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设计,从人出发 | 解密“全球最穷建筑设计师”成功的SPR秘诀
每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是偶然发生的!
他用靠“穷人的材料”一举夺得建筑界“诺贝尔奖”,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近日,2023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 (WDCC2023) 高峰论坛之一的 2023 全球服务设计联盟上海论坛圆满收官。
本场论坛由成功设计平台、桥中集团、联合 SDN 全球共同主办,以“多元共融,服务创变”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专家,和来自万物梁行、博世、卡尔蔡司、华硕、洲际酒店集团、德必等企业高层和第三产业代表,覆盖了旅游业、物业管理、医疗健康、娱乐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美国工程院院士、苹果前副总裁、首届“前沿设计创新奖”获得者唐·诺曼 (Don Norman)作为圆桌对话的重磅嘉宾,与全球服务设计联盟 SDN 主席伯吉特·玛格 (Birgit Mager)和世界设计组织 WDO 前主席、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首席运营官斯里尼 (Srini Srinivasan) 围绕“服务设计助推城市发展,创造社会价值”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思想碰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诺曼 (Don Norman)与成功设计平台有着深刻的连接。他曾亮相 2021-2022 年度成功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并担任颁奖嘉宾。不仅如此,他还受邀出席由成功设计平台主办的 2014 设计成就中国高峰论坛,并发表题为“现代设计在商界和学界的状态”的主旨演讲。
在本次圆桌对话上,唐·诺曼 (Don Norman)指出:“设计的意义就是洞察与了解人的真实需求。设计的本源以人文为本,服务于人,为人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人想起曾被称为“全球最穷设计师”的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2022 年,时年 57 岁的凯雷一举夺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并成为该奖项的首位非洲获奖者。他认为,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唯一的关注点就是人。
凯雷的获奖颠覆了所有人的期待,因为他用“穷人的材料”黏土设计建筑,与历年获奖作品相比,不够时髦、不够现代,也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艺术感,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朴素。
为什么这样朴素的作品,能获得评审的青睐,登顶全球建筑界?
因为,凯雷的作品有着有正确的策略、科学的流程,从而达到如期而至的卓越成效,而这完美契合了成功设计大赛独创的 SPR 评审体系。
今天我们就根据 SPR 评审体系来分析凯雷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S:策略(Strategy)
为何启动该设计项目?
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或影响?
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1965 年,凯雷出生于西非内陆小国布基纳法索的一个偏僻乡村——甘多村。
布基纳法索被联合国定义为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曾对其进行援助。这里有着极长的旱季,气温高达 45℃,雨季虽短,但常年被暴雨冲得地陷房塌,没水没电没医疗机构。
贫穷也导致这里的教育极度落后——全国人口识字率不到 25%,一个村庄几乎所有人是文盲。
但凯雷是幸运的,作为村长之子,他成为村里第一批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前往 20 公里开外的城里上小学。
然而,城里的条件依然艰苦卓绝。他每天和 150 多名孩子挤在一间狭小而闷热的教室里上课。最让人难过的是,每天都有孩子因为无法熬过有如地狱般的环境而去世。
6 年小学生活成为凯雷的童年噩梦,这让他坚定了要改造布基纳法索教室的梦想,希望为未来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带着这种决心,他一路苦读,终于在 30 岁时获得大学奖学金,进入柏林工业大学读建筑。
2001 年,他克服种种困难筹集 5 万美元,前往甘多村建造一座新的小学。
为了适应本地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特色,凯雷没有使用水泥和混凝土砖,而是选择了黏土这种传统建筑材料。对此,凯雷称:“因为我有一项指导原则——一定要使用当地人熟悉和了解的建材,要让当地专家可以很轻松地维护相关建筑。有太多现代建筑都忽视了这一点。”
在酷热的西非,用水泥和混凝土砖建造的房子,其通风和采光都成问题,而且在长达三个月左右的雨季期间,这些房子容易被不期而至的暴雨冲垮。最重要的是,当地人根本用不起工业化建筑材料。
反而,“穷人的材料”黏土最适合当地气候,只要加以改造便可降本增效。
因此,凯雷用改良传统黏土砖工艺建造了新型被动式教室,强调自然通风,合理利用建筑材料和设计加强保温,而不是一味依赖通风、供暖和空调设备。
P:流程(Process)
在过程中,是否系统性地针对设计项目进行了管理?
