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一组民国时期的中国钱票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重庆/平面设计师/1年前/2777浏览
墙内开花墙外香:一组民国时期的中国钱票设计Recommanded by editor
saplings

这是一位国外钱币藏家撰写的一篇民国钱票的研究文章,这些钱票是他本人自藏,票面图案精美,作者观察细微,很有启发意义。

前言:这组钱票最早在Pinterest上面看到时算起来,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那时对这一中国传统货币形式没有任何知识,看待它们的方式跟写这篇文章的国外藏家一样——只觉得新鲜、热闹,却不明就里,作者当时的疑问给我留下的同样也只是疑问。后面逐渐有机会积累到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再看这篇文章时有些问题已经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于是想着结合作者的文章做一个翻译加注释,以供大家参考,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也请大家指出。图片右键新窗口打开可以查看更大尺寸。

中国纸币种类繁多,其中有种竖版钱票一直流行到20世纪初,在各种纸币设计之中我更喜欢这一种。下面这些竖版钱票由民国时期的地方官银号和私营票号印行,版面尺寸多种多样、画面主题形形色色。票面图案中描绘了生活场景、花鸟、博古图、京剧故事、风景等等,细节饶有趣味。由于我不懂中文,对这些钱票的理解只能依赖购买时附带的零星信息。在此我要感谢中国纸币专家艾文·拜耶(Erwin Beyer)先生,他帮助我翻译文字、解读变更后的地名,使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钱票。此外,还要感谢孟文庚(音)对语言、故事和历史的见解。我要对他们说 "万分感谢"!

一、永衡官银钱号一百吊-1928年-吉林

在这张钱票正背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印章,银号和地方政府加盖这些印章是为了确保钱票真实性。这一方面是防伪措施,另一方面作为背书使钱票能在发行地内外更广泛地接受。

二、德成公壹千文- 民国时期-山东烟台

这张钱票没有盖章,但左侧在印刷时刻意留有一个颜色较浅的区域。我见过几张类似的钱票,它们都有类似的浅色区域且没有加盖印章。

(译注:这种钱票出现的民国时期,大多数钱庄已不再各自延请工匠雕版自己印刷,而是由印厂印刷完毕后,钱庄从印厂取回再加盖各色印章,墨书字号花押之后再投入流通。图中的浅色区域是加盖的印章称为落地章,是辨认钱庄名号的主要用章,因此务求清晰。)

三、益顺德壹仟文-1926-山东荣邑(今荣成)

这张钱票出自山东省荣邑 "益顺德 "的钱庄,由山东威海公益印局印刷。背面图案描绘了各种“武术场面“,下面的“人和成”钱票与此相似,这些场景实际上是戏曲和传说故事。

四、人和成铜元票贰仟文-民国时期-山东蓬莱

这张钱票来自山东“人和成”钱庄,未及发行,因此没有日期或序号。它的背面图案与上面的钱票相似,两者之间有几处雕刻上的细微差别,不知是因为面值越高细节越多,还是仅仅因为不同的艺术家复制了同款设计。这类钱票通常由得到授权的印厂出售给私营钱庄,这些买家则可以自由订购各种不同设计的钱票。

(译注:当时的印厂当没有授权一说,只要技术能力达到,就可以承揽此类业务。因为同一时期,仍然有不少钱庄使用自己印制的钱票,这种不需授权,印厂自然也毋庸取得授权。)

相信你已经注意到了,前面两张钱票背面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只是“人和成”贰仟文钱票的整体细节要多于“益顺德”壹仟文。两张钱票各个地方都多有区别,而人物的五官、服饰和周围植物的差异则尤为明显。请看下面的细节图进行更直观的比较。

(译注:此处作者以为这张益顺德钱票已发行,其实也是未发行的。由于这种民国年间的余票存世较多,后世文物贩子为转手加价而刻意加盖了上方紫色的印章。但这两个章不合款制,印文跟票面的钱庄名号、所在地都毫无关系,所以故意盖得模模糊糊不能辨认。而正常流通票该有的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则一个都没有。)

