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式样中析出的“古典法则”进化到现代主义处于支配地位的当下,隐秘的、内在的和构成一定磁场吸引力的同时能够被我们所感知的内在秩序一直存在,它就像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可以从中萌发出关于建筑、结构、材料、空间形态的“抽象几何性”概念,也进而发展出一种基于场所的切实可行的建造方法。
对于BOSMIA 波西米亚来说,位于长沙湘江西岸的滨江店是一次全新的身份展示,以18000㎡的体量建构了品牌旗下首个文化艺术综合体。密斯·凡·德·罗曾认为“结构是像逻辑一样的东西”,缜密、清晰、有迹可循,这种论述也同样适用于具体的建筑形态,远观之下,纵横排布的线性建筑外立面于高楼林立的都市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表皮肌理。
作为品牌的独立入口,结合门头以及形象展示的围合建构了“序厅”的基本特征,以含蓄、纯粹、美术馆式的氛围营造迎接每一位顾客的到访。拾级而上,室外的人潮涌动、街道的喧闹和明亮光线的动态情境瞬间转变为静止的、幽谧的空间状态。为了解决垂直电梯布局的失衡,一道斜墙由平面生长而出,打破常规意义上中心轴线的圭臬,建立非对称的平衡感。
相对于多维的空间,时间则表现为不可逆的线性特质。虽然成长后的我们走出了乡地,但是那些不曾忘却的乡土记忆却一种萦绕在每位游子的心头。于是,在空间之中,泥土演变为抽象记忆的具象载体。通过垂直电梯到达三楼,代表着记忆的“泥土盒子”与流动的“泥土立面”蔓延于不同的场域,隐约地再现了随着时间消逝而日渐深刻的个体记忆。
若使墙壁展现活力并成为空间体量的构成部分,则需要重新发现纯粹表面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竖立于主动线两侧,匀质排布的片墙建立了“序列”的仪式语言,光穿过幕墙投射于地面,为简练的地面增添活泼的、灵动的自然光影。借助形态的精准表达,使前台区成为了浓重的迎宾区域,也成为室内拍摄的最佳背景。
关于艺术与观者的转换关系一直是美学理论家们探索的重点,凝固的、动态的或者即时的艺术形式因为人的参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意味。以一定面积的“浪费”所界定的开放式视觉沉浸区域为艺术的互动和表达提供了另一种新的可能,不定期更换的主题活动,使单一的空间具备了画廊、美术馆等多功能的灵活性和展示性。
主要用材:浅色水磨石砖、浅灰色水泥地砖、墨玉大理石、土黄粗糙面微水泥、灰色微水泥、浅蛋壳色微水泥、橡木多层实木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