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去哪儿?首届“<15”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你探索可持续生活
九只圆滚滚的“兔子”公共艺术装置落地751动力广场。
2023年9月29日,中央美术学院李卫教授策划的首届“<15”主题系列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站)发布会圆满举办。“<15”主题系列活动涵盖装置展、研讨会和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三部分,以孩子的角度探讨生活中过度物质化问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可持续设计方面专家陈冬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卫,策展人薛天宠,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发起人严明丹以及分享集家庭代表王小路出席发布会。
首届“<15”主题系列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站)发布会现场
“<15”主题系列活动是以巡展为方式开展的长期社会活动,本次活动第一站来到了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当九只圆滚滚的“兔子”公共艺术装置坐落在751动力广场上,引来大家频频关注,纷纷通过“兔子”的鼻子与窥孔探索其中奥秘。
“<15”装置展现场
(1)首届“<15”主题系列活动(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站)
“<15”装置展
时间:9月27日-10月6日 10:30-20: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751园区 动力广场
形式:收费
“<15”装置展研讨会
时间:10月5日 10:30-12: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751园区 A18时尚回廊 艺文空间
形式:免费
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
时间:10月5日 15:00-17: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751园区 动力广场
形式:免费
(2)“<15”装置展及研讨会,在生活处感悟可持续
中央美术学院李卫教授以女儿保存了15年的闲置物品为灵感,创立品牌“<15”(小于15),与女儿一起打磨出艺术装置原型“憨兔”,并合作何聪进、黄筱茜、李洋、刘思涵、王瑞、白若萱、赵一静七位年轻艺术家将闲置物品进行二次创作,分别以“现实”、“变迁”、“才艺”、“玩具”、“服饰”、“绘本”、“毛绒”作为七个主题,融合视频影像、展品陈设、AR表现、机械装置等艺术手段,为观众营造远观与近观两个维度的不同体验。
AR表现
机械装置
视频影像
远观拍照,大家可以自由观赏九只巨大的兔子装置,地上最大的一只直径有6米,天上还飘着一只直径1.5米的集市标志兔。夜晚,“兔子”们释放光芒,形成一处有温度有思考的打卡圣地。
近观欣赏,则通过分布在装置上的窥孔欣赏“兔子”肚子里的闲置物品。那些物品在使用中褪色、变化,后置于生活里某一处角落,现在被艺术地陈列出来,意图提醒人们回归物品的功能本质,引导我们复用与分享,重新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
同期,“<15”装置展研讨会将于10月5日举办,李卫教授以“<15”装置作为线索,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分享创作过程,协同专家学者、设计师、策展人探讨艺术与可持续生活的观点。
(3)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可持续生活从行动出发
有小朋友的家庭,往往会存积不少孩子的闲置物品,实际上这些物品仍有使用价值。李卫教授发现儿童闲置物品复用及分享的现象十分普及,但只涉及社区居民、教育培训机构、儿童娱乐场所等有限范围,形成不了集市的规模效应。于是李卫教授计划在每个周末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少年儿童打造一个促进儿童闲置物品分享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大规模线下与线上互动的交流平台。
本次10月5日的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是李卫教授的首次尝试,希望家长们观看“<15”装置展的同时联想到家里的闲置物品,开始尝试复用与分享,最终实现小朋友之间交流的持续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现场
可持续生活是呼吁更是行动。10月5日,欢迎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来儿童闲置物品分享集,分享孩子们的闲置物品,让它们重新获得价值。未来,分享集将每周末在北京各大公园举办,邀请大家共创一个常态化、可持续的儿童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