下图中上半是取自“人和成”钱票背面,下半取自“益顺德”钱票背面。 两相比较,上图中人物的眉头较为舒展,女人的帽子较小,人物头部倾斜度跟下图不同,画面细节更多——比如上图中女性的腰带多缠几圈,而下图桌子被茶壶把手圈起来的部分的横向条纹理无端消失了。

接着比较两张钱票背面中部的图案,上半取自“人和成”,下半取自“益顺德”。上图同样有更多的细节,图案中间的花篮,更显示出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注意观察图片右侧男子的衣袖,上图是通过城墙垛口才看到他的衣袖,下图的袖子却像搭在城墙的外边一样。两图中左侧两男子的双脚与右侧两女子的双脚也不一致, 其他小差异更是不胜枚举。

再比较两张钱票背面底部的场景,下图方天画戟上的流苏似乎有阵阵微风吹过。两图道路转弯处的角度不同,整体上看服装上的差异尤为显著,比较一下吕布的头盔和长袍、吕布身后纪灵胸甲上兽面纹以及画戟上方的木牌坊纹理等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如前所述,这些小故事描绘了戏曲和传说故事。感谢中国的孟文庚(音)告诉我这些场景的出处。从顶部开始顺时针为序分别为:梁祝,穆桂英下山,三国演义,三打祝家庄。

(译注:关于画面故事,是同期钱票的特色,由于文化传承的断代,识别这些故事出处变得有些难度。现在的资料普遍都是含糊论之,一笔带过,一一识别出来还需要相当多的工作。关于作者得到的故事出处信息,译者经过一番探寻,在此做个补充供读者参考。顶部也许是西厢记故事中张生跳墙私会莺莺一节,莺莺本有心理准备知道张生来相会,但看到张生时又放不下矜持,乃责问张生园门已关,你从哪里来?张生说自己跳墙而来。中左故事也许是京剧“雌雄鞭”故事,讲尉迟恭从军前夕将双鞭留一支给怀孕妻子,后来儿子长成,父子相逢战场,靠双鞭相认。中右故事是“穆桂英下山”,底部故事是吕布“辕门射戟”,这两个故事脍炙人口,角色形象鲜明,当无疑问。)

四、万昌永壹仟文 - 1924-山东荣邑

这张钱票也是一张未流通的余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正面与上述“益顺德”壹仟文钱票相似,背面则不同,印有英文Wan Chang Yung字样。这两张钱票正面图案相同,说明图案有重复使用的现象。如果一家信誉差的钱庄试图模仿信誉好的钱庄,使用这种方法无疑是有帮助的。

然后把这张钱票的背面同下面的“义和号”两百文比较,又可以看到它们的背面也显然是复制了同款设计,只在具体比例和造型上有所不同。

重复使用图案并不是中国钱票的特有现象。20 世纪初美国的大印厂在为其他国家代印纸币时就曾做过这样的事。而在这些钱票的印制时期,中国实际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央政府,印厂虽比比皆是,但多数都只是小作坊,行业中的混乱是难以避免的。另外我被告知在1949年到1976年间,数量众多的雕版及相关材料被销毁或丢弃,这一时期的印刷史由是留下许多空白(因此本文提到的这些钱票难以得到全面的研究和认识)。

这张钱票的背面兼有中英文字符。虽然我不能肯定这张钱票的情况,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英文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了给钱票赋予一点西方的"味道"。添加这些英文也许是为了让钱庄看起来有外国背景,民众可能会认为这些钱票更保险,从而更容易接受。当然,这也可能是钱庄名称的正确罗马化,不过考虑到正面图案的重复使用,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译注:这个名称确实是用威妥玛拼音正确拼写的“万昌永”三个字,作者的怀疑可以消除。)

五、德勤堂壹仟文 -民国时期-山东荣成

下面这张德勤堂发行的地方钱票也是一张余票,没有日期。可以注意到这张钱票正面与上述 1926年的"益顺德"和1924年的"万昌永"钱票相似。

这些图案相似的钱票再次印证了设计的重复使用, 这几张钱票正面的设计和文字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差异只在局部细节。

