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杭州/平面设计师/151天前/11浏览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enymos
这次就不费心排版了,时间紧,也涉及一些版权问题。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正儿八经的“字体教学文”,更像是我写给自己的一封备忘录,记录关于字体设计的一些反复琢磨、尝试、失败与思考。
我不喜欢被规则限制,但会主动制造规则
我是个不太喜欢被“规则”束缚的人,但在设计中,我又很喜欢
主动制造规则
。把东西分为优良中差、高矮胖瘦,是我天然的分类方式。
字体设计对我来说,不是单纯的“视觉工作”,更像是把混乱变得有序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字体设计是“最基础”的事情,甚至是“最没价值”的设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越基础的东西,越难。
做海报、包装、网页……你可以不用插画、不加特效,但你很难绕过“字体”这个环节。它是所有视觉中
最基础、但也最核心的构成
字体不仅是视觉工程,还是品牌和用户之间的情感桥梁。就像蒙纳字体创意总监说的那句话:“
字体是品牌的视觉语气,甚至比 Logo 更能在用户心中留下记忆。
那,“好的字体设计”到底是什么?
统一性?功能性?创意与美观?还是它能不能适配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指标,在真正落到设计动作时,每一个都变得极其复杂。
就拿“统一性”举例。
比如我们写“字体”两个字:一个是上下结构,一个是左右结构;一个五笔画,一个七笔画。笔画、结构都天差地别。
那怎么才能让它们放在一起时,看起来“统一”呢?
这其实就是设计中的难点。一旦你认真地开始思考,就会发现它远不是“拉齐对齐”那么简单。
所以我打算从头拆解一遍,也算是重新走一遍自己的学习路径。
我的字体设计流程是这样的
1. 
前期收集
我拿到一个字时,第一步不会急着动手,而是
先去收集设计案例
。尤其是针对这个字的具体字体设计,必须找到
至少 3 个我觉得好看、可执行的方向
,我才会开始动手。
2. 
“先做一坨狗屎”阶段
没错,就是字面意思。
先把想法做出来,哪怕很丑,哪怕像一坨狗屎,再慢慢修改、打磨。字体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迭代型”工作,尤其是中文字体,更是复杂到令人崩溃。
做字之前,我会先研究它的“书写结构”
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很多人会忽略的关键步骤:
研究书法结构
中文字体不同于拉丁文字,它有着非常严谨的笔顺、部件、结构逻辑。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
中文书写演化过程中的自然结果
比如“回”字。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小口套大口”。但它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习惯在设计前,先
闭上眼睛默想它的书写顺序
,然后还会问身边的人——你会怎么写这个字?
答案几乎是统一的。
这说明我们脑中对“正确写法”的认知,其实非常一致。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如果我们
只从结构角度
去设计,而忽略书写习惯,很容易设计出“结构上合理,但读起来别扭”的字。
看上去像,但写起来不对;写得对,放一起又乱——这就是中文字体设计的复杂性。
理解“这个字在人的大脑中默认是怎么写的”,其实是设计上成立的第一步。
下一步我会继续分享字体设计中其他几个重要维度的实践方法,比如图形化思维、情绪表达、功能性适配等。这篇备忘录也会继续写下去。写给我自己,也写给像我一样在路上做字体的你。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为什么在多加了那两笔之后,这个“回”字看起来更像一个“字”了?其实,是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中文书写中
独有的视觉逻辑
我刚开始认真做字体时,有一个特别坚定的原则:
中文字体,就应该遵循书法笔顺。
我查了“回”字在各种书法体系中的写法,发现根本没有那种结构,于是就断定:
不能那样设计,你不能“造字”。
那时候的我,特别固执地认为:
字体设计就该照着传统来,违背笔顺结构的东西都是“野路子”。
但后来接触到一些真正厉害的大师,我发现他们很多时候
完全不按照书写逻辑设计
,却依然能把“回”字做得既漂亮,又合理,甚至更有张力。
话又说回来,那字体设计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我讲了这么多,会不会其实都是废话呢……
我觉得不是。
虽然这些内容称不上“唯一正确的标准”,但它们至少是中文字体设计中
常规且必要的思考维度
就像游戏里的新手教程,不能保证你百战百胜,但能提供你一套系统的思路、方法论,避免一些常见陷阱。
而真正进入实战,每一个字的设计,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会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这时候,你就得靠自己去摸索、去试错、去“单刷副本”。
