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那一点点乐趣 | 经验
今天不谈设计的技能技法,讲一些虚的,飘的东西哈,感兴趣的欢迎留下脚印
最近看了一些文章,觉得很有感触,也算是一个时间段的总结,联系到自己近况所想,所以展开了几点来讲,闲话不多说,以下是目录。
1、错误的方式只会继续错下去
2、信息过载,如何时间的效率最大化
3、你再也回不去了
4、个人与公司的存在价值
5、终于知道为什么难设计了
6、设计的那一点点乐趣
以下是正文。
1、错误的方式只会继续错下去↓↓↓
这个是在自己工作当中体会到的,一直在整理表格的时候,需要跨表格,来做统计。之前这个方面的知识点是空白。实在是没辙,硬着头皮去找相关的知识。后来还真就找到了。就规则就是用【='表格名'!表格位置】,打个比方说,我们新建一个excle表格,在sheet1输入的第一个表格内输入1,底部的sheet2就是夸页的表格,如果要读取sheet1表格的内容,可以直接输入【='sheet1'!A1】,那么我这个表格的数字就也是1。

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像这些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包括不仅限于办公三件套的软件。还可以联系到停止设计遇到的,ps, ai,cdr这些里面的很多的知识点。其实只要你懂了,也就会了。下次再用的时候,完全就不需要再去翻课本,再去找资料。会了,就是会了,就跟骑自行车的道理一样的,小时候你学过的会骑了,现在工作了,手机扫一扫摩拜小黄车随便你骑。但同时呢,如果你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比如说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很不规范。比如说分很多层。其实有很多是不必要的,甚至你自己都会乱。其实就是你没有思考清楚,到底分这个层的意思是什么,还是因为自己没想清楚,不敢删。尤其是我看到新手设计师做画册的时候,出血线框一个层,辅助图形一个层,文字内容一个层,图片一个层,角标页眉一个层,页码一个层。

其实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样。后来就放弃了这种看似逻辑清晰实际上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自己最后操作的时候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在指导,全都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一定要先满足其他的层的规则,然后调好了隐藏,再继续调另外一个层。实际上我想说的就是,你如果搞清楚了,而且是花时间,哪怕这个礼拜我就专门研究这个事情。
那其实就跟我知道怎么去跨页做统计表格的原理是一样的。你知道了你就会了,下次遇到相似的需求,就知道怎么去实现了,这个能力是一直跟着你的。这些是我想说的,如果是错了,你会一直错下去,如果你做的对的,同样的,你也会一直对下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去做这种ps技能技巧方面的教程,比如动作命令,比如矢量图层,比如渐变色调色原理等等。就跟一个通俗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样。你想得到一个漂亮,健康的葫芦娃,那我们作为爷爷的这肯定要浇水,施肥,拔草,除虫,而不是发呆,或者避而不谈这是必经之路的事情,而不是用那些错的办法或者完全不顾植物在自然界正常生长的状态来去直接就能获取结果。
2、信息过载,如何时间的效率最大化↓↓↓
个人的经验是利用单线程来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一次只做一样事。怎么理解呢?就跟电脑,手机一样。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还可以听歌。我在刷微信的时候还可以逛淘宝。这是多线程的好处。能够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但是对应的,其实是我们的时间效率会相应的也降低。如果直接去刷微信或者直接去逛淘宝。如果想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就一定是后一种方法。这其中涉及到两个专有名词。一个是暗时间,一个是中断重启。

