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刻专题 01:《大学章句》

Recommand
天津/艺术工作者/1年前/141浏览
宋刻专题 01:《大学章句》Recommand
YIHOOCHEN

本文阐述了如何制作宋刻本的设计过程,案例已入选19届APD年鉴

雕版印刷于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彼时官方刻书事业兴盛,并准许民间依据「官本」翻刻图书。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等都曾参与雕版印刷术的创作与推广,让宋刻书体在审美上得到显著提高。北宋至南宋初期,刻本书体以摹唐楷为傲。南宋中期,各地域风格开始有所区分——两浙崇欧体,川渝尚颜体,福建兼具颜体与柳体。晚期,大多流于程式化。

此本是宋代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晚年修订的《大学章句集注》,为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今藏于国家图书馆。此本精校精刻,字大行疏,是现存最早,且错误最少的本子。

《大学章句集注》整体高二十五厘米,宽十七点五厘米。每半页八行字,每行十五字。竖版排列整齐,字与字之间具有连贯的节奏关系,天头与地脚呈二倍关系。

根据一些理论书籍,得知雕版笔法与刀法两个层面,也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感觉。笔法追求在线条浓淡、粗细、快慢、曲直等书法意义上的艺术变化,而刀法与笔法的最大不同,即使用工具的改变,刻工需要根据不同的木质纹理、书写顺序、方格大小等限制因素,使用合适的力道进行雕刻,与笔法在灵活性上产生的形制是不同,刀法出来的会更显凌厉些。

《大学章句集注》的刀法,大胆利落,起收笔浑厚不沉闷,方头的收笔显得俊逸洒脱,整体具有颜体风骨。

单个字形中,横笔显得尤为洒脱飘逸,起收笔尖起方收,造型上别具一格,行笔产生的线条如弓弦一般紧绷。

在阅读《文字部》时,印象最深的一个认识,就是封闭型“口”的重要性,这个部件包含了横、竖与折笔三者的独立形态与穿插关系,因此对《大学章句》中“口”的造型比较关注,折笔的力道是与其他笔画之间做匹配的重点。

最后是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提取出左右、上下、独体、左中右等多种结构的字,进行横向排列,取一个中间值,便是字框的比例。

根据描摹的方式,得出雕版中所有的基础笔画,这一步尤其重要的是耐得住性子,要观察到位,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

根据这种方式其实就可以延展出两种设计方法,本篇文章也将两种方式都用实践的方式做出解释。

第一,原样描摹,即根据本子的原貌原汁原味地进行描摹,然后组字,让字体的风貌基本与本子相吻合,要想做好,难度十分高。(这里留的疑问便是,笔者个人感觉怎么做都无法超越原作

第二,对已有笔画、结构进行二次加工,这个方法可以介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与想法。例如笔者《格物宋》中做的尝试,将刻本中犀利、豪迈的气质提取出来,在多变的笔法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融入作品。与此同时,为适应长文本的阅读习惯,在原基础上保留稍扁的字型,扩大中宫,在长文本阅读时也可以感受到透气的舒适感。细节上传递古韵、犀利的风格,在整体上保持通透的呼吸感。(此版本已入选19届APD亚太设计师年鉴)

写在最后,这是笔者第一次对字库字体的尝试,也是第一次对宋刻本比较深入地剖析,很多地方还欠缺学习,在制作中看到很多优秀的字体也会动容,感触自己还需要汲取更多的知识,研究出更高水准的作品。一般来讲,不会这么深入的剖析自己的作品,分享如此详细的设计方法与思路,但是只有对自己的过往深入解读,才能获得更多经验。设计不易,字体不易,还望尊重原创,共勉。


参考文献:

【1】宋代刻本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笔法”与“刀法”为例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秦嘉霖、刘维尚;2021年.

【2】楮墨气韵璨目再造国宝精品 ——《宋本大学章句》编辑手记 ;姚 欣;2021年.

【3】中国古籍版刻审美研究;何亦邨;2022年;

【4】四书集注;书格;2021年;

【5】大学章句集注;朱熹著;1217年

4
Report
|
1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