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涌保护器(SPD)的技术体系中,残压(Ures)与电压保护水平(Up)是评估防护性能的核心参数。这两个参数均用于描述SPD两端的电压特性,但在定义内涵、测试方法及应用场景中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是科学选择SPD产品、确保设备浪涌防护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GB/T18802.11-2020标准,残压定义为放电电流通过SPD时,其端子间的电压峰值。这一参数具有动态变化特性——当不同能量等级、不同波形的浪涌电流冲击SPD时,端子间测得的残压值会相应改变。例如在实际应用中,浪涌电流的峰值可能从数kA至数十kA不等,其陡度也会影响残压表现,使得残压成为反映SPD实时防护能力的关键指标。
电压保护水平(Up)则是SPD抑制浪涌能力的标准化参数。其定义为在规定陡度的冲击电压与特定幅值、波形的冲击电流作用下,SPD两端预期出现的最大电压值。Up值由制造商从标准优选值中选取并声明,但需通过严格的试验验证:试验过程中测得的残压最大值不得超过声明的Up值,以确保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不同类型SPD的试验条件不同:I/II级限压型产品采用8/20μs冲击电流测试残压,含开关型元件的I/II级产品使用1.2/50μs冲击电压测试,III级产品则需通过复合波(组合波)试验。
从技术层面看,Up值可视为残压的最大值边界。残压的高低直接决定被保护设备承受的浪涌电压——残压越低,SPD对浪涌的抑制效果越优,设备越安全。然而,由于实际浪涌条件的多样性,残压的非固定性使得需要一个统一的性能指标来指导选型,Up值由此成为关键参考。用户通过比较不同SPD的Up值,可直观判断其浪涌抑制能力:Up值越小,SPD的防护性能越强。例如
易造
浪涌保护器通过技术优化,在具备高持续工作电压(Uc)与大通流量(Iimp/Imax)的同时,实现低Up值,为设备提供可靠的防雷保护。
在实际选型过程中,用户需结合设备的额定电压、耐受电压及预期浪涌环境,综合考量残压与Up值。Up值作为标准化的性能标称,提供了不同产品间的可比基准;而残压数据则反映SPD在典型浪涌条件下的实际表现。建议优先选择Up值低于设备耐受电压10%-20%的产品,并关注其在常用浪涌波形(如8/20μs)下的残压测试结果。同时,合理设计SPD的安装布局,缩短连接线路长度,可进一步降低残压峰值,提升整体防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