六、余庆长铜元票两串文 - 1931 年-湖南益阳

钱票正面图案为古人物风景,背面图案顶部有一文士,下方余庆长号印章后面似乎是一头大象。该票发行于安徽省北部的蚌埠市

(译注:这里作者误把“鲊”识作“蚌”,钱票正面印的是益阳鲊埠,在湖南)。

七、振华公司一吊--约1920年-山东黄县(现名龙口市)

这张钱票印刷于上世纪20-30年代,为无编号的未流通票。奇怪的是它的顶部印有1390的编码,这很可能不是发行方加盖的,预计也不可能用到。地名、钱庄名是通过谷歌图片翻译的,我对其准确性有很大的怀疑。

(译注:难怪作者对票面文字识别顺序不能把握一致,有些能正确的从右往左阅读,有些又不能。另外作者对编码的质疑有理,首先正面还印有“第XX号”一栏,编码应加盖在此处,而且位数太少。另外在网上查询这款钱票的拍卖记录,也没有发现加盖编号的。)

票面顶部画有一只造型别致的蝙蝠,票面四周蝴蝶环绕。中间描绘了四个场景,每个场景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场景有一只鹤(作者误认作孔雀)。 背面为图案全用红色印刷,中间是一个醒目的数字 "壹",以及亭台水榭人物场景。

但这张钱票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它的水印。水印并不罕见,但在这类钱票上出现水印却比较罕见的。仔细看可以发现水印是西文字母,但它既不清晰——被正背面的图案遮掩,又不完整——被边缘切断。起初我以为是一个德文名称,后来推定是美国著名的造纸厂Hammermill Bond的水印。

这张钱票可能印刷于20世纪20-30年代,而Hammermill公司开业自1899年,他们出产的水印纸在这个年代使用并不奇怪,但一家中国钱庄使用美国进口纸张印制钱票还是足够使我感到惊讶。当然,我也猜想这可能是一张假票,但如果是当年的假票,这只是一种地方的小面值钱票,费了大力气却没有大收益;而如果是现代假票,它的收藏价值有限,至少我无法从非造假者的角度看到什么赚头。当时印刷钱票用这种简陋的印刷方式是很典型很普遍的,但没什么特殊理由让我觉得这是是假票。

我目前对20世纪初的中国私人钱庄票为何使用进口纸张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所以我想这也许值得张贴出来,看是否有人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并发布到网络上以供将来有需要的人参考。

(译注:作者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不是指某种合理的推测,而是有确切证据的答案。现在这个纸张为什么会用在私人钱庄票上,没有发现明确的记载,所以作者这么说。水印纸当时是有用在中国官方印发的纸币上的,私人钱庄票较诸官方纸币印量小,印制成本低,印制技术也粗糙,所以很难想象会使用这种进口水印纸。这个问题也是本文最大的亮点,由于文化背景的原因,这个水印在中国读者的眼里是很难注意到的。中国读者往往一眼就被票面插图吸引,进而会关注票面文字内容,这些内容对国外读者过于复杂,反而难于一探究竟。

八、瑞昌祥贰吊-1926 年-山东平度

中国地方钱票,正面为山水楼阁,背面为古人物故事。

九、义祥东壹仟文 - 1921 年-山东文邑(现名文登)

这张钱票是由山东省文邑 "义祥东 "钱庄发行。日期右下方的文字区域不完整,这意味着它是一张余票。日期以 "民国...... "开头,则意味着该纸币发行于1911 年之后。(钱票正面图案是红楼梦故事,背面为山水人物等。)

这张纸币的背面与下面两张纸币的设计相同,印刷颜色深浅有些差异,顶部扇形区域的文字也不一样。当时的印厂会向钱庄提供设计然后按他们需要的规格印刷,这些钱票显然是不同钱庄复制同一设计的产物。当时印制钱票的印版一般是金属的,但也还有一些是用木材制成。即使基本设计不变,新的印版也可能由另一位艺术家重新制作,因此一定会产生细节的差异。比较几张票蜡烛上的火焰、条案上的墨迹、坐姿女人身后的阴影、站姿女人右手的位置、背景线条等等都有很大不同,某些细节如蝙蝠、桌子和大门也不一样。

