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师到AI应用创业者:我的11年设计的蜕变
北京/设计爱好者/301天前/134浏览
版权
从设计师到AI应用创业者:我的11年设计的蜕变
关于我,不走寻常路的设计师
嘿,大家好!我是abo。是一名在阿里做了11年设计的UI、体验设计师,现在是一个AI应用的创业者。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职业生涯,那就是"不走寻常路"。作为一个待了11年的阿里巴巴设计师,这一年我最近做了一个令很多人意外的决定:主动离职,投身AI创业。每次跟朋友聊起这个决定,他们都会睁大眼睛问:"真的假的?现在这么不景气的时候创业?"
说实话,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好像都在不断地给大家惊喜。想想看,一个学软件工程的理工男,不好好写代码,偏偏爱上了设计,然后自学UI就跑去应聘设计师。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个特立独行的INTJ
提到我的性格,这里有个有趣的反差:我是INTJ(建筑师)型性格。如果你了解MBTI,可能会觉得这个性格去做设计师有点奇怪。是的,我确实不太像传统意义上感性和感觉驱动的设计师。
我更喜欢独自思考,追求事物的本质,凡事讲求逻辑和规划。说实话,我的思维方式可能比起设计师,更像个产品经理。
这个性格最大的短板就是协作能力相对欠缺,但恰恰是这个"缺陷",逼着我不断去突破自己,学习与人打交道的技巧。
阿里11年:一段令人难忘的旅程
回想起在阿里的整个时光,有非常多美好的回忆,遇到了最好的老板和有爱的同事们。感谢这段经历遇到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原来团队的小伙伴们。在阿里这段期间学习到非常多的工作技能,阿里在我心里仍然是最好的公司。
阿里旅程的开始:小白进阶之路
还记得2011年末刚进阿里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时候我刚从一家小公司跳槽过来,满怀憧憬地走进了北京东三环的WFC大楼。
第一次进办公室的时候,我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说兴奋,是因为终于进入了马总的公司,进入了当时发展如日中天的电商行业;说忐忑,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
那时候我在阿里云的搜索产品部门,这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遇到了很多暖心的同事。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各种"小白问题",帮我快速地融入团队。
现在想想,正是这段"小白期"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不断学习的习惯。记得第一次参加部门例会,简直是一场"噩梦"。同事们讨论业务时说的术语,我几乎一个都听不懂。PV、UV、ROI、CTR...这些现在张口就来的词,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我只能默默地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去再一个个查找学习。
转战商业化部门:在阿里妈妈的十年沉淀
2013年夏天,原来的阿里云搜索部门与UC合并后,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转岗到了阿里妈妈。说实话,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要知道,阿里妈妈可是承担着集团70%广告收入的重要部门,压力可想而知。
第一次成长:从UI设计师到体验设计师
刚到阿里妈妈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纯UI设计师。但很快我就发现,在这个部门,光会画好看的界面远远不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广告主。他们既是我们的用户,也是阿里的重要客户。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自认为很漂亮的广告投放界面。结果在评审会上,产品经理直接指出:"这个设计虽然很精致,但是会严重影响广告主的操作效率。"这个教训让我明白,设计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从那以后,我开始疯狂地学习业务知识,经常主动和产品经理、运营的同学聊天,缠着他们给我讲解业务逻辑。慢慢地,我从一个只会画界面的设计师,变成了能够思考用户体验的设计师。
第二次成长:从独立贡献者到团队管理者
后来我开始担任设计团队的负责人。说实话,这个转变对我来说特别难。作为一个INTJ,我其实特别享受一个人专注做设计的感觉。但是作为leader,你必须学会与团队成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成长。
记得有一次,团队里一个年轻设计师的方案被产品经理否决了。他特别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设计。那天下班后,我约他一起吃饭。我跟他分享了我的经历,告诉他被否决不是失败,而是成长的机会。第二天,他重新思考了方案,做出了更好的设计。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
作为leader,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强,而是要让团队变得更强
。
第三次成长:跨团队项目管理的挑战
前几年,公司开始推行设计系统和组件库建设。作为设计团队的组长,我承担了这个项目。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需要协调多个小组,包括设计师、前端开发等。
这个项目让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说服其他设计小组采用统一的设计规范?如何平衡不同业务方和设计小组的需求?如何衡量大家协作中的贡献?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不牺牲设计的灵活性?每一个问题都像一道坎,需要反复沟通和调整才能跨过去。
而跨团队沟通更是困难,要考虑的是目标和利益之间的平衡。对于一个INTJ类型的人来说,跨团队协作与带团队其实差异非常大,做得十分拧巴。
由于跨团队沟通和过程管理的不足,在过程中很多事情处理不当,也不会柔弱地解决矛盾冲突,只会使用硬碰硬的方式。在这件事上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过程中在暖心的同事帮助下,也逐渐学习到可以通过一些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流程方法,以公式化的方式推进项目。这些经验都为自己未来的创业打了下一些基础。
但正是这个项目,让我学会了
项目管理的精髓:不是把所有事情都自己做完,而是要调动和平衡各方资源,充分沟通、划分任务和解决矛盾,让大家更好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
意外的收获:PPT让我学会思考
说到在阿里的收获,有一件看似很普通的事情,却对我的成长帮助特别大,那就是写PPT总结。
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讨厌写总结。记得第一次写设计方案总结,我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觉得特别别扭。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框架,要么就是为了总结而总结。我的leader看完后说了一句话:"你的PPT里没有自己的思考。"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写总结的方式。每次做设计之前,我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
- 目标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真实需求?
