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的故事 | 设计史太浓-设计大师启示录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艺术工作者/5年前/6245浏览
川久保玲的故事 | 设计史太浓-设计大师启示录Recommanded by editor

完整图文版本请到主页扫码加入知识星球:设计史太浓

不久之前设计史太浓做过一期山本耀司的分享,里面谈到一位与他有着柏拉图式恋情的女人,她有着全世界不够5%的人能驾驭的波波头,她就是名字响彻全球时尚界的川久保玲。

她跟山本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他俩就像中国太极里的两仪,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每个人都喜欢嘛,史太浓就是其中之一。

但其实两人中间还有一个强力“电灯泡”,那就是三宅一生,因为通常来讲这三人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他们被誉为巴黎时尚界中的“日本三架马车”。

这期我们先来聊一聊川久保玲。


“不学”有术


川久保玲成名前的事迹鲜为人知,多数是零散片段,而她自己也极少谈及过去。

1942年她出生在日本东京,父亲是庆应大学的教授,非常巧,这就是山本耀司去学法律的那所日本著名私立大学。

她是三个孩子当中的大姐姐,母亲是名拥有独立思想的女性,体现在战后不久在传统的日本她竟然敢于主动提出离婚,原因是川久的父亲不让她外出工作,母亲的这种强悍个性很大程度影响了后来独立的川久。

1964年,22岁的川久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搬进了原宿地区公共公寓,两年后她入职一所纺织品公司广告部,主要负责拍摄平面广告的造型,这个工作持续两年后她就离职成为接案造型师,大家可以理解为形象设计师。


但是她慢慢发现工作中经常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衣服,从而产生了自己设计的念头。

这个情况跟咱们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一样,据其太太杨绛回忆,当年钱钟书写下著名的《围城》一书就是因为找不到喜欢的现代小说看,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写,一写就写出了大获好评的《围城》。

1969年时候,川久在东京租下一个办公室,与两名助理创立服装品牌“COMME des GARCONS”,品牌的意思是“像男生一样”。

而此前川久一直都没有服装设计专业科班的学习经历,也没有裁缝技术的学习经历,但服装品牌就这样创立下来了,并且在1975年开了第一间门市。


所以川久完全是一个非科班从业员,我们之前几期谈过的勒柯布西耶也是自学建筑成才的,有时候史太浓认为这些大咖所以能给予大众或者专业圈子惊喜,往往正因为非科班,这些情况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到。


日本时光


川久保玲在日本的发展并不顺利,1981年之前都可以视作其在沉淀与成长,而根据现有资料,世人也不太知道这些光阴里她经历了什么。

川久跟香港著名歌手王菲有一点特别像,就是面对媒体与外界非常沉默惜字如金,比方你希望在互联网找到她的近照都非常困难。

1995年时候,英国著名时尚杂志《茫然与困惑》(Dazed & Confused)曾经采访她,特约编辑为英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

这场采访可谓隔着屏幕都感觉到尴尬,对谈中史密斯的殷勤与川久的冷漠形成强烈对比,如果从社交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并不是刻意冷落他人的,川久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后来史密斯曾表示,如果有可能,这一次采访是他最想销毁的。


日本岁月里,有个人却能完全走近川久,他就是在设计上跟早期川久同样喜欢大量采用黑色的山本耀司,从资料判断两人应该识于微时,因为从川久的性格来看,只有从小认识的人更能给与她安全感,才更有可能聊心里话成为密友。

而山本耀司跟川久保玲到底有没有恋爱过是当今时尚界的一个迷,因为只要当事人不承认,大家在一旁口若悬河渲染得天花乱坠也是没有意义的,江湖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两人谈过一场柏拉图式恋爱,真是不负责任啊。


1970年代的山本耀司也已经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但发展的道路同样坎坷,因为那时候时装的潮流以女性化及华丽风格为主线,他的设计明显格格不入。