暗时间是那些看不见的,一转眼就过去了的,不是特意去指喝咖啡,上厕所的时间,而是你喝咖啡的同时也会跟同事聊天吧,上网找资料的同时也会跳转一些原本根本不会打开的网址,我指的这些时间,是不在规划中的但确实是被消耗了的,这种暗地里被耗去的时间,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碎片化时间。还有一个中断重启,这个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正在思考一件事情,或者手头正在专心的去忙些修改文件,突然被临时插进来的事情给耽搁了,优先级前置,优先处理的变成这件事了,而不是你手头正在忙的事,还有经常遇到的打电话事件,遇到“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这个呢一次没打通,你还得继续惦记着,待会再打一遍。这些事情都是被迫中断,然后还得再花事件和精力去重启,打个最简单直白的比喻,发年终奖了你数钱100好多,1,2,3...55,56..然后你老婆问你发多少了呀,你说这不正在数着的么,哎呀,又混了,接着1,2,3,4...其实场景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我也在找一种可以解决的方法,思前想后,最后就是把那个数钱的场景自己过一遍(一不小心透露了原来我也数过好几十张100的毛爷爷啊),喊我老婆来打断我,一下哎,你看你看这件衣服今天做活动,打5折,你看要不要买,省了一半的钱,我回一句,你不买不就省了另一半?哦,刚才数到哪来着?唉,重来吧1,2,3...然后噪音又来了,唉,你看你看满199减100,商家是不是疯了啊,暂停,先等等哈,我数好了再过来教你怎么做算术题,终于最后给数完了...7,8,9,10,哎呀,总共1000块钱,没毛病。
其实想通过这个场景跟大家分享什么呢?就是非紧急非重要的事需要将优先级延后,后置而不是前置,具体的呢,就是在桌面上建立一个inbox文件夹,啥事来了别着急解决,新建一个txt文件备注好先丢进去,然后继续做手头的事。等手头的事忙完了,再来处理优先级排在后面的这些。
以上就是我暂时能想到的解决信息海洋,信息大爆炸在我们生活中,我们每天被轰炸的一点点小的解决方案。你还记得刷抖音一下子1,2个小时就没有了的感觉吧,打王者一下子2,3个小时就没了,要么再来一盘我还不信还会继续输。现在其实最缺的不是信息,不是内容,反而是时间,时间才是最宝贵的,一天就24小时,设计类的书籍、教程、资料、参考图片太多,你学的过来吗?你把时间花到这里,那占用的就是其他的时间,这也是我们老板要招员工去一起创富,因为他一个人干不了这些活,时间给了客户谈项目,那回来再做方案,来回修改,打样,还要到最后把成品交付给客户,这仅仅一个项目一趟下来不怎么的也得好几天了,但是如果各司其职的话,理论上公司安排妥当的话10个项目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3、你再也回不去了↓↓↓
这个也仅仅是有感而发,写不了太深的。你再也回不去了,主要指的是用户体验这块,如果我们能够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佳的用户体验,这个事情就肯定会让你上瘾,有种赚到了的感觉,你还会不断安利身边的人去做你同样的选择,这就是小米那本参与感里说的“口碑”营销。不过我不谈这个,我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因为这才是最本质的,说白了就是更宽泛意义的心理学。

对我最大的改变有好几个点,首先,离不开微信了,这个大家都能感觉到,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免费的社交APP,现在的微信可以算做半个操作系统了,成了一个平台级的应用。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你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还有移动支付,这个事情大家也知道,我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看,但凡如果你这种体验是比以前要更好的,这件事你就回去继续做下去,以前我是带钱包的,现在已经很少带了,大约回想了下最近3个月带钱包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这个事情就跟充优酷爱奇艺腾讯会员一样,你充过你就知道了,不看广告和看90秒的广告的体验式完全不可比拟的,我看过1080P,我再看480P简直要命,几年前看游戏解说视频连360P的渣画质都能忍受啊。

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你看过的设计啊,你自己做的设计啊,你见过好的,做过好的,你就再也回不去了!道理都是想通的,因为这是跟在骨子里的基因啊,我有更好的选择,我为什么要将就?出来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完虐以前的,如果性价比还很高,鬼才愿意重蹈覆辙,就跟我用ps的动作命令,我批量改文件的cmyk,裁切的时候自动校正,鬼TM才愿意一个一个来调整呢,还有批量重命名,主要是自己平时拍的照片,在后期用lr整理好了,全择整个文件夹的照片,按F2重命名,比如说是杭州之行,再按一下回车,下次只要拿everything(一款搜索神器,之前的帖子也有推荐过),输入关键词“杭州”即可秒出图片。我学会了这些提高效率的方法,就再也回不去了,不会再去用傻大笨粗的手指做着傻大笨粗的操作,脑子是个好东西,还好我的还在线。
4、个人与公司的存在关系↓↓↓
这个只是个人的揣测哈,欢迎打脸,打的生疼都没关系。未来呢个人与公司的存在的关系将不仅仅局限于目前阶段的坐班制,薪酬福利制、合同制,而是更为透明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一个局面。现在也已经有了,就是所谓的新晋网红跟商家的结合,用流量带动销量。
我的一些判断是这种新的业务模式将会有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涌现出来,站在台前,“出售”自己的技能,现在所有的大平台都在做这个事,就是所谓的知识付费,知乎live,分答,在行,抖音,网易云音乐、B站,微信公众号等等,都是在将真正有才能的人聚集起来,变成一个个的个人IP来入驻,去吸引更多的粉丝来扩张自己的流量版图。