十、福海堂壹仟文-1926-山东荣邑

(译注:由于作者这段文字有误,将上面描述义祥东钱票的文字一段复制在这里,而福海堂这张钱票没有注释文字,故由译者代为简要描述) 山东省荣成市烟墩角村,公积纸币壹仟文,福海堂代付。钱票正面图案为博古图加岳阳楼记节选,威海码头新华印字馆印。公积纸币这个名词在当时的钱票上所见不少,但是目前还没有查找到相关研究,只好留个疑问在这里,望有知者告之。按落款“二区商务工会”推测,也许是商务公会集资公款而成立类似钱庄的组织,发行钱票。相较私人钱庄和官钱局只是组织架构的不同,功能并无不同。

十一、上海善德堂壹仟文 - 1925 年-山东文邑

这张钱票由一家名为 "善德堂 "的钱庄发行,背面用英文书写堂号。这张纸币是发行过的,有完整的日期和序列号。仔细观察这张钱票,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虽然三张钱票图案相似,但背面仕女图的桌腿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2”,另两张钱票的桌腿不见这一特征,而且该桌腿也不像其他两张那样被遮挡。此外,钱票正面右下方的花瓶上也有一个“2”,其他两张也没有。

(译注:这张钱票也应该不是发行过的,编号也许是对的,但日期的用仿宋体字体太新,最重要的是印章不对。押款章、落地章的形式可参考最前面的“永衡官帖”,且这两个章的印文同样故意模糊,仔细识别也不像善德堂有关文字。)

这些钱票中是否有部分假票抑或全部都是假票呢?这个问题让我迷罔。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当时使用的印刷技术简陋,各个印厂差异不大,这些印厂历史记录又湮没无闻,孰真孰假焉能准确辨识。每张钱票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问题,每次考较都把我带入死循环。这种考较也许有点傻,在我获得更多信息之前,我接受其他人提供的意见——它们由不同的印厂印刷,制版亦由不同的艺术家完成。

义祥东、福海堂、善德堂三张钱票正面对比

义祥东、福海堂、善德堂三张钱票背面对比

正面的各种设计差异:寻找花瓶中的数字2

背面的各种设计差异: 试找出桌腿中的数字2。

十二、万源号铜元票一吊-民国时期-山东青州

万源号,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这张特别的钱票由鸿泰石印局印制。中间的字为 "铜元钱一吊整",前三个 "铜元钱 "指无孔铜元,然后是 "一吊"指面额(壹仟枚),下面的 "整"字表示足数、正好,合起来就是 "铜元一千枚,足数"。纸币背面有一个聚宝盆,下面有四个字:谨防假冒。中间的大“壹”字内部由许多小“壹”字重复排列组成。

十三、益兴源铜元票一吊-民国时期-山东青州

这张钱票由山东青州“益兴源”钱庄发行, "文友斋 "印刷。两张票中间的字很相似,但这张缺 "铜"字,仅作“元票”。虽然少了 "铜"字,但它只是铜元钱的简称,意思是铜元一吊整。背面也有一个聚宝盆,但下方的字不是提醒防伪,而是告诉持有者他们更换了新印版,这张票是第二次发行。

上面两张钱票的细节显示出不同的设计取向和风格,另外还可以看到右侧增加了一个桌子。这些纸币也是余票,印刷过但从未流通过。票面缺少序列号、印章等,这些都是当时流通票的典型要素。

这张票在印刷上与前一张“万源号”钱票有明显的区别,如线条粗细、阴影。对比右下方多了一张桌子,而前一张票只有一束花。顶部狮子的处理手法上也有很大不同。毫无疑问这两幅画出自不同的艺术家的手笔,但由于这两张钱票都在同一地印刷,这些艺术家很可能彼此认识,或者至少知道对方存在。

