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尾带财,龙首摇福,喜乐绵延,岁岁安宁。2024年是龙年,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纹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为幻想与神化的产物,我国古代文献和传说,对它有种种描述,深奥奇异,众说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认为先秦的龙纹,是“神武”和“力量”的象征,至封建社会才作为“帝德”和“天威”的标志。红山文化中的玉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该玉龙体卷曲呈C字形。长吻前伸,有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猪形演变而来,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龙是聚以各种兽类特征想象的产物,所以有“九似”之说。《尔雅翼》谓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历史的演变中,龙的种类增多,又有“龙生九子”之说。
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亦多种变化。如卷龙纹,身躯作卷曲状,呈圆形,多与水器结合;双体龙纹,一头而两体,左右展开,多饰于口沿。
在造型上,先秦时期龙纹的演变表现出从抽象化到具象化,从朴拙到生动,从简洁到繁琐的特点。秦玉上所特有的龙纹,称之为“秦式龙纹”,其特点为纹饰均以纤细的阴刻线构成,勾连紧密,没有层次,不分单元,头、羽、翼不明显,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出这是一个龙头。
汉代的龙纹多为单体,四肢劲健,体为S形,作行走状。头扬,有的身有翼。常作为四神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配为系列图案。双龙纹样,多星缠绕状,穿过壁孔,称交龙穿壁。
《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苍壁,即浅青色之璧,外圆内方,以其圆像天,龙穿璧则有通天之意。
团龙纹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纹饰,其纹样就是龙首尾相连组成团花状的一种表现形式,之后宋代和明清瓷器上普遍运用。团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边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生动。
早期瓷器的龙纹造型威武凶猛,气势如虹,构图合理,色彩优雅,细部刻画精细。早期龙纹瓷器的发展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追求高远、开拓进取的社会精神以及由简到繁、逐渐细腻的艺术审美观。这一风格,奠定了明代乃至清代瓷器上龙纹样式的基础。
龙纹已完全程式化,赋予吉祥意义。龙身修长,头增大,为身长的1/8:全身在1/3处屈曲变化:嘴张开,前有珠:下长,上短,称为“地包天”:鳞甲整齐,背鳍为双线:尾卷曲,后有分条如金鱼尾:足有三爪、四爪、五爪不等,但五爪只能宫廷使用:足的肘拐处有火焰状的披毛,显得威严华丽。此时,龙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行龙、坐龙、升龙、团龙、蟠龙等:有对龙和子孙龙:有草龙,其身尾如草叶状:有拐子龙,即将龙身变成几何形拐子状,以适应木器家具的装饰需要,并产生曲线与直线的对比美。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了解更多,小编给大家安利一本具有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纹样书籍,在这本书上你可以了解到博物馆里的文物,看看咱们祖先们画的图腾都有些啥意思。

以上图片版权归懿品博悟所有,更多详情可观看懿品博悟官网。
百度/360搜索“懿品博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