其实所谓的用互联网思维做生意,就是看到互联网的指数级传播,我1块钱的东西,如果我是实体店,我撑死了卖1000个人,但是如果我是通过互联网,哪怕是还是卖实体的东西,价值1块钱,我卖的就可能呈指数级,如果这个东西还是虚拟产品,比如说教程,比如说模板,我举的都是咱们设计师这块能最方便做到的一些点哈,虚拟的产品就更不得了了,增加1个销量本质上并不会增加成本,而且卖的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当然了,前提是你足够优秀。也是我之前那个《做设计的影响力》这个帖子也有提到,这里也算是补充说明,所以我其实也很焦虑啊啊啊,三个啊代表非常焦虑。还有个呢,其实吧,这个商业模型早就存在了,就是书店的书,地图,我们用的移动、联通、电信这3大供应商,无论实体还是虚拟,背靠流量就能做到指数级增长,流量=人!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道理其实吧大家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说呢,主要是“忽悠”一些小白,刚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可千万别因为现在做的事情不顺,或者感觉上像是在打杂,打印文件,端茶倒水,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未来个人和公司存在的关系会有一个角色的改变,那就是个人和公司的要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我们都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我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是我凭什么拿这么多钱,因为我做的这些值这么多,我完成了在整个商业行为中的一环,我分取了这一部分的利润。往大里说,京东现在起来了啊,硬件方面的物流啊,这种烧钱的大体量的,但是现在可是赚到大钱了。记住,凡是赚能赚到大钱的都是顺应商业规律、时代背景的。这个可遇不可求,天时地利人和,做早了就是炮灰,用户还没适应新鲜事物,难听一点的就是用户还没调教好,正规一点的呢就是市场还没教育好,做晚了呢,就成跟风的了,永远跟别人后面走,那优先分钱的人肯定就不是你了。
能够真正的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的,是我接受你的这个设定我就再也回不去了的,提高自己总是对的,让自己保持思考才是最真实的,你就是活在现实中。未来的小班子,轻型的这种团队,能做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所以还不抓紧努力学习?当然了,肯定公司存在的价值一样不可或缺,跟前面说的时间才是最宝贵是一样的,你个人单打独斗能干的事有限,一个团队如果各司其职做的事就会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更好。所有的商业逻辑都是围绕着用户,多去为用户考虑(其实是调教用户,是根据心理学来调教,设计师懂点心理学是对自己有利的),所做的不再仅限于温饱,就我们常说的消费升级嘛,未来会有更多“走心的设计,”“走心”的体验。
5、终于知道为什么难设计了↓↓↓
这个点呢,单拎出来讲,主要是最近被客户折磨的“很受伤”,当然了但凡吐槽,其实压根就没用,只是爽了自己,就跟太极谈为爱鼓掌谈的完全是自嗨,双方肯定都是有原因的,我没能更好的get到用户的需求,用户也没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所需。今天不是来“得罪”甲方爸爸的,毕竟我下个月的房租就要到了,还是太平一点好。
考虑到站酷这边主要传的作品都是校园文化、政府街道还有一些纯商业直面普通大众的单子,就在想“为什么有时候做的不开心”,后来有一天在上班路上一边听电台节目,一边琢磨,突然被自己的智商给醍醐灌顶了:因为“官大一级压死人”嘛。