(译注:作者的猜测是很有可能的,举例来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点石斋,即至少参与过几款钱票的设计印刷,而在点石斋供职的画师如此之多,很难说这项业务只由某位画师独占。)

十四、上海义和号贰佰文-1932-山东荣邑

把这张票跟“万昌永”壹仟文的背面图案来个对比你可以看到,这是印厂重复使用图案的又一个例子。虽然整体设计相同,但存在一些尺寸和风格上的差异,对比起来很有意思。

十五、德胜居壹仟文 - 印刷样品-山东文邑

这张钱票是我收藏的第一张中国竖版纸币。仔细观察会发现背面的街景是一辆人力车和一辆马车,当时中国的几家印厂常用这个图案。这张钱票由一家名为“德盛居”的钱庄发行,该公司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山东省文邑市(今文登市)。文登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这张钱票以一种相当奇特的方式列出了公司地址。英译为 "Wen Dong Men Wai Yi"。仔细观察会发现,城市名称 "文邑 "位于这句话的前后两端。中间是“东门外” ,由此可知德胜居是一家位于城东门外的钱庄。

钱票左侧空白处的印有"灯下不付"四个红字,这是大多数钱票上的标准条款。字面意思是太阳落山后就不再兑换,因为晚上更难于确定钱票是真假。尽管当时对伪钞有非常严格的法律规定(对于官方发行的纸币,杀头和没收所有财产的情况并不少见),但造假仍然猖獗。

这张钱票上有手写的日期民国十年(1921 年),甚至还有手写的序列号。这张奇特的钱票很可能来自印厂的样本册,因为侧面有穿孔,表明它是用绳子装订过。即使不是来自样本,这张纸币也是一张未发行的余票,流通票左下方应该有钱庄的印章。

十六、詹福泰铜元票十串- 民国时期- 湖北冶邑

詹福泰十串- 带反写 "G"。该纸币由一家名为 "詹福泰 "的钱庄发行。该钱庄位于 "冶邑",在这张钱票的印刷年代,"邑 "字表示类似于县的辖地,中国后续历史上,"邑 "被改为 "县"。

另一个地名为陆家铺。后缀 "铺 "一般用于表示小镇或村庄,这应该位于冶邑境内。像陆家铺这样的小城镇不需要像较大的辖地那样改名,现在陆家铺仍是大冶境内的一个小村。

(译注:经查冶邑陆家铺在今天的湖北大冶陆家铺村。)

这张纸条的背面既有西文字母,也有看似拼音的字母。目前看来这些字母毫无意义,这一点从明显的生造单词和反转的字母"G"就能看出来。

十七、庆丰永贰吊、叁吊-民国时期-山东寿光

这些钱票都是未发行的余票。钱票正面有中文写的面值,但在背面两侧有便于外国人理解罗马数字,中间有一个面额的中文大写字。这两张钱票正面的边框插入了各种动态人物图像(八仙)。背面描绘的是一些人物活动场景,我大胆的猜测这些是某种求爱和交往的场面。

十八、庆记铜元票二吊、五吊-民国时期-山东青州

上面这两张钱票是庆记钱庄印制的未发行余票,该钱庄位于山东青州。第一张面额为贰吊,第二张面额为伍吊。钱票正面有顶部有一幅演乐图,边框描绘了一系列的山水人物。最外侧的边框是“卍”字纹,在中国被读为 "万",意为"万物"或"永恒"。这个符号在德国纳粹使用之前就有了,在含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乍看之下,这两张钱票除了面额不同之外似乎完全相同,仔细观察会发现正面中间的绿色底纹内有玄机,各是不同的篆字“贰”和“伍”。

理解接下来的三张钱票币上面描绘的人物和故事,需要了解一点文化历史。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三颗星化身为三位老人出现在人间,他们作为福、禄、寿神被人们所知(关于三星的介绍译文从略)。