所以早期尝试在很多杂志刊登自己的设计都遭受拒绝,让他备受打击,甚至开始酗酒赌博,这个期间他跟同样失意的川久交流了很多服装上的设计才得以抒发自我。


川久初期的设计就体现出模糊女性特征的风格,试图打破社会规范与约束,反对西方女装为取悦男性而存在的雍容华贵,她认为服装可以是一种女性自尊体现与自我的表达。

除了深爱黑色,川久也在日本传统服饰中充分吸取养分,这一点几乎体现在全部进军海外的日本设计师身上。



当山本的事业首先有所起色后,他游说川久一起携手进攻巴黎,他俩希望学习前辈森英惠及高田贤三,用“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先在海外火了才能回到日本立足。

关于这两位前辈的故事推荐大家可以详见《巴黎时尚界的日本浪潮》这本书,书里也详述了为何日本设计师要进攻巴黎的前因后果,此书笔者已看过,豆瓣评分也是比较高的。



“乞丐装”轰炸巴黎


1981年4月,川久与山本正式出发巴黎,秀场设在高级的洲际酒店,如果不是山本耀司苦苦相劝,川久其实并不愿意斥“巨资”来到这里,毕竟那时候的他们其实都囊中羞涩,感觉此程绝对存在赌博成分,她内心对这场秀的期望值很低。

此行她带了5名助手,大家都以蹩脚的英文与法文谦卑的招呼着场内非常不容易邀请过来的各路时尚媒体及服装公司,希望能给大家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当川久的服装秀正式开始,场上立马炸开了锅,这个所谓的好印象立马被扫清。

一众发如枯草的干瘦模特穿着破破烂烂的黑衣鱼贯而出,让在场的媒体及时装巨头猝不及防,因为在场的各位先入为主去假设川久,认为也许是将时装与日本传统服饰做创新结合,而没想到好像是跟大家开玩笑似的全身洞洞的“乞丐装”,让人目瞪口呆。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著名时装记者苏西(Suzy Menkes)在谈论川久这场处女秀的时候说:

“服装都是遭毁的,一些套头衫混身大洞,我们私下里称它为‘瑞士奶酪’(瑞士奶酪很多洞洞),但在那时候,这场秀真是太让人感到震撼了。”

川久的“乞丐装”加上山本的“粗糙装”让这场发布会在舆论中慢慢发酵,开始在巴黎时尚界为人津津乐道,有报刊则提出猛烈批评,认为这两人纯粹胡闹与捣乱,报道的标题多采用“污衣帮”、“野人”等词汇来讽刺。

所谓有争议才有新闻价值,川久跟山本很快就在这一场声浪中走红巴黎。

1982年,川久借势正式推出“Holes”系列服装,中文意思就是”破洞系列“。


而且这些“破烂”售价不菲,高达2500法郎一件,川久自己幽默的称它们为“新版蕾丝”,这一系列服装奠定了她反时尚与反华丽的基本节奏。

她从那时候就开始强调:“时尚设计并非关于暴露或是强调女性身躯,其目的应该是要人能够做自己。

1983年川久的品牌在巴黎与纽约都相继开店了,而且推出乞丐装2.0版本,“补丁系列”(Patchworks and X)。

这个系列展现出的是一种衣冠不整甚至阴阳错位,如果大家了解“老树盘根”是什么场景就能明白这个系列的精粹。


川久早期作品中留下的视觉资料其实不多,但她这些作品在如今国内一些大城市的古董店里售价都在5位数以上,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看到记得拍下一点照片哦。

川久进驻巴黎后,开始不断挑战西方时尚界与媒体的想象力底线,每一次新系列的发布会都成为大家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有点猎奇心态,像小孩等着大人将藏在背后的手伸出来,然后再打开手掌。

我们下面来简述一下川久成名至今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


代表系列与设计理念


1991年时候,距离他们处女秀10年的时刻,她跟山本再次合体联合发布了一个男装系列,这场发布会放在了日本。

经过10年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初默默无名的小辈了,90年代初可谓是她跟山本最红的时候,两人以一种大师归来的姿态回到家乡,实现了他们最初的想法。

发布会主题为“战争”(War),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所以系列有着浓厚的反战气息,因为在6月1日举办,所以这个系列又名“61The Men“,当时他们请来了日本的音乐家及演员联合打造,被评论家称为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男装的巅峰之作。