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管理?
运用了哪些资源?
实际上,凯雷提出的建筑方法,此前从未有人实践过。这也是建造之初,凯雷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凯雷看来,想在资源匮乏的地方盖房子,就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让这种匮乏成为促进创新的动力。为此,他决定和村民进行“共创”,让所有人相信黏土是一种可靠和耐用的材料。
他在黏土中混入一定比例水泥后,让村民轮流在上面捶打,加水,再捶打,直到粘土变得像砖块一样结实。
砖头制作完成后,放入一桶水中 5 天之后再拿出来,依旧是固体——这证明它足以抵抗暴雨。除此之外,凯雷还用这些砖头建了一个拱形,让村民们站上去,它依然没有坍塌。
通过不断努力,凯雷终于完全打消了村民的疑虑。同时,他也认识到,确实有必要确保村民参与其中。信任源自包容和参与,而不仅是理性的说服。
解决方案也是如此。如果设计师在考虑问题时置身事外,而用户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样找不到解决方法。
因此他动员全村参与其中,他说:“这不是我的作品,是甘多的学校!”
全村人加入到这项工程后,凯雷对他们进行现代工程的指导,带领他们一砖一瓦,纯手工建造学校每个部分。
为了通风,他设计“双屋顶”结构,第一层泥砖搭成,通风透气,第二层铁皮悬空,遮风挡雨。
针对光线不足的问题,他尽量利用开孔设计,从侧墙到屋顶,既能减少用料又能增加自然采光。
最重要的是,凯雷追求对光的诗意表达。洒入建筑的阳光,不仅不会让人酷热难耐,光影交织产生的宁静感觉也抚慰着孩子们的心灵。
除了技术在地,凯雷还成功规划了实现项目的社会路径。
他早于德国建立“筹建甘多学校”基金会(“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后来正式更名为凯雷基金会。该基金会不仅筹集项目款项,还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建筑观念:使用者将有机会参与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号召村民参与本土材料的革新,并将本土材料纳入现代的工程组织理念,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创新。
R:成效(Result)
它的结果有衡量标准吗?
例如:利润,销售额,市场情况,渠道。
是否带来了社会效益?具体效益是什么?受益者是谁?
是否完成了最初的策略目标,或者超额完成了目标?
甘多小学落成之后,当地的孩子们不必为了求学而与父母分离。小学的就读人数从 120 人增至700人,暴涨了将近 6 倍。之后的十几年,凯雷陆续建设了教师住房(2004年)、扩展部分(2008年)和图书馆(2019年)。
这座小学不仅被《纽约时报》评为“二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 25 座建筑之一”,还赢得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之一“阿迦汗建筑奖”。
二十多年来,凯雷始终致力于在家乡布基纳法索建造房子,歌剧村、舒尔格中学、布基纳法索技术学院、医疗中心、医生公寓、孤儿院、健康与福利中心……让这片养育他的贫瘠之地获得尊严,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获得持久的幸福。
▲2010年,布基纳法索,凯雷建造的歌剧村一期。
▲2014年,布基纳法索,凯雷建造的医疗与社会福利中心。
▲2016年,布基纳法索,凯雷在库杜古建造的中学。
▲2019年,布基纳法索,凯雷建造的莱奥医生之家。
▲建设中的布基纳法索国民议会
不仅如此,他还在肯尼亚、马里、美国、欧洲、中国等地进行过建筑设计,不断实践他的建筑方法——与自然合作,而不是与自然为敌,运用本土建筑技术并就地取材,采用参与式方法,由此设计出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生活空间。
▲2017年,英国伦敦,蛇形画廊
▲20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
▲2019年,美国蒙大拿,Xylem展亭
凯雷在年近六旬之际获得了建筑界最高荣誉,但他依旧在全球最贫穷的角落,用建筑造福无数人。
正如 2022 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词所说:
“他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在那些常常被世界所遗忘的土地上,他为不计其数的民众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体验,坚定地承袭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使命。”
每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是偶然发生的!
它的背后一定有正确的策略、科学的流程、才能达到如期而至的卓越成效!
2023-2024成功设计大赛早鸟报名期已正式开启!
如果你想要通过SPR评审体系来检测作品核心内力;
如果你想要通过层层评审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如果你想要通过获奖后带来的品牌赋能价值;
如果你想要洞悉行业趋势、明确未来增长势能;
那么,快来参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