接下来的这张钱票在顶部图案中描绘了福禄寿三星。

十九、双聚福铜元票肆仟-1925-江西九江都昌

这张钱票是一张未流通余票,面额为肆仟。这张钱票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位于顶部和底部的明显的阿拉伯数字"4"。左侧和右侧中间有中文数字"肆"。正面有淡淡的红色印章,这是发行机构的印章。顶部的红色印章实际上是福星手持卷轴的形象,这种红色印章我只见过几枚。

(译注:这里的两枚印章都是后盖,下方方章跟钱庄无关,上方福星章所盖位置不对,卷轴上应有钱庄名称也故意盖得不能识读。)

纸币正面描绘了一系列故事场景,顶部似乎是福、禄、寿三星。背面则是一系列人和马。

(译注:因为作者对中国文化不熟悉,所以谈到这些图案时往往不解其意,一笔带过。译者所知有限,对能查证的图案尽量加以解说。这张钱票的图案罕见,正面描绘的不是常规的八仙、二十四孝等,是十二生肖人物故事。“双”字右侧是“鼠”,顺时针循环。这组插图把古典故事中带有生肖动物的故事,比如周处斩蛟龙,苏武牧羊、祖逖闻鸡起舞等提炼出来依次绘制,既有故事性,又扣生肖题目,非常巧妙。另外“信实通商”四字中“信”所在故事是曾子杀“猪”,故事讲的刚好是人要守信这个道理,如此呼应安排算是饶有深意。票面故事种种背景出处的组织设计还包含许多细节,值得仔细研究。背面图案比较简单,为和合二仙和八骏图。)

二十、长兴和铜元票陆仟-民国时期-山东潍坊昌邑

这张钱票是是一张未流通的余票,面额为陆仟。与上面的钱票一样,在正面的顶部、底部左侧和右侧四个位置都有明显的阿拉伯数字 "6"。钱票正面顶部是风尘三侠、下方是古人物故事。纸币的背面中间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四周是古人物故事。

(译注:作者将背面中间图案识为穆桂英挂帅故事,当为误认。其他正反面的人物故事译者没有查找到相应资料,也缺乏对故事背景的深入认识,暂时不能识别。)

在正面有三个红色印章值得注意,这是发行机构的印章,其中有一个印章是刻的是手持卷轴的财神。这款印章在当时的钱票上作为抬头章使用,加盖在钱票右上编号位置,非常常见。抬头章还有其他样式,但是由于这款题材是财神,彩头好,渐渐地得到更多商家偏爱。财神手持打开的卷轴,卷轴上原是书写“恭喜发财”字样,各钱庄乃刻成自家名号使用。

(译注:作者以为这个印章是福星,其实是被误导了,福星形象跟财神很像,但是福星手持如意,财神才是手持卷轴的。)

二十一、玉和公当十铜元壹佰枚- 1925 年-山西辽县(今左权县)

这张钱票是一张1925年印制但未流通的余票,玉和公钱庄在山西辽县拐儿镇(后因共产党将领左权在此牺牲,辽县改名左权县)。这张纸币的八仙图案构图十分奇特,从底部开始,有五个童子在云朵上,两端的两个人头顶有云朵升起,支撑着其他人,这样的构成不断重复,每个人头顶的云朵都从烟斗、乐器、茶壶等物发出,直到最顶端托出两个拿着对联的童子。最上面的插图是是福、禄、寿三星,代表吉祥、富裕和长寿。

钱票背面顶部图案是身着洋装的家庭在公园游玩的图案,下方主图是一列火车和一座城门。

(译注:民国后期钱票常为了显示“与时俱进”而常在图案中添加一些时髦要素,火车、轮船、洋装洋服都时有出现,可惜这时私营钱庄自身已经是明日黄花,与时俱进的形式只标志着传统竖版钱票设计发展的尾声。)

109
阅读原文
|
Report
|
172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AI可视化动效设计合集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
作品收藏夹
文创
文创
文创
文创
作品收藏夹
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作品收藏夹
排版
排版
排版
排版
作品收藏夹
光瓶酒
光瓶酒
光瓶酒
光瓶酒
作品收藏夹
中国风
中国风
中国风
中国风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