大量商家在抖音及快手平台,以赞助网红的方式,投放广告,这种广告模式就是“他人引导”机制。





2:电商平台背景分析



主要电商定位:


      淘宝占据“多”的属性,即淘宝所销售的商品种类最多。

      京东占据“快”的属性,即京东的配送服务速度最快。

      拼多多占据“省”的属性,即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商品。



现存电商平台推荐业务及促销业务


      主流平台大多以综合推荐的方式,在首页为消费者推荐商品。这样有利于建立,以消费者个人为中心的产品首页。


      但过度以消费者为中心,会影响消费者的认知的提升,从而制约消费层级的提升。同时,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如:你从大学毕业进入职场。你的需求,便会由运动服饰,转化成商业服饰。而变化中的消费者处于认知迷茫期或决策困难期,(试想一下,你第一次选择职业装时的迷茫感),对于商品的认知欠缺,是用户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电商平台提供的只是一个商品搜索引擎(商品仓库)+支付工具的作用。


      而城市化及城市群中的消费者,是不会对“仓库”建立感情的。


      消费者的感情永远都是内在向导他人向导建立的。如:你身边的精英朋友都是用苹果手机,你便会对苹果手机,产生更高的情感。甚至会,促使你也更换成苹果手机。


      我们站在城市化的角度分析,现存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只有微弱的价格优势,及信息优势。


      而信息优势,会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会逐步减少,每一个个城市群中,都会拥有该商品的销售商店。如:京东提前在城市群中布局了商品仓库。当商店租金继续降低,商品会直接进入商店,(如:美国的零售模式)线上电商平台的价值会逐步减弱。

      

     同时伴随淘宝,对线下商店的价格竞争。大量从事线下销售的商家,转到线上销售,从而使线上竞争更加激烈化。


     竞争激烈化,会逐步导致利润的降低。你可以尝试询问,开淘宝店的商家,2019年的业绩并不理想。


     竞争的加强,会促使商家进行洗牌,优质商家,逐步会品牌化。低质商家会逐步被消费者遗弃。


     同时伴随城市群的逐步强化,商品的跨区域流通会逐步减少,如:可口可乐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均拥有仓储中心或生产基地。当城市群的人口数量达到一亿人时,亿人级别的需求,可以满足任何一个大众品牌,提前将商品,储存在该城市群中。


     并以当天送达,或明天送达的模式运营,当优质品牌快递服务逐步加强时。你很难在有耐心等待3-4天的快递运输,从而导致弱势品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价格歧视,是因为区域之间的市场竞争不同,如“蔻驰”在美国的价格低于中国,是因为美国有大量轻奢品牌,导致“蔻驰”在美国的市场竞争激烈,必须压低价格进行市场竞争。而在中国“蔻驰”同级别的轻奢品牌非常少,导致“蔻驰”市场占有率较高,“蔻驰”可以通过提高售价,获得更高的利润。


     想要减弱国外轻奢品牌的价格歧视,是增加中国轻奢品牌的数量,创建激烈的市场竞争。




3:新产品设计



“必要/网易优选/小米有品”平台的借鉴意义:


     这设计这个课题时,偶然间看到了“必要”的广告。


     我们姑且不论,广告的渲染成分。


     必要/网易优选/小米有品的模式,都是整合了国内优质工厂,为商品提供品牌化服务。从正面传递了,我国工厂的优质生产能力,及对品牌化的需求。


     但是,该模式并没有整合销售资源,仍然采用了,商家投放广告促销的模式。该模式可以满足商品的销售,但是无法满足品牌的长期发展。





品牌塑造方案


     首先我们要知道,品牌/工厂/商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品牌是由「舆论」塑造的,工厂是负责生产的,商家是负责销售的。


     如「耐克」的品牌在美国,工厂在越南,销售商家是京东自营。


     三者是可以拆分的关系,我国有优质的工厂,有便利的销售平台。唯一缺失的是品牌。


     而塑造品牌,需要的舆论力量。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得。伴随短视频的兴起,培养出大量自媒体人员。


     而娱乐平台的流量集中模式,导致大量自媒体,无法获得品牌赞助。成为了闲置资源。





制定新的商业模式


      1:自媒体销售模式

      2:满足品牌塑造

      3:控制商品质量


     如何满足批量生产?

     只有批量生产才可以,产生集群效应,从而降低商品制作成本。但是批量生产容易引发,库存挤压,只有拥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才可以有效的预估销量。


     如何获得品牌号召力?

