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大家谈
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新中国成立伊始,几项与视觉相关的设计,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国旗、国徽等——它们甚至从此奠定了作为国家层面的审美调性。我虽非共和国同龄人,但它们对于我辈乃至更晚辈设计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当你笔下的点线面色等关乎到国家形象之时。然而,真正让设计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重要过程,无疑是改革开放这40余年,而当代设计教育也正是从这个历史时期才开始起步的。我本人有幸成为这个阶段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北京亚运会,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乃至正在积极筹办中的北京冬奥会等,我和其他团队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其中的某些设计项目。此乃幸事也!
奇怪的是,在很多人看来,视觉传达设计似乎只有审美性,没有功能性;只有形而上的诉求,没有形而下的诉求,尤其是当它被统称和简称为“平面设计”以后,道上的不少东西确实越来越平,电脑盛行之后更加明显。有趣的是,假以某某文化之名,巧立名目的各类海报设计活动或赛事总是层出不穷,一批酷爱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人乐此不疲,是为一种“去甲方(客户)”式的意淫。设计和纯艺术不同,往往需要角色出演,而不是本色出演。当然,总在抱怨天天受气的设计人,为了找回自己的自尊,偶尔结伴玩玩也无妨。但,视觉传达设计能做事还有很多,视觉传达设计所能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问题,更不是有所谓绘画基础的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客观地讲,就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中国目前没有大师,虽然满大街满朋友圈都廉价地互称大师,我也不能幸免,但真正的大师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独创思想,影响时代和影响世界的人。中国目前的设计暂时还谈不上国际影响力,但我相信,它不远了。谈到局限,我个人认为,太多视觉设计师的眼界与信息化时代不匹配,构建问题的广度、深度和角度远远不够。
2017年至今,您带着《塔外》系列设计涉外展游历了伦敦、米兰、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您曾表示“对中国当代生活状态的自然流露,才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请您谈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正确方式。
说实话,我每次带着国人设计师的作品出国去展览都充满了自信,而《塔外》展的三届观众用他们的留言乃至眼神与手势回馈与验证了我的自信。我一直认为设计展最能直接体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我们本以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设计早已为外国人所熟知。但通过这三次展览,我发现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请进来”,我们“走出去”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这两个词经常被人简单而又表面地捆绑在一起。对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似乎只要以传统元素加上现代语言的做法,即可大功告成。我曾经说过:最高境界的中国设计,并非要出现中国元素(此话也常常被人误读)。中国人的审美方式、观看方式、表达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一定会不自觉地体现在任何一类的设计作品当中。正如许多外国观众看完我们的《塔外》展后惊呼:原来中国设计不只是他们早已熟知的那些传统元素和有限的表达手法,而是时尚、灵性和智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