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丨我们常说的“活”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上海/产品设计师/2年前/23155浏览
原创文章丨我们常说的“活”的产品究竟是什么?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生命是克制的,但是它偶尔又会在某一刻绚烂的爆发。

全文:2150 字左右

正文图片:26 张

图片来源:阿吉设计制作/网络收集

参考阅读时间:9 min

前言

今年是选择与改变交织的一年。好不容易有时间静下心来写篇文章整理思绪。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认识一些高阶设计师。他们最大的共性是对于基础形态的比例把控、细节的点缀与修饰、CMF的搭配已经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创造一个优雅精致的造型对他们来说是信手捏来。阿吉有时不免好奇,到达如此高水准后是否意味着设计成长的终点?在这之上的又会是什么呢?

上图为因纽特人用兽骨制作的防雪盲眼镜

起因

之前阿吉在朋友圈分享过上面这张图片。好多朋友在底下留言说觉得这副眼镜非常酷。这使我产生了好奇心,我们内心这种“酷感”究竟源自哪里?

这类兽骨眼镜给我带来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那种迎面而来的生机感。带有生机感的产品往往是精致且富有生命张力的。通俗的话来说,这个产品是“活的”。用我们最了解的人体来举例,这些能体现出“活”的细节反映在手指尖端的指纹,虹膜上随光闪动的斑纹,舒展与收缩时铿锵有力的肱二头肌,脑门上随情绪变化起伏的青筋等等。我们甚至能用CMF的逻辑体系来拆解梳理所有人体上的这些细节。而这些细节的堆叠最终在潜意识层面使我们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和尊重。

顿悟

生命是克制的,但是它偶尔又会在某一刻绚烂的爆发。有生机的产品就像照相机,恰巧记录下了这个瞬间。有个成语叫画龙点睛,也许在一个优雅的空壳里注入灵魂就是设计的终点。

所以,有生机的产品其实是自然与人工造物的结合体。自然部分负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活性。人工部分则更多充当包裹、保护那份生命力的“灵魂容器”。当然在实际生产复杂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大规模使用原生态材料。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造型或者CMF上相似的人工仿造品。那么接下来如何妥善处理无机与有机的碰撞,静止与灵动的反差,细腻与粗犷的交融来使得一个冰冷的人造品散发出生机感就是高阶设计师所要探索的下一个方向。

即便只是图片也依旧能让人感受到膨胀与收缩感的产品

方式

之前看一个国外的节目叫《锻刀大赛》。主持人每次都会拿各式各样的破铜烂铁作为原材料在限定时间内让参赛选手们做出一把符合主体的刀。每位刀匠的制作方式可以说截然不同。有一股脑做大马士革罐的,有做三枚的,也有为了刀身纹理炫技做反复折钢的。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刀匠,所有人都绕不过的一个通用步骤就是反复用锤子敲打钢胚,也就是俗称的“打铁”环节。

打铁有两个目的,一是高温可以使铁块的硬度降低,之后通过外力就能对其进行塑形。二是加速铁块内各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并且使得一些杂质剥离原体。

钢胚表面正在剥落的深色斑驳即碳氧化层

做好一件设计的原理其实和锻刀类似。铁块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才能最终成型。有时前999下都是为了最后一下而努力。时下更多新生代刀匠选择机械锤代替手工锤打铁。我们做简易的产品外观手板也从纸模、泥模变成了更为高效和直白的3D打印。换而言之,你可以想办法去缩短每次敲击的耗时,从而提升整体效率。但你永远不可能缩减敲击的总次数。设计就是一个先加后减的过程,想要一击中的是绝对不可能的。

上图为阿吉以分子构型为灵感设计制作的肌理笔架

答案

很多时候,限定条件的商业设计无法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空间来探索设计生命力的奥秘。所以我们更应该投送精力到设计实验之中(什么是设计实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及)。而现在我更愿意称这种行为为“拔高”。设计实验本质上通过拔高设计维度,将自己的创意思维、曲面控制能力、cmf协调能力推向极致,然后产出一个理论上合理的结果。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就能基本摸清自己的设计能力边界。了解边界就很容易针对性的去做突破。对比不同时期的产出就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很多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是连自己的设计能力极限在哪里都不清楚。什么设计都做,什么项目都接,导致每次设计产出的质量浮动很大。说白了铁都还没烧红就急着淬火了,这样能锻出什么样的好刀呢?

一组长得与蜘蛛眼睛分布相似的无人机摄像头

设计实验之路必定是坎坷的,就像人们经常会喷一些大品牌出的概念车一样。部分人更擅长发现一个产品上的缺点而非闪光点。比如讨论五菱宏光mini的续航能力,亦或是布加迪的百公里油耗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更加满足他们的线性思维而非发散性思维。呆在舒适圈久的人会本能的排斥勇于破圈的人或者事。直到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后才幡然醒悟。(这其实是上一篇文章《信息茧房》里的内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翻阅。)

无奈

劣币驱逐良币是自然的社会规律。它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只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强弱变化。那么作为“良币”是否已经没有安生立命之所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公平、合理、合规的前提下,我们并不排斥设计师用流量的口吻,流量的手段去营销设计作品和产品。其中当然也包括上文提到的设计实验。然而区别于那些以时间为绝对导向的,会把自己越做越low,毫无创意,没有细节又缺乏美感的刷屏作品。你的产出必须在某一维度内达到高水准,比方说绝佳的创意,特别丰富的细节或者优雅出众的造型等。这样的实验作品才有学习、思考、探讨的价值。你才能继续作为一个“良币”在这种时代浪潮下存活下去。

好了吐槽完毕,欢迎评论转发,感谢观看~

395
Report
|
264
Share
相关推荐
JATN-未来智能AI管家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大名鼎鼎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安抚之铃丨日用消毒喷雾器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笔架丨黏糊糊的有机猜想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经验谈
经验谈
经验谈
经验谈
作品收藏夹
测不准时钟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内容含视频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扬州IP·扬小玉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经验谈
经验谈
经验谈
经验谈
作品收藏夹
学习用
学习用
学习用
学习用
作品收藏夹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2023年优秀文章
2023年优秀文章
2023年优秀文章
2023年优秀文章
作品收藏夹
研习设K先生
研习设K先生
研习设K先生
研习设K先生
作品收藏夹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杂七杂八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