     当商品品牌,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时。可以通过媒体品牌,赋予商品号召力。


     自媒体销售模式

     自媒体一般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爱好粉丝,爱好粉丝具有较高的统一性。同时转化率更加容易估计。当商品销售件数直接与自媒体收益相关联时,自媒体便成为了商品的销售代表。


     如何增加自媒体的销售能力

     自媒体,对商品质量及款式较为了解,但是对品牌营销方案理解并不了解,平台需要联合商家及自媒体,并控制品牌定位及营销方案。把设计好的营销方案,供给自媒体使用,如:媒体专属优惠券。


     满足品牌塑造

     定位相同的商品,使用统一品牌,如针对22-26岁,CBD职场白领,性格活泼,追求时尚,消费能力100-300,的群体使用统一品牌。(如「优衣库」)。使用品牌建立用户归属,防止过多品牌导致用户分散。


     消费者引导能力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消费决策,都受到熟人的影响。如:你的同学购买了椰子500,并向你展示,从而达到她的炫耀目的。此时对你产生的购物影响,要远高于媒体对你的推广。


     同学的炫耀行为,决定你是否对该商品产生兴趣。同时还增加了攀比因素。任何人都不希望在熟人中,处于弱势地位,这便是熟人模式产生的价值。


     而商家的促销,只是引导你对该“攀比”,做出购买决策。如果没有之前的兴趣与攀比,便不会有后期的购物环节。




平台设计结构图



     交流板块

     构建平台核心竞争能力,为媒体提供视频功能,引导媒体将其它平台粉丝导入到产品中,引导粉丝选购。


     朋友板块

     构建平台核心竞争,为熟人好友提供社交空间,建立社交攀比。通过好友社群,建立爱好社交。构建群体意见领袖,从而引导好友增加对品牌的认知。


     品牌板块

     构建平台核心竞争,以「品牌」为结构展示商品,(区别「品类」结构),通过「交流」板块中对用户的定位,构建品牌板块。(如:用户在交流板块点赞优衣库,平台便在品牌板块展示更多优衣库商品信息。





四个核心页面

     业务权重


     产品的核心需求,是利用媒体塑造“品牌”,产品设计以交流页面为首页,以媒体内容,作为社交的载体,并在首页以全屏模式展示。


     利用全屏模式,构建平台主导制,减少用户操作步骤,以意识传输为设计目标,全屏模式可以最大的满足意识传输,减少干扰信息。


     平台主导制与用户主导制的区别,「平台主导制」是以平台算法为基础的运营模式,平台依据用户行为,构建用户模型,为用户主动推荐内容。「用户主导制」是以用户自我认知为基础,用户通过检索/搜索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由于业务需求,带有较强的意识传输性,采用「平台主导制」更符合业务需求。





交流板块 - 交流页面 - 业务权重


     交流页面的核心目的,是构建消费者认知。构建模式分为媒体内容板块用户沟通板块。视频时间长度,在30s - 180s最优,部分内容可达到420s-900s。


     用户沟通的业务权重,要高于点赞/转发。


     页面左上角,设置用户弹幕板块。将弹幕板块信息输入板块分离,使弹幕内容更容易被用户查看。在底部设置输入板块。使手部操作最便捷模式。


     中国人大部分使用右手操作手机,在右下角区域会形成视觉干扰区,同时在右下角区域更加便于手部操作。


     弹幕区域,将经过筛选后的信息,展示在左上角,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度。同时缓解因视频过长引发的,精力过于过度消耗。





交流版块 1 - 作品页面 - 业务权重

li


     交互方式:交流页面(左 - 右)滑动页面,进入作品页面。


     将作品页面(“作品内容”及“发布作品”),放在交流板块中的第一交互层级。缩短作品页面与用户的交互距离,构建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平台模式。建立人人都是“团长”的平台模式。


     运营模式,需要区分职业创作者个人创作者。


     职业创作者,具有较高的人气,及较高的舆论引导性,对于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决定性作用。如:美妆博主推荐“TF80”口红时,几十万的粉丝会同时受到该内容的洗脑。


     但是,职业创作者无法充分利用熟人社交的增值,如:你的闺蜜推荐你购买了“迪奥999”,博主推荐“TF80”,你会听谁的呢?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消费刺激来自熟人社交,同时熟人社交中的鄙视链更加强烈,如:你的同学都穿“耐克”,此时你在选择球鞋时,也会优先选择“耐克”,而不会选择“阿迪达斯”。是因为你需要通过“耐克”获得群体归属


     这便是我们要把“作品”页面放在第一交互层级的原因,当你购一双“Nike AF1”,将试穿体验发布在交流页面中,会激发熟人社交中的引领欲望攀比欲望,同时满足自己的炫耀欲望。


