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动画】梗的流行基因——MEME解码
深圳/平面设计师/1年前/459浏览
版权
【MG动画】梗的流行基因——MEME解码
《“梗”的流行基因——MEME解码》
作者:侯骁倩
指导教师:庄黎
设计说明: “迷因”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 ,源自具有模仿含义的希腊词根 mīmēma。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道金斯将迷因看作一个传达文化传播单位,曲调,构想,流行语,服装风格……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高自由度、低门槛等特征为迷因的生产、繁衍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由此 ,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s)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希夫曼(Shifman)将网络迷因定义为流行文化的单位,由网民传播、模仿和改编 ,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体验。
本作品以网络热梗为视觉创意点进行网络迷因相关概念设计,人们通过浏览作品可以更多维地去了解MeMe的相关内容;同时抽象概念的视觉转化设计,亦能够引导人们去积极探讨互联网迷因的价值。
⭐MEME生成和传播阶段
模仿
迷因生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其文本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 易记忆性 ”和“趣味性”,通过重复的台词、简单的旋律等这些特征来吸引并推动宿主完成迷因的模仿。
变异
在迷因传播的发展初期,潜在迷因只能在某一个解释群体中进行语义延伸,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群体圈层,便可以被称为“出圈”。这是因为迷因的语义在传播中并不能保持恒定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表达与变异,即“出圈”。此时,宿主的创作欲望被激起,从而对文本进行意义上的二次解读与创作,而宿主的主体性也因此得到一定的强化。由于网络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同一个网络流行语在信息接收端呈现的传播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受众接受的内容和理解程度也有差异,因此,迷因的语义也延伸出 新的含义 ,完成了变异的表达过程。
竞争
迷因在变异演变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能够最终留存下去并得到 广泛传播 的只是极少数。只有那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宿主认可的强势迷因才能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宿主参与到创作之中,从而得到更多的传播扩散。与此同时,与之相对的弱势迷因会不断 “下沉”,最终被“淘汰”。实际上,由于互联网节奏快、 信息过载的特征,绝大多数迷因的传播都是 周期性 的。在快速增长期过后,迷因的热度及传播力呈现中期缓慢增长的势头直到顶点,伴随互联网用户激情的消退,该迷因的传播最终走向沉寂。
🌈MEME被传播扩散的动因
寻求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 ,用户需要使用特定的 符号 来定义自己、凸显个性 ,于是便希望借助对网络迷因的复制或“再加工”的行为,来 塑造自己 的网络身份和形象。用户自发进行复制传播 ,还受到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的驱动。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通过社会分类 ,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 ,用户在参与虚拟社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 凸显个性与获得归属感 的双重需求。
追求新奇与刺激
人们对特定网络迷因的关注具有 时效性 。网民模仿、传播这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实际是想要借助狂欢化的语言来抒发个人情绪,张扬自由个性。不过,这种热度并不是一直持续不变的。在人类习惯化机能的作用下,同样内容、同等强度的刺激反复发生且不能提供新的信息后,个体对它的反应程度就会逐渐降低。在互联网中,不断存在着旧的网络迷因的消散与新热点的形成。
暗含从众心理
网络迷因的传播作为一种 群体行为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从众心理和现象。所谓从众, 指的是指个人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打造仪式渲染和社交货币
网络迷因的消逝速度经常和出现速度一样快,这就表明迷因扩散其实是一种 过程追求 的体现,是一种仪式的渲染。自我个性表达也充当着社交货币的作用,通过二次创作搭建聊天的沟通桥梁, 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特定主题的好玩的迷因,这种展现受个人主义影响,展现的更多是关于感性体验、理想人格等个人讯息的传达。
4
Report
声明
9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9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