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规划展厅以“民族文化为魂,时空叙事为轴,科技赋能为翼”为设计理念,深度挖掘苗族侗族文化精髓,将芦笙、鼓楼、风雨桥等民族元素融入空间与展陈,通过“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主线串联历史沿革、生态资源、城乡规划等内容,结合数字沙盘、VR体验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化展示空间,全方位呈现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未来愿景。
深入探寻靖州苗族、侗族文化底蕴,把芦笙形态、鼓楼轮廓、风雨桥结构等民族符号,精准植入空间造型与展陈细节。小到装饰纹样,大到场景营造,让民族文化如基因般融入展馆血脉,用空间讲述靖州独有的民族故事,让每一处设计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
锚定 “过去 - 现在 - 未来” 时间主线,串联靖州历史沿革、当下发展、规划愿景;铺开地域空间面,展现山水生态、城乡格局。通过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构建沉浸式时空叙事,让观众漫步间,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靖州探索之旅 。
引入数字沙盘、互动投影、VR 体验等技术。数字沙盘动态推演城市格局,互动投影让历史场景 “复活”,VR 带观众提前 “走进” 规划新区,打破传统展陈静态局限,让内容鲜活可感,提升观众参与度,高效传递规划信息 。
提取苗族侗族建筑 “伞状屋顶” 灵感,打造穹顶造型,搭配饰有民族纹样的立柱,地面以灯光映射山水线条。弧形屏循环播放靖州宣传片,民族歌舞的灵动、自然风光的秀美、发展成果的丰硕交织呈现,瞬间抓住观众目光,开启探索靖州的旅程。
(1)历史沿革:打造 “翻开的历史书卷” 展墙,老照片、文献静态陈列,触控屏动态延展,清晰呈现靖州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轨迹;红色革命场景浮雕墙,用立体艺术复刻峥嵘岁月,唤起历史记忆 。
(2)民族人文:借全息投影,让苗族侗族服饰、银饰工艺 “悬浮” 展示;设互动拍照区,观众可 “穿戴” 民族盛装留影;微缩鼓楼场景中,民族乐器陈列其间,芦笙曲、侗族大歌循环萦绕,营造沉浸式民族文化氛围 。
(1)生态概况:沉浸式投影 “复原” 靖州森林、溪流、溶洞等自然景观,生态数据可视化屏同步呈现生态保护成果;触摸查询台成为 “自然百科全书”,珍稀动植物资源信息一键查询 。
(2)特色资源:“飞山苗乡侗寨” 主题展柜,陈列茯苓、杨梅等物产,AR 技术加持,扫描展品即可了解产业发展链路;动态地图实时更新旅游资源分布,精品路线智能推荐,助力文旅探索 。
(1)总体布局:巨型数字沙盘联动大屏,靖州城乡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动态呈现;规划解读台以图文、视频为语言,深度阐释 “多规合一” 规划体系,让城市布局逻辑清晰可感 。
(2)重点项目:“错落展台 + 多媒体屏” 组合,展示产业园区、文旅项目、民生工程等。裸眼 3D 技术赋能标志性建筑,观众无需设备,即可感受建筑的震撼视觉效果,提前 “预见” 城市未来模样 。
互动留言墙成为观众心声承载地,手写对靖州的期待;沉浸式影院播放规划愿景片,民族元素与现代发展融合,传递 “民族文化传承 + 高质量发展” 蓝图,触发情感共鸣,凝聚建设靖州的共识 。
数字沙盘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动态展示地形、建筑、产业分布,支持多场景切换。互动投影:地面投影模拟溪流、花海,墙面投影用于历史场景复原、民族文化互动体验。VR 漫游:开发靖州虚拟游览项目,涵盖历史街区、规划新区,让观众 “身临其境” 感受规划成果。
墙面采用仿石材、木纹铝板,兼顾质感与耐久性;地面用防滑耐磨地坪,局部嵌入民族纹样铜条。展柜选用超白玻璃 + 金属框架,保障展品展示效果;互动设备外壳采用仿木、仿竹纹理材料,呼应民族风格。
本方案以民族文化为内核,借时空叙事串联内容,用科技手段激活体验,致力于打造一座 “有温度、有深度、有互动性” 的规划展览馆。让观众在游览中,读懂靖州苗族侗族的历史传承,看见当下发展的蓬勃活力,更明晰未来规划的美好方向,成为靖州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民族文化传播的平台、规划理念沟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