     “Nike AF1”此时不仅仅具有品牌价值,同时具有你赋予的关系链价值,你的朋友,可能并不了解“Nike AF1”的脚感,仅仅因为你穿着了“Nike AF1”,而选购同款。


     此时便发挥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他人引导”模式。


     产品设计层,将每一个作品的“收获”(红点)展示在第一层级,虽然增加了用户的视觉负担,但是满足创作者的炫耀心理,同时增加创作者的平台资产。构建“满屏红”等于“高收获”的认知意识。





交流版块 2 - 商品页面 - 交互权重




 

     交互方式:交流页面(右 - 左)滑动页面,进入商品页面。


     “右 - 左”滑动,逐步被社交软件培养成潜意识动作,如“探探”“快手”。产品需要借助,用户的潜意识动作,增加商品页面的曝光量。


     商品的时间定位,当媒体在同一个视频中,推荐多款商品时。便会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压力,如:两款红色裙子,消费者会困扰“自己到底喜欢哪一款”。回想一下,你购物时,是不是经常拿着两只口红,询问闺蜜,哪一只更好看。


     当你进行对比时,会同时出现三个选项,A口红更好看,B口红更好看,以及无法决策“再考虑一下”。


     平台需要将商品进行时间定位,如:媒体介绍“B口红”时,滑动页面,应该展示B口红。(上文动图中,是错误的示范,🤦‍♂️)。





交流版块 3.1 - 内容筛选页面 - 业务权重

     交互方式:交流页面(长按),进入内容筛选页面。


     “按压屏幕”,顺应用户的物理学认知,按压的物体会“远离”自己,如:按压海绵会形成凹陷。


     内容筛选页面,是用户的“主动意识”页面,用户根据自己的意识,进行筛选。


     筛选的过程,分为强意识,或弱意识。


     如:你以寻找“TF80”为目的,此时你的目标具有极强的专属性,便是你的“强意识行为”。


     如:很无聊,花点钱满足自己一下,想买衣服,但是不知道买什么款式。此时你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广泛性。便是你的“弱意识行为”。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滑动微博 - 推荐板块时的心理状态,大部分用户属于“弱意识行为”。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标,会直接使用“搜索”,而不会在板块时间滑动。





交流版块 3.2 - 内容筛选页面 - 关注页面 - 业务权重


     交互方式:筛选页面(左-右)滑动,进入内关注页面。


     “关注”分为“全部”与“亲友”,两个板块。


     “全部”板块中,会强调品牌标签,从而增加品牌价值。


     “亲友“板块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熟人社交的平台价值。把更多的用户社交留在产品内,减少跳转平台造成的信息损失


     熟人之间的情感如何维护。如(品牌标签,会不会影响,熟人之间的情感。)(熟人之间,会不会产生利益竞争)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的理解是,品牌归属价值/品牌文化价值,大于商品实际价值时,便不会影响熟人情感。如:两个可爱的女生都喜欢洛丽塔裙子,此时两人处于同一个归属价值中,归属价值会增加熟人情感,从而减弱商业属性。


     尝试理解一下,“你为什么反感销售人员”。因为你认为销售人员赚了你的钱。“你为什么喜欢和朋友团购”,因为你认为朋友使你获得了优惠。


     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只口红,定价100元,销售为了诱导你购买,给你20元优惠券,80元购买,但你仍然认为他在赚你的钱。朋友邀请你一起购买口红,两人团购,每只80元,你认为朋友帮你省掉了20元。你都是花80元购买的,心情却完全不同。(我们在本文中不过多阐述,商业形象设计商业后端设计,有喜欢该方面内容小伙伴,可以留言讨论)。





品牌板块 - 业务权重


     品牌板块的业务重心,分为“品牌LOGO(商店入口)”,与“社群”。


     “品牌商店”用于构建用户的信任度,及归属感。平台需要以品牌直营为宣传口号,构建用户的信任,及塑造“正品”消费群体的荣誉感。


     “社群”分为,个体爱好,爱好社群,品牌社群


     个体爱好,如:上图中“红色连衣裙”,是依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塑造的用户个人板块。类同京东的首页推荐,但是区别于京东的综合推荐方式,平台需要采用分类推荐模式。如:用户搜索了大量“图书”,同时又搜索了大量“红色连衣裙”,平台需要设立“图书”,与“红色连衣裙”,两个分类板块。


     爱好社群,如:上图中“为明天为自己,练出美好身材 - 北京健身社群主办”。板块目的,在于构建群体归属。同时使群体,激发个体需求。如:“想减肥,自己跑步,很难长期坚持”,社群中多人一起跑步,便拥有了坚持的动力。