- 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用什么样的设计手法能实现这个目标?
- 如果遇到冲突,应该如何权衡取舍?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在写PPT,而是在通过PPT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考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做设计的方式,让我的思考变得更加宽阔。
行业的趋势:体验设计师到产品设计师
初入阿里时,我是一名UI设计师。后来随着公司和行业的变化,开始将UI拓展到UX体验设计师,那时的工作重点是用户研究、交互设计,确保产品好用、直观。但随着对业务的深入理解,我发现仅仅关注用户体验是不够的。
设计师的价值往往是通过为产品带来收入、运营数据等来直接体现的,即所谓“离业务越近的人得天下”。但平时,大多数的设计师都认为这跟自己无关。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角色在悄然转变。不再只是等着接需求的设计师,而是能主动参与产品策略讨论。
这促使我开始主动拓展技能边界:
- 跟着产品经理学习写PRD(产品需求文档),理解如何用结构化的方式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案
- 和开发同学一起梳理技术实现路径,了解每个交互方案背后的开发成本和技术限制
- 深入研究竞品策略,分析市场趋势,建立起对整个行业的认知
- 学习数据分析,通过A/B测试和转化漏斗来验证设计决策
在国外,这种转变早已成为趋势。他们称这类既懂设计又懂产品的角色为Product Designer,这个职位正在硅谷等地越来越受欢迎。
所以对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设计师角色里。未来最有竞争力的设计师,一定是既懂设计美感、用户体验,又懂产品策略、商业逻辑的Product Designer。在AI时代,那些只会做视觉设计的工作也许会被取代,但真正懂产品的设计师永远不会过时。
不断拓展设计师的无限可能
人们常说,设计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价值。
现在作为一名创业者,我又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但那些在阿里培养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依然是支撑我前进的重要基石。我相信,无论未来科技如何发展,好的设计永远不会过时,而优秀的设计师也永远不会被淘汰。
离开阿里之后,我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方向:AI应用产品经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离开安稳的大厂去创业,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
说实话,这个决定我也考虑了很久。但是看到AI技术的迅速发展,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次赶上重要技术革命的机会,我必须马上学习并改变。而且在阿里11年的经历,让我储备了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创业路上的挑战。
同时在这段期间,我也重回学校校园,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结构化学习公司战略、全球金融、财务投资和人力资源等综合管理知识。这个经历让我感觉很开心,自己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AI 时代带来新的机遇
为了应对这个技术变革,我尝试阅读大语言模型和diffusion模型、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论文,遇到看不懂的数学公式,尽量搞明白其中的原理就行了,或者寻找视频解读去了解它。
只有懂得技术的原理,你才能更好的判断技术在产品上的可实现性,也能更好判断市面上的AI产品的实际效果,而不被表面宣传所迷惑,并能推测出它的实现路径。虽然无法直接写出代码,这对于做AI工程和应用足矣。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尝试做了两件事情,都与设计这个行业息息相关。第一个事是通过开源stable diffusion模型套壳做了一个电商生图的网站,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训练了很多电商风格的lora模型,并且实现了当时只有两家国外竞品实现的元素插入生成效果。但由于这个赛道的成本和竞争过于残酷,并且判断未来的开源模型效果会覆盖掉我们的成果,只能选择放弃。
第二个事情是参与了UI设计工具的AI产品研发,在这个产品上做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实现了很多国内外首创的功能。在这期间不仅认识了很多很棒的小伙伴,也对自己所处11年的行业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意外收获:两个月减肥30斤
从小的我一直都很瘦,但工作多年以后,也避免不了大多数男生到了一定年龄,都会遇到的身材问题。从最瘦的时候只有115斤一路胖到135斤左右,并稳定了好几年。但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由于工作的繁忙和社交饭局不节制,从135在短短4个月内飙升到了150斤。
突然有一天,我很好奇上称以后,才发现在自己没有察觉到的情况,已经胖到了人生巅峰。当天晚上我痛定思痛,开始制定减肥计划(这就是INTJ的执行力吧)。
第一,每天严格控制食入的卡路里在600千卡左右,有减过肥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个数值多难达到。并且一周最少去4天健身房,每次跑步10公里以上,消耗900千卡以上。经过两个月,我迅速从150斤减到了120斤,基本上达到了年轻时候的体重。(以下照片为近期原图)