第二年她推出了“莉莉丝”(Lilith)秋冬系列,莉莉丝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的人物,是住在荒野而拐掠小孩的魔女。

这次发布会川久就更将黑色发挥到极致,舞台跟天幕都是一片漆黑,她用没有袖子的夹克或者毛衣缝制出方便女性起身迎战的服装,表达一种对抗剥夺自由发对强权的主题。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的春夏系列,这个系列被称为“钟楼怪人”,史太浓觉得更像“生化异形人”。

系列名称叫“身体与衣服,衣服与身体”(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成为时装史里经常被引用的作品,很多时候大家称呼为“肿块”系列。

这个系列川久将服装的形态彻底改变,她在服装的臀部、胸部、颈部等地方塞进不对称的填充物,看起来就像人体的肿囊,对比10多年前的乞丐装,显然这次更加吓人,好比做足心理准备去被吓还是吓到了。


川久本人阐述这个系列时是这样说的:

“更进一步寻找新观念时候,我意识到服装可以成为身体,而身体也可以成为服装,这是‘新衣’的解决方案,我开始着手设计‘身体’。

我不认为这些衣服可以成为日常服装,但Comme des Garcons对时装界而言就是应该永远新鲜。

服装所能引起的刺激事件比以穿着为终极目的要重要得多。”

所以川久这次不将服装视为人外在的附属品,两者融为一体,如果大家看过古龙小说,知道西门吹雪那个“人剑合一”的境界就能听懂川久在说什么。

她的理念阐述了后来一直贯穿川久创作生涯“让设计不断归零”的原则,她经常告诉团队要忘记过去的设计经验,因为那是一种负累。

这些系列发布的第二年被美国现代舞大师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用在了自己“情形”( SENARIO)这个舞蹈中做舞台服装。

观众的眼睛离不开舞者身上的衣服,也离不开舞者,无论跳跃、舞动和平衡肿块都是他们身体的一部份,赋予了每个舞者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次合作让川久也立马在艺术界获得声誉,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接下来就是川久大名鼎鼎的“小心心”副牌“Play”了。

这个Comme des Garçons旗下的街头品牌诞生于2002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可谓是川久商业策略中的“神仙下凡,降维打击”。

她那些年轻的追随者似乎通过Play一下子获得“接触神明的机会”,这个不复杂的logo加上最简单的款式,却让Play成为很赚钱的副线,但据闻这些钱很多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Play这个系列基本就是经典四件套,衬衫,开衫,短袖,POLO衫,没有了。

所以根据观察,川久保玲在国内其实是人比作品更红,大家都只停留在知道这个女人很厉害,但对其作品其实不甚了解,一直以为“小心心”就是川久。


让人争议的设计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个关于川久备受争议的话题,作为闯荡时尚界50年,从初级职员到如今稳坐时装界“泰斗”,并且徒子徒孙都已成名的川久保玲,却是没有画过一张设计图,没错,连一张都没有。


一位跟随川久多年的助理曾经揭秘了她的设计流程:她通常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抽象的概念或主题,比方‘终极简约’。

然后团队的图案设计师们就匆忙地设计出一堆可以实现这个抽象概念的图案,并将之悬挂起来,供她选择。她要么众里挑一,要么提出修改意见。

她可能确实没有受过专业服装设计训练,也不像我们那样了解服装的结构。但这种工作方式一点没有让我们感到不快,这是她独有的创作方式。”


这种耐人寻味的设计方式其实给了设计师们很多启发,这个问题就回到史太浓之前会反复提及的“决定高度的设计不在手法上”,而是观念与审美,视野与角度。

她跟其它大师的区别只在于她让别人将想法实现出来,而其他人喜欢自己去实现,假设这样想是不是就比较能释怀,比方跟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正好是密友山本耀司,山本的剪裁技术非常一流而且很喜欢自己动手。


坦白说,不动手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其它大师身上,但通常是阶段问题,比方很多大师是到了大师位置后会通过指挥的方式来完成设计,或者是完成跨界设计。