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我这篇文章做的,也许只是:
给勇士们提供一些入场用的武器和装备。
至于能不能打到魔王、迎娶公主,我自己也还在路上。
因为版权问题的顾虑,这次我只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字体设计案例。我会从四个方向来拆解和分析它们:
统一性、功能性、创意与美观
算是一场个人作品的回顾,也是一趟重新整理思路的旅程。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在设计字体时,我习惯把它们“图形化”地思考。
换句话说,我常常借用图形构成的三大基本元素——
圆、方、三角
,把文字“塞”进这些基础形状中进行建构和拆解。
其中,
最常用的其实是“方形”
。它几乎可以说是中文字体设计里最常见、也最基础的起点。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把那个“方形”替换成一种更具笔触质感的方式,比如——
毛笔风格的笔刷感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只要从一套简单、统一的逻辑出发去推导,
线条的粗细、笔画之间的留白
自然也会变得协调、有章法。
在做字体设计的时候,我更倾向于
拓宽它的使用边界
, 而不是只为一张报纸、一个海报服务。 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视觉解决方案, 而是能适配更广泛场景的“字体系统”, 拥有更多的可延展性与生命力。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结构性很强的字体
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它能更精准地贴合品牌的整体气质,强化视觉识别。
但相应的缺点也很现实——
一旦应用场景变化,可能就要反复修改字形结构
,几乎每做一个新设计,就得“重打一次草稿”。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这种**“情绪感较弱”**的字体设计,反而拥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当你花了大量时间去打磨一款字体后,你会对其中每一个字的结构、气质和适配方式都变得非常熟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活动或项目,如果需要重新做字体设计,会明显感觉“上手更快”。很多时候,在动笔之前,你的脑中已经完成了对可行性的预判和设计路径的构建——制作过程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自然。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字体设计不只是规矩,是一次「把混乱变有序」的旅程
Collect
美观与实用,往往难以兼得。
它们之间的平衡,就藏在那些微妙的调整中——
线条粗一点还是细一点?
弯曲的弧度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一款字体的整体气质。
当我们沉浸在字体设计的深处时,常常会越陷越深,反复推敲一个点,忘了出来透口气。这个时候,也许应该暂时转换一下思路,看看窗外、喝杯水,让脑袋松一松。
有时候,朋友一句轻描淡写的建议,可能会让你心里嘀咕:“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改了多少次。”
但那也没关系。
创作这件事,本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孤独旅程。
刚学设计那会儿,我常听到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好像在说,美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
美,当然可以千奇百怪,各有风格。
但——美真的没有高低之分吗?
它的评判标准,又藏在哪里?
慢慢地,当你走进社会,开始真正去理解“人”、理解“关系”、理解情境与表达的必要性时,你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个标准,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电脑屏幕前点点鼠标就能得来的。
它藏在生活里——
藏在路边一朵刚开的小花里,藏在亲人口中那些关于童年的旧时光中,藏在你和世界悄悄建立的联系里。
真正的“分辨力”,不是对风格的执着,而是对“人性”的理解。
它让你知道什么是“好”,什么只是“差强人意”。
正如德国美学家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曾说:
“真正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映。”
你越能体会生活的复杂与细腻,就越能明白什么样的设计真正打动人。
审美从来不只是技术性的选择,它是你如何看待世界、理解人的方式的映射。
1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创
文创
文创
文创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