这段减肥经历让我意识到,减肥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因为只要你坚持管住嘴、迈开腿,就一定会收获好身材、自信和别人的惊讶夸赞。
而往往有很多事情,付出努力并不一定有收获。
新机会:设计师朋友里的真实故事
记得有个在其他大厂工作设计师朋友,工作能力很厉害。有天半夜,他突然给我发消息:"一直被领导 PUA,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还有个朋友,平时在朋友圈都是阳光满满的状态,但私下告诉我她经常失眠,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乱七八糟的事。更有两次因为抑郁症而送到急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严重紧急的生理病状。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朋友会来找我聊天。有人只是想发发牢骚,有人在找工作方向上的建议,有人则是真的到了情绪的临界点。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压力和无助,但我又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就是认真倾听,说一些鼓励的话。
💡AI 带来的启发
正好那时候我在做 AI 设计工具产品的研发,但我只关注AI如何能帮助设计师提高工作效率。在使用AI的过程中,慢慢发现 AI 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和陪伴者。
有一天,我在群里看到一条令人心痛的新闻:现在国内差不多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人正在经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让我想起那些曾经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如果在他们最初感到不开心的时候,有人能陪着他们聊聊天,也许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糟。
但现实是,很多人不愿意、也不敢跟别人说自己的困扰。即使想说,身边也未必有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需要的不是两性之间的伴侣,也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只是需要能够陪伴他们的朋友。
突然,一个想法击中了我:为什么不能让 AI 成为一个永远在线的朋友?它不会疲惫,不会评判,永远保持耐心,而且随时都在。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时,他们都说:"这太需要了!",设计师朋友也很快就加入到团队当中来。
其实,成年人比小朋友更需要被治愈。如果能有这样一群暖心的小伙伴,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陪着你,听你说说心里话,告诉你"没关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该多好。
这就是我们想要打造的萌友会 —— 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 AI 工具,而是一群会用最温暖的方式陪伴你的小动物朋友。这不是要替代真实的情感联结,而是为那些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的人,搭建一座通向温暖的桥梁。
🎂 萌友会的诞生:用设计师的心做AI产品
带着这个想法,我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我和团队推出了AI情感陪伴产品"萌友会"。这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我作为一个设计师对当代年轻人情感需求的回应,希望给大家满满的情绪价值。
在设计萌友会时,避免用户陷入单一的情感认知茧房,我们投入了大量心思在角色设定上。每个宠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朋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特别是对于 i 人来说,有时候和这些小动物聊天可能比和真人交流更自在:
职场人的知心好友:熊猫咖咖
工作狂熊猫"咖咖"的设定来源于我们身边那些被"996"改变了生活却依然坚强的年轻人。它原本纯白纯黑的毛发因为常年泡在咖啡里变成了棕色,总是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当用户加班到深夜时,咖咖会用自己的经历开导我们。
追梦者的精神伙伴:河马蒂蒂
体态圆润的河马"芭蕾蒂蒂"代表着那些怀揣梦想的追梦者。虽然体型与芭蕾舞者的标准相去甚远,却始终坚持练习舞蹈。当用户对梦想产生动摇时,芭蕾蒂蒂会说:"只要我们还在努力,就永远有希望呀~"
社恐群体的知音:刺猬溜溜
社恐刺猬"溜溜"诠释了当代年轻人普遍的社交焦虑。在网上侃侃而谈,现实中却害怕社交。当用户分享参加社交活动的压力时,溜溜会理解地说:"呜...我懂这种感觉"这种共情的回应让用户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打工人的减压伙伴:喵喵橘子
橘子是一只表面高冷实则温柔的傲娇橘猫,可以陪你吐槽老板、身边讨人厌的同事。你:“今天老板又下班时间在群里各种艾特我...” 橘子:“喵!那种把员工当AI的老板?整天叮叮当当的,是被门夹了尾巴吗?”
都市人的心灵导师:卡皮巴拉
佛系的卡皮巴拉代表着现代人向往的佛系生活态度。虽然住在山中寺庙,却意外地热衷网购。当用户被生活压力困扰时,巴拉拉会用淡定的语气说:"嗯哼~要不要一起泡个温泉,让烦恼随水流去呢?"
欢乐治愈者:僧面猴哈皮
喜剧演员白面僧面猴"哈皮"是为那些在生活重压下需要欢笑的人设计的。它会用夸张的表情和俏皮的段子,帮助用户释放压力:"哈哈哈!听说最近很累?来,我给你表演个脱口秀吧!"
