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移动应用常用加载样式
本文简单盘点移动应用程序的加载方式
一、启动页加载
在我们开启移动应用时,都会有一个启动页加载时间,来进行程序的初始化。在国外应用普遍投放传递本APP品牌的开屏页,而国内一般会利用这个启动时间(一般3s)来投放广告(一般这个广告在Wi-Fi环境缓存好,无需占用开启应用之后的资源)

二、下拉刷新加载
该方式是用户主动触发而进行的加载方式,这种加载方式适用于页面有可更新内容/模块的情况。在刷新样式上可以选择使用最基本的样式来减轻视觉负担,在加载时长开发可以做到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轻量化的样式让用户心理感受更快;也可以采用带有品牌设计的样式来增加趣味性,增添品牌感知,展示产品的形象。
三、分页加载
分页加载分为几种:上拉加载,手动加载,翻页加载
1、 上拉加载
当用户滑动到底部的时候,会自动触发到加载下一页的数据,这种加载方式好处是不会打断用户的浏览行为,应用场景多为列表,如内容流
2、 手动加载
这种方式需要用户手动点击确定按钮才能够获取下一页的数据,其优点是用户拥有页面的掌控权,可以了解到当前的页面浏览进度,不会因为源源不断的内容而感到厌烦,但同样也因为需要用户刻意主动触发,而增添疲惫感。
3、 翻页加载
翻页加载算是加强版的手动加载,因为这种方式会在原有的交互操作基础上,更详细地通过展示信息的总量来告知用户所处的内容位置,方便用户再次返回寻找需要的信息,一般会在网络小说等大段文字中出现,现在比较少会用到。
四、全屏加载
当页面内容单一或者布局多变的时候,可以在数据全部加载完成后在展示给用户,但是这样的话在数据加载的过程中页面是空白的,非常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所以,需要在加载过程中展示一些加载动画来缓解用户等待时的烦躁情绪。
五、占位加载
这种方式采用色块展位方式,来占据还未加载出的内容的框架,来为用户营造出一种内容很快就会展示的错觉,以此来降低等待时间过长的感知。一般用于页面布局固定场景,在加载过程中可以向用户展示当前页面的大致框架,让用户心理有个大概的了解。
六、模糊加载
其实作用和占位加载相似,场景适用于图片的场景。但占位加载其实是不会为用户展示有实际内容的东西,模糊加载却是,在图片加载完成前先显示模糊处理的图片,让用户能够大致的看清图片的轮廓,从而满足了用户对图片的期待和好奇,来减少等待时的无聊心情,让用户更愿意停留在当前页面。
七、模态加载
模态加载是指用户想在进行下一步操作时候,弹出模态的对话框,用户必须相应该对话框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常见场景有创建订单,支付,提交信息。
作为设计师,如何在加载时提升用户的体验?
一、优化App的加载算法,使得App与服务器交互数据的时间简短。这个需要开发人员的精益求精了。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因为直接减少了加载数据的时间,也就是减少了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
二、采用预加载机制。拿阅读App打比方,当用户在看第一页的时候,App在后台加载完后面的几页,等用户翻到第二页的时候就不需要等待加载了,因为App已经帮用户提前加载好了。这种加载机制对用户体验特别好,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要预测用户行为,加载其他数据,这样会消耗不少流量,所以建议在WiFi网络环境下采取这种预加载机制,而在蜂窝网络状态下则不采用预加载机制。这个要和开发人员讨论沟通,确保预加载机制完美运行。
三、异步处理。这一点做得好的App莫过于Instagram,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用Instagram的时候会觉得特别流畅,即使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这是为什么?因为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你给好友点了赞,Instagram并不会提示你网络不好,操作失败,而是提示你点赞成功了,其实将它只是将你点赞的操作记录了下来,等网络一好就将点赞的行为上传到服务器,从而完成点赞行为。这就是减少用户的操作负担,让产品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抛给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