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广告奖可能作为全球首个引入AI评委的国际广告奖项,终审名单正式揭晓。
72名终审评委阵容涵盖品牌方、代理公司、媒体平台、行业协会及高校学府等各领域。本次评审以技术驱动生态,创新定义未来为目标,由上海国际广告节承办单位道仑文化开发的“道仑AI评审”首次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评审机制,在延续国际化与专业多元特色的同时,
开启“人机共评”的评审新纪元。
本届广告奖最引人瞩目的创新,
是在全球广告赛事中或首次引入AI评委机制。
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构建,已提前完成对近五年超8000件获奖作品的模式分析,建立涵盖创意表现、技术应用、社会价值等多维度的评估模型。在评审过程中,
AI将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独立评分,
但不计入作品成绩,主要用与人类评委打分进行实时比对。
· 分差预警机制:
当AI与人类评委评分差异超过阈值时,系统将标记并推送给评审主席团。主席团将启动复议程序,征询相关类别评委的深度意见,确保技术应用类、前沿营销类等作品不被传统评审视角“误判”。
· 双重验证价值:
该机制不仅为争议作品提供二次论证机会,更通过人机评分差异分析,揭示创意认知边界。组委会拟计划在评审结束后发布
《人机评审差异分析报告》,
为行业提供AI与人类创意偏好对照图谱,推动广告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技术赋能评审的背后,是上海国际广告奖对行业变革的敏锐响应。
早在2024年,该奖项已设立AI应用赛道,聚焦“AI创意生成”“AI营销”与“AI生成式工具”三大维度,从适用性、创新性、内容质量等角度建立评估体系。而此次AI评委的加入,标志着评审机制本身也迈入智能化时代。
本届评委阵容延续国际化与专业化基因,
72名评委
中海外评委覆盖美、英、澳、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际知名品牌首席营销官、戛纳创意奖得主及一流学府传播学教授。
· 品牌方占比30%:
涵盖快消、美妆、医药、科技等八大行业,确保作品商业实效性评估权重;
· 代理公司代表占比47%:
国际4A公司创意高层与本土新锐机构创始人共同把脉创意前沿;
· 其他各方占比23%:
媒体、互联网平台、行业协会、高校以及投资机构的加入,确保评审视野的多样性。
在过往评审中,品牌方更关注营销转化与市场适配性,而代理公司侧重创意突破。本届通过比例调控,使作品既能获得商业价值验证,又不失创意高度考量。我们相信评审生态的多样性,是奖项公信力的基石。
延续2024年创新机制,
全场大奖将继续采用“现场比拼”形式产生。
在终评阶段获得金奖的案例,将获得角逐最高荣誉的入场券。组委会将于9月初上海国际广告节期间,
搭建沉浸式竞演舞台,
邀请品牌主、创作者携作品登台答辩。
· 百人评审团现场定夺:
由终审评委、媒体代表及公众评委组成复合评审团,从创意策略、技术执行、社会影响力等维度进行质询;
· 实时投票揭晓结果:
获奖者需同时获得专业评委与大众投票。
这一机制打破传统奖项“密封评审”的局限,让优秀作品的决胜过程转化为行业示范性场景。去年该环节吸引超1000人次观众现场关注以及70万人次线上直播,多家广告企业因答辩中的策略洞察引发品牌方赛后的邀约或对接。
本届奖项案例征集已于今年3月启动,
终审将于7月30日在上海进行,
获奖名单于9月广告节期间揭晓。在AI重塑广告生产的时代,上海国际广告奖通过评审机制的创新,为行业提供三重价值标杆:
1. 技术理性与人文创意的对话场:
AI评委不仅是工具,更是引发人类评委重新审视创意本质的“镜像”;
2.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平衡器:
国际评委占比提升强化奖项视野,而文旅营销、出海营销等本土化赛道设置呼应中国市场特色需求;
3. 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实验:
公益广告与社会责任作品推动社会责任成为核心创意指标。
当其他奖项还在争论AI作品的参赛资格时,上海国际广告奖已让AI参与辅助评审。
这场“人机共舞”的评审实验,或许将重新定义广告创意的评估维度。随着赛事进程推进,业界正密切关注:AI与人类评委的共识与分歧将揭示何种创意新趋势?技术理性会否催生全新的广告美学?答案将在9月的颁奖典礼揭晓。
此刻的上海,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浪潮,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信号——未来广告业的裁判席,既需要人类的感性创造力,也离不开算法的理性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