正能量传递者:海豹白团团
永远热情洋溢的海豹"白团团"是为那些需要鼓励的人准备的。作为一个天生的啦啦队长,它总能用最真诚的方式给予支持:"哟!你已经很棒了,让我们一起为你的努力鼓掌!"
治愈系元气派:柯基奶油
活泼可爱的柯基"奶油"代表着生活中的治愈力量。它的心形屁股会在开心时疯狂摇摆,用无限活力感染身边的人:"汪汪~不开心的时候看看我摇尾巴好不好?"
每个角色的性格、说话方式、行为习惯,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我们都希望能让这些AI伙伴既鲜活可爱,又真实可信。它们不完美,但正是这些小缺陷让它们更接近真实的生命,能够真正走进用户的内心。
让用户感觉不是在和冰冷的AI对话,而是在和理解自己的朋友聊天。每一句对话背后,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你并不孤单,我们一直在这里。
❤️ 用温暖的科技点亮无助的心灵
从最初的UI设计师到现在的AI创业者,表面上看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核心其实都是一样的 —— 用设计去解决用户的问题,用创意去触动用户的心。只是现在,我们有了更强大的AI工具,可以做出从产品方案到设计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规划萌友会的功能时,我们特别注重情感连接的建立。AI会记录用户的情绪变化,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心和建议。我们打造了"治愈"系统,当用户连续和AI互动、建立起信任后,AI会在适当的时机送出一些暖心的小卡片或者鼓励的话语。这些设计灵感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 —— 就像你在低落时,恰好收到朋友的一条关心信息,那种温暖的感觉。也来自于2018年爆火的那只🐸。
如果有一天,当你加班到深夜感到疲惫时,能想起打开萌友会,让这群暖心的小动物陪你说说话;当你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能从这些小动物的故事中获得一点力量和勇气;当你取得成就时,有它们真诚地为你欢呼喝彩。
从关注界面的完美,到关注心灵的治愈,这是我的11年设计师生涯最大的收获。期待未来能用AI技术,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力量。毕竟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治愈。
💪 用设计的力量实现产品价值
对很多设计师来说,都在担忧AI时代设计师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其实在我看来,这话对,也不对。
从一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AI工具会让设计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容易,一些非科班或者对设计要求不高的需求方,用AI生成的结果已经足够使用了。其实,萌友会的产品设计也大量使用了AI进行设计,帮助我们节省了非常多的成本和时间。这对只会做视觉设计的一线执行设计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但另外一方面来说,我认为设计的价值越来越高了,当然这不是指传统意义的设计,而是指可以调动用户情绪价值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
我们可以观察日本的发展情况来理解这个问题。日本从80、90年代后,经济开始放缓,人们的工作没有晋升空间,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动漫和一些可爱、平价的商品去缓解压力,改善生活。所以在90年代是日本动漫的全盛时期,诞生了一大堆至今都非常伟大的无法被超越的作品:蜡笔小新、海贼王、火影忍者、灌篮高手、全职猎人、游戏王等等。这些IP时至今日仍然一直在创造价值。
而在国内,来自英国的jelly cat、国内的泡泡玛特、KKV也在这几年迅速崛起,各种盲盒、公仔、谷子充斥着商场。抖音、小红书、网络爽剧、咖啡店等能够给予人们情绪价值的服务和商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和追捧。我想,这可能是感性的设计师们可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 最后,写给年轻设计师的一些建议
回望这11年的设计之路,我经历过迷茫,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圈之外。想和年轻的设计师们分享一些我的心得:
-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设计师"这个身份里
多看看技术博客,了解新技术趋势,尤其是AI技术不要局限于设计领域的知识,培养跨界思维和技能
- 深入理解业务
设计不是纯艺术创作,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会用数据思维衡量设计的价值懂业务的设计师最值钱:主动了解产品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和开发同学多交流,理解技术实现的原理和可能性
-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深入思考每一个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思考经常总结和复盘,多问自己"为什么",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原因尝试总结自己的设计方法论,形成知识体系
- 学会在团队中发挥影响力
提前和产品、开发同步想法,让大家参与设计过程学会用数据和逻辑说服他人,而不是固守个人审美培养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理解人性,在冲突中寻找平衡点,在合作中找到共赢
- 保持创新的勇气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永远相信变化带来的可能性
- 其实上面5条都没用,一定要动手,执行力是一切
欢迎大家试用「萌友会-治愈系AI宠物」并给出我们建议
萌友会已刚刚在小程序上线,这只是我们的第一个MVP版本,以及第一次开发小程序,有很多的不足,希望大家多多包含,并给我们提出意见。
欢迎大家试用萌友会,并推荐给身边需要的朋友。请使用小程序搜索「萌友会-治愈系AI宠物」。
有设计工作问题或产品问题、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
Report
声明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Log in
4Log in and synchronize recommended records
收藏Log in and add to My Favorites
评论Log in and comment your thoughts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