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手艺还是口技 ?
对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的读后感,写于2020年8月26日
我觉得应该先读最后一章,不然可能会对大师有些误解。
就像原研哉自己说的,用文字表达设计也是设计师的分内工作。他也确实做得很好。
对设计的深刻阐述,说明了一个设计师在思考。持续的倾注于思考,才是设计师最需要的。
可我总感觉,很多设计师,达到一定的年龄和阅历,都普遍开始侧重文字表述。
当然可能是因为在管理和技术的上升分支中选择了前者,工作的内容要求无需更多具体技术上的增进,而是转为一些理念和价值观的代言人。更多的时候,则是一个企业运营的管理者。
严格来讲,这其实已经是另一个职业了。
“管理者”这一职务恐怕是现代社会对成功者的普遍认知。这样的价值观不知导致了多少技术人才的流失...
然而,真正对设计的理解和认知上的深度,恐怕只能来自于设计实践中的切身感悟。当你不再亲手做事了,你其实已经脱离这个职业了。
而且我始终觉得,设计,终究是要靠设计本身说话的。
毋庸很多伟大的艺术,大众普遍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的。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设计,都是要面向大众的。
作为对现实的提炼与升华,可能必要的概念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到最后只剩下冗长的概念来作华丽的装点,那怕是舍本逐末了...
然而,若调转一个方向去想,无需任何更深入的概念描述,纯粹的炫技的设计,难道就不可以吗?
在这个过于主观的领域,黑和白都能同时成功,我们如何能总结出普世的真理呢?
这个行业是没有真理的。
原研哉说:“设计的起点,可能是猿猴第一次拿起木棒的那一刻。
随后,设计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是一种可以统称为设计的职业。
而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的设计已经是经济主导的行业了。”
但其实,我们多数人认知中的所谓设计,应该恰是因为有了经济的环境,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
经济社会,给了设计者生存的环境。而经济社会的竞争、技术创新、多领域的交叉、以及个人的喜好,才是设计得以发展的土壤。
所以,仰仗着金钱社会,仰仗着个人主观好恶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行业,不应该用那些玄乎其玄的看似深刻的理论去故弄玄虚,抬高或朦胧设计的本质,那是对初心的伤害....
设计,其实就像我们儿时的涂鸦。你若问那孩子,你为什么画画呀?他会说:因为我喜欢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