比方我比较擅长平面,但是我希望设计一栋房子,这并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怎样的房子是好的,只是我需要一位或若干位懂结构,能做效果图与施工图的设计师们帮助。

我们上一期聊的威廉莫里斯不就正是这样完成了著名的“红屋”吗。

所以这也是川久的迷人之处,这种独特方式反而让她身边聚合了一堆名校毕业的天才设计助理。

而她本人对身边的设计师经常提供无偿帮助与扶持,一众亲手扶持的学生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擅长使用高科技材料的渡边淳弥,她甚至还隔代帮忙渡边的学生栗原大开创自己的品牌。


忽然脑海就想到刘德华那句:学到就要教人,赚到就要帮人。


川久品牌中的优秀平面设计


呼应上一个话题的则是川久保玲品牌中优秀的平面设计,进一步说明了她在观念与审美视野上的强大。

Comme des Garçons每一张品牌海报都可谓是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我以前就曾经听过一些前辈说如果做海报没灵感就看看川久品牌的海报。

其实她多数海报是站在品牌营销角度出发的,在她独到的要求下,海报达到了视觉上抓人眼球,手法先锋及高度结合主题的效果,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受,可以就使用“酷”这个字。

川久80-90年代时候的海报多数跟日本设计师井上嗣(si)也合作,这些时期的平面尤为经典。



有一些则是跟世界各地知名摄影师合作:

川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右半脑喜欢传统和历史,左半脑却想将这些规则打破。“这种观念在其品牌的平面设计中亦复如此,很难见到她重复视觉传达的套路。


众多海报中,史太浓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88年她采用当时已过世的美籍匈牙利裔摄影大师 安德烈•柯特兹(André Kértesz) 作品制作的一张有两个牙套女生的海报。

说不出哪里好,而且本身这两个女生也不算漂亮,但就是觉得充满感染力,有时候这种可能就是好设计的标准,起码我由此记住了Comme des Garçons。


除此之外,川久也曾经低调了设计过一些家具作品,是跟朋友托希亚基(Toshiaki Oshiba)合作的成果,而方式同样是川久口述概念,然后朋友按她的形容进行设计与制作,这样的设计操作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设计一所公司


与山本耀司经历了破产对比(关于此故事详见史太浓公众号过往文章),川久保玲在品牌经营上却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她曾经公开表示:“我造衣,同时也是生意人,我自己设计了这些衣服,并不认为它们卖不出去,我不是说要让大众接受它,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么一群……否则便不能称之为Comme des Garcons。”



所以诸多时候服饰只是川久保玲实现自由的一个载体,1997年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曾经问过川久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她的回应就是:“为了自由存在”。

这种自由就包括经济物质的自由与灵魂思想的自由,她几乎完美平衡了两者的关系与存在。

因此川久以服装为中心,将整个Comme des Garcons的世界打造得“钱途无量“,川久集团全球的营业额比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两间公司的总和还多很多。

但其实川久本人在集团里只负责女装主线COMME des GARCONS和男装主线Homme的设计,剩下的10多条副线,比方Paly多数是由非核心的设计团队,她的徒子徒孙等人来经营。

所以如果购买川久的副线产品很多时候是买不到川久真正要表达的风格的,大家在消费只是牌子,但由此却充分说明品牌的重要性。

所以有些媒体形容川久并不是在设计服饰,而是设计了一间公司,一间非常成功的时尚公司,如果要问奥妙是什么,史太浓认为无非三点;

热爱、努力与天赋,缺一不可,如果可以的话加一点运气则效果更佳了。

今天我们聊到这里,谢谢各位,下期再会。


完整图文版本请到主页扫码加入知识星球:设计史太浓

137
阅读原文
|
Report
|
79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小猫咪插画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设计参考
作品收藏夹
设计史
设计史
设计史
设计史
作品收藏夹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
作品收藏夹
Y-艺术/历史
Y-艺术/历史
Y-艺术/历史
Y-艺术/历史
作品收藏夹
设计大师
设计大师
设计大师
设计大师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