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 大家谈(2)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用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内在的中国心和文化思想。
靳埭强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其艺术作品常展出海外各地,曾在英国、美国、德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地多次策划及举行个人展览,业内称呼他为“靳叔”,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靳埭强先生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並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在专访中,靳埭强先生谈到,拿一些代表中国的图腾元素做表面的呈现,就像我们带着面具说自己是中国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用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内在的中国心和文化思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香港回归31年,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视觉传达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靳埭强:1978年我曾经去广州美院参加一个学术交流,我的老师王无邪是团长,我是副团长,把当时香港新的设计理念带进来,还带去了我策展的一个香港设计展,带了七十年代最优秀的一些的设计作品去展览。三天的演讲我讲了三个不同主题,从设计的基本理念到平面设计的构成以及包装设计的理念。现场礼堂座无虚席,是一个非常难忘的记忆。1981年我作为香港正形设计学院的院长带领老师再次赴广州美院进行交流,当时感到广东美院的老师已经把当年带来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有所探索,学生的功课也很有起色。广州美院在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的学术交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设计教育改革,是领先的院校。我第一次在台上与他们交流什么是“设计”,他们当时不叫“设计”,而是称为“装潢”、“工艺美术”,我觉得这不正确,“设计”是一个有计划的、策略性创意工作,不单单是一种装饰、美化的理念。他们听进去了,很开放地去探索和推行这种新思维,开展设计改革。我觉得是非常难忘的事情。
您曾在多所高校任教,您认为国内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各大高校有怎样的特色?外国高校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靳埭强: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广州美院的交流为起点,1981年我带着在广州美院交流的展板去了天津,参加全国包装协会的年会,做了两个报告,进行了展览。九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邀请我教授毕业班,又接受邀约到各地讲学。中央美院最早聘请我为客座教授,靳尚谊院长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开始要在中央美院发展设计教育,邀请我去做了一个个展,聘请我为客座教授。后来陆续和全国很多高校都有了交流。

《平面设计实践》靳埭强着 1968
这四十年来,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得很快,把古老的装饰和图案的概念改为现代设计的观念是非常大的改变。当年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也成为设计学科里最热门的专业,量发展的很庞大,产生一个很大的师资的问题,这也成为中国设计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我们也不能用普通学科来评估教学水平,不只单看学历,也要看经验方面来聘任老师,这个很难,也不容易改变。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院校的经验,就好像我,中学没有毕业,也没有专业的证书,都是用晚上的时间作为一名旁听生学习设计,最终也成为了专业的设计师,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在院校兼职授课,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香港学校这种不光看学历,还要看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择师标准可以参考借鉴。

《平面设计原理》王无邪着 封面设计:靳埭强 1968
近年来,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培训设计新生代,您认为课堂教学和工作坊相较,哪种形式更适应现代教学和实践?
靳埭强:课堂教学的方式是不能淘汰的,但是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跟着老师的指示去学习的教学方法要改变。我觉得这种由上而下的不对等的教学关系应该改变,我主张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学习,老师不应该仅仅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的材料,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多一些讨论,大家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工作坊是老师带领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主动性、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更好的激发。工作坊中的学生不都是独立操作,跨学科、跨学院的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合作,一起探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跨界能力,这对于未来创意产业是很重要的一种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