     品牌社群,如上图中“耐克2020年新品”,便于品牌的优质用户,快速了解品牌动态。同时增加对普通用户的曝光量。





朋友板块 - 业务权重

     朋友板块的业务重心,是“亲友列表”“社群”,及“消息页面”


     “亲友列表”用于构建熟人社交,增加用户的平台资产,从而增加用户粘度。如:“你”与公司“同事”,都使用微信社交,“同事”便是你在微信中的资产,你不会轻易的卸载微信,是因为“同事列表”很难转移出去。(你可以关联上文,交流版块 3.2 - 内容筛选页面 - 关注页面 - 业务权重,中的“亲友”一起理解)


     熟人社交的商业意义:我们70%以上的消费,都是与熟人一起进行的。如:去餐厅吃饭,你是与闺蜜一起去的。去旅游,你是与亲朋好友同行的。


     吃饭/旅游/逛街等行为,往往伴随一个发起者,及多个附拥者,这便是中间人模式。任何一个团体中,都会拥有一个中间人。


     团体的中间人。如:你与男朋友组成的情侣团体,每年都会进行两次旅游,每次策划都有你进行,你便是团体的“中间人”,你决定了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哪里。


     同时,你可以回想一下,“班长”存在的意义,与公司“团建组织者”存在的意义。在回想一下,与“李佳琪”存在的意义,与“导游”存在的意义。


     他们存在的意义,高度的相同性,如:班长的目的是让你学习,李佳琪的目的是让你购物。他们都促使你做某件事,这便是中间人模式


     班长是熟人社交的中间人,而李佳琪是爱好社交的中间人。“亲友”板块就是建立熟人社交,从而激发熟人社交的“中间人”。回想一下,一个办公室中,总一个人非常懂电脑选购,大部分人选择电脑,都会咨询他,并让他推荐。


     但是熟人社交爱好社交的性质,存在本质区别。熟人社交,使用了大量情感利益,在设计熟人社交业务时,需要注意,情感利益的维护,一旦失去情感,熟人社交便不能发挥作用。如:微商好友,售卖给你虚假的商品,获得大量利益。你知晓后,便不会在找他购买商品,同时认为他是不诚信的人。熟人社交往往采用共享模式,如「团购」,或「前端免费,后端盈利」的模式。





     “社群”的业务设计,是较为复杂的板块,其中涉及公共社交个人社交的结合。


     第一:社群需要具有行业属性,同时满足职业社交。需要处理“品牌 - 媒体 - 社会 - 爱好 - 消费者”五者之间的关系。如:健身行业中的“阿迪达斯 - 彭于晏 - 北京 - 跑步 - 胖妞”五者关系。


     以“阿迪达斯”为中心,建立社群时,品牌具有最高的积极性,但是商业属性最为强烈,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反营销情绪。


     以“消费者个人”为中心建立时,无法满足“社会”的广泛性,社群的的运营资金会受到限制,对其它消费者的引导力减弱。


     以“爱好”为中心建立时,“社群”由平台联合博主(中间人)建设与管理,以品牌为歧视标准。

     如:平台依据地理区域,及品牌消费者,建立健身社群,并有健身博主管理,社群1由阿迪达斯的消费者组建,社群2由耐克的消费者组建,消费者在购物时,便可以直接加入城市社区的健身社群,同时认识喜欢同一品牌的好友。

     同时品牌的社群,又形成竞争关系,如:阿迪达斯消费者组建的羽毛球社区,与耐克消费者组建的羽毛球社区,彼此之间进行对比及竞争,(平台需要通过媒体不断将强化竞争关系,并将竞争情绪稳定合理状态。防止因为竞争太弱,如法产生品牌歧视。同时防止竞争太强,产生暴力冲突。)在消费者获得归属感基础上,可以通过友谊赛,增加社区自豪感。


     宏观经济:在消费者不断强化群体归属感后,便会增加地域认同感。如:清华大学篮球队,与北京大学篮球队。地域的认同,会激发地域经济发展。伴随城市群化的国家发展,地域之间爱好群体竞争,会成为新的消费发展动力,如:NBA中的凯尔特人队与湖人队。


     微观经济:品牌发展,在本文中我们不做过度赘述。



至此

     我们分析了中国电商发展遇到的问题,社会经济与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问题,并通过提供中间人模式塑造商业品牌,通过价值认同增量品牌价值。


     更多的需求,与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与你一起讨论,期待你的留言。


4
Report
|
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Heal丨概念网页设计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