因为我以前在做的都是学校啊,政府啊,这些不是校长就是书记,不是领导就是主任,都是有一定决策权的。他们的习惯养成肯定是而且必须是很多事情都在他们的掌控之内,他们本职的工作就是掌控全局。如果一字不改,这也不符合领导的调性啊,而且你得先做出东西来,我还在你这个基础上再画个圈圈跟你讲怎么怎么改?你啥都没有,我怎么给你提意见啊?
因为人家既然能当领导。就肯定是有一定的,领导力,一定的魄力,常年的摸爬滚打,经验也摆在那,我也说过,作为设计师,只是整个商业行为中的一环而已,你非要认为缺了你不可,就得听你的,你的审美就是最好的,对不起,这种杆精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撑不了3个月就会乖乖的被“社会爸爸”分分钟教做人。只是说客户这边呢,是一种角色定位的特殊性造成的,那确实不像我们就普通的人群,你吃个蛋炒饭,一般不会挑这个米粒大一点再大一点吧,这个鸡蛋能不能炒成五彩斑斓的黑?
所以啊面对普通的用户对你来说,他们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你只需要提供你定制化的,你规定好的那一套路子,其实就是产品思维,跟买个牙膏差不多,他们第一次看包装很好买回去了,用过了觉得好,喜欢,他还会去复购的。你只是做牙膏包装的那个人,你不是销售妹子,你不是牙膏官网的攻城狮,也不是真正做牙膏的厂家,你做不到全局视角。
那如果你是给领导啊,给他们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去提供服务的话,那他们肯定不会听你随便忽悠就一拍脑袋说好!他们得带着全局视角来看,提要求是正常的,自己的那个位置就是来把关的嘛,虽然呢生意做得就相对比较累,但是没办法啊,你不做大有人在,钱是个好东西,能够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关系还没到位,他也不相信你。如果长期合作之后,他还觉得整体一个风格格调啊,都还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让认可你的设计,可能后面的话就可以相信你做的东西了,而且乐观点可能还会咨询你。但是这个东西肯定是前期不会有的,而且目前看到的是做的所有的生意。如果是就说维护老客户关系这上面,你可能还会便宜点几次或者免费帮忙去做,这些呢并没有那些新开发的客户的客单价要高啊,但胜在长期合作。

6、设计的那一点点乐趣↓↓↓
知乎上有一段话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的难处,但也有它的乐趣。可能乐趣很少很少,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乐趣,让我们苦中作乐,一直坚持了下来。看的我也是老泪纵横,这不就是我一直坚持的的价值观嘛,说白了我愿意做这些事,也就是死撑着坚持下来了,与其说做设计的乐趣,就不鸡汤了要改变那个啥的,还不如说是生而为人的乐趣。作为一个丈夫,坚持着晚上回家看到家里人住在虽然不大但是干净整洁的屋子里,作为一个儿子,过年回去看到爸爸妈妈能够拿出攒够的钱给他们买吃的喝的,这TM不就是工作的意义嘛!
还有B站里的一个UP主说的:别心疼我,别惋惜我,我只是一个兴趣使然的作者。也是我自己想对自己说的,做视频做教程虽然很累,但是我很享受,我不辛苦,我只是把时间花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上了而已,跟你们看美食博主分享美食制作的过程然后自己周末学着做,跟淘宝直播那些小姐姐们说穿衣穿出自己的风格然后自己也“被洗脑”照着去买了一件回来(哈哈哈),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啦,只要属于你的主线剧情还在继续,那些支线的都是为了丰富主线而存在的。

以上。
今天扯了比较多,要是我作为普通用户的话,看到全篇这么多字,第一感觉就是体验不好,说的都是啥啊,乱七八糟的,都在讲那些烂大街的大道理,鸡汤一碗一碗的干,不要全信,很多事情都是冰山上面的那一部分,你看不到的大部分都是沉在水底下。没事,这篇文章也是写给自己的,算是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一个总结,其实应该发在公众号里的,站酷不适合,但是中间也有一些跟设计技能不搭界,但是跟设计逻辑是有关联的,看看站酷这边通不通过吧,不通过的话就留自己压箱底了。
嗷了,今天就到这,眼睛是不是都要瞎掉了,我尽量每段都调整一下间距,然后配一些“词不达意”的图,感谢你们看到现在,如果你们真的能看到这篇哈而不是直接下拉进度条到文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