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不重要,自我管理才是唯一生产力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3年前/1070浏览
OKR不重要,自我管理才是唯一生产力Recommanded by editor
Hubooooo

前几年,说什么都能跟 OKR 扯上点关系,随着各个企业不断推崇,为了年底可以拿满年终奖不关注都不行

近期的一篇新闻又让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变成了茶余饭后的必聊话题了

前几年,说什么都能跟 OKR 扯上点关系,跟朋友之间聊天不谈点 OKR 都觉得层次不够高。也不奇怪,毕竟随着各个企业不断推崇,OKR 早就被注射进了每个打工人的体内,为了年底可以拿满年终奖不关注都不行。以至于让我看到这篇报道确实有点惊讶,跟这篇报道的标题写的一样,谷歌真的要放弃使用了20年的「内卷神器」了么?

对于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敢妄加评论,内心存疑之下刨根问底还是有必要的。客观事实,这两篇文章通篇没有提到 OKR ,但谷歌对考核体系做了调整是事实,也就是 GRAD(Googler Reviews and Development),可以解释为 Google 员工评述与发展体系

在谷歌 OKR 和绩效考核是两码事。OKR 就是目标管理,但你能不能升职加薪,会不会被末位淘汰,走的是另外一套体系:绩效考核。只有在国内,这两个工具被拧巴到一起了,因为他们既想象不出如何能超越 KPI 但又想追逐 OKR 这样的新概念。体会过的人都知道,为了考核结果能好,员工便开始包装自己的项目,天花乱坠的

老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引入360度环评,让协作同事也参与评价,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了成绩四处搞人际关系,注意力根本不在工作上,复杂度又进一步提升,当然了,我并不是主张跟谁都是敌对关系,毕竟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家都懂,只是比拼到最后还是看个人能力,专业素养。现在的结果是重心错了,而且太牵扯员工的精力,最后 OKR 就变成了披着羊皮的 KPI 了

搞清楚了谷歌本次针对绩效考核的迭代是为了发挥出 OKR 的最大作用力即可,OKR 还是那个 OKR,它的初衷没有变。也许是小编把绩效考核和 OKR 管理搞混了?也许是追热点蹭热度?故作玄虚写的标题,这些不重要。关于 GRAD 具体指向的是啥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就先不做展开了。但是,这篇报道却对我有了一些警醒作用,虽然是虚晃一枪,但是在未来 OKR 是否存在被替换的可能性?管理目标有必要完全依赖一款工具么?目标管理的意义又是什么?

是工具就会被替代,别沉迷

任何工具或者理念都是可被替代的。过去正确的做法,现在就是错误的;过去正确的导向,现在就是扭曲的;过去强效的工具,现在就是过气的等等

设计师朋友们应该体会的更深一些。Photoshop 在1990年1.0版本上市以来至今称霸市场32年,PS 已然从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照片帮我 PS 一下」或者「P个图」之类的叫法,现在屁大点的小朋友都能听得懂,虽然 Adobe 对于自家产品的「亲民化」并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词变得太过笼统,公司就可能失去自己的商标。换言之,当 PS 这个词代表了图像编辑,其品牌本身的其他产品反而会弱化

不可否认,Photoshop 的专业性强、门槛高,始终是设计行业的唯一标准。但是时代变了,自从UI设计需求量与日俱增,2010年 Sketch 的出现动摇了 Photoshop 的地位。轻量、高效,可以快速完成任务交付结果,才是每位使用者以及团队所追捧的。殊不知 Sketch 也没聪明到哪去,当我们还沉浸在因 Sketch 而带来的无尽喜悦,终于摆脱了 Photoshop 的沉重体验时,Figma 横空出世,自2016年正式上线后,短短四年间便超越了 Sketch,在市场占有率上名列前茅,在2020年因疫情影响导致居家办公的催化下,用户量更是翻了四倍以上

2020年全球66%的设计师使用 Figma 进行 UI 设计,而在2019年比例仅有37%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大环境下需要产品快速迭代,所以有了 Sketch;让设计门外汉可以达成彼此之间的协同,所以有了 Figma。相比 Photoshop、Sketch 这样的专门服务设计师的工具,Figma 一开始就提出了“Browser-first”(浏览器优先)Build for Design(Not for designer),便于企业部门之间的配合

看到知乎上很多帖子是关于 Figma 于 Sketch 的区别是什么,写的都非常详细,但是,在我看来, Figma 与 Sketch 之间没有什么可比性,不是谁强于谁的关系,两个都是非常优秀的工具,为设计师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只是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产物,势必存在优胜劣汰与物竞天择,也许未来有新的场景需求出现,UI 设计师的角色也会被淘汰

达成目标的背后不是工具,而是人

OKR 起源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然后得到了英特尔‍‍的 COO 格鲁夫‍‍的认可和‍‍拥护。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格鲁夫作为英特尔的管理者,‍‍除了经济学之外,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培养干部,其中一位,即 KPCB 合伙人约翰 · 杜尔在1999年将 OKR 引入成立不到一年的谷歌公司,不断加以改善,并沿用至今。从始至终 OKR 的初衷都是让有能力的人释放更多潜能,以人才的创造性、灵活性、韧性,去探索出路、应对变化、攻克难关

由于谷歌品牌价值的加持让 OKR 变成了教科书一般的存在,以至于到目前有些被神化了。Uber、LinkedIn、Twitter 以及 Oracle 等全球性质的企业开始采用,直至推广到国内。成立于 2012 年的字节跳动,自创立起就采用 OKR,随着字节跳动的成功崛起,国内对于 OKR 的关注度持续升温,这一工具也被许多巨头,比如小米、阿里、京东、腾讯、网易、美团……等众多大大小小的国内互联网企业视为管理「灵药」

话说回来,出现照着抄都抄不对的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只看到了字节和 Google 的成功里包含 OKR,却没看到企业内部的技术壁垒、人才密度、或者某个高利润的业务。没有这些土壤,我们把 O 写的再好也没有用,不仅没用反而会变成累赘,所以,在我看来,有没有 OKR 的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要找对人,人要研究事

我本身能力有限,管理几个人小团队还可以...不敢轻易对管理企业做过多的评论,但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标语倒是看了不少,大到集团以及企业,小到团队和个人,解药都是找对人,做对事儿,人对了,事儿自然而然就成了,我对团队成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好自我管理,经常也会组织话题让各位成员做到一起聊一聊。借用乔布斯的一段话吧

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有太多的不懂与无知需要我亲自去探索。保持软实力不断提升的状态,才会把上文提到的痛点风险降到最低。不会因为缺少一款工具而纠结,也不会因为千奇百怪的制度而担心被末位淘汰

万事皆可,目标管理

自我管理是提升软实力的基础。相信各位朋友会经常听到一类话,或许曾经你也说过,「等我有时间了,就去健身」「等我不忙了,就整理家务」等等,一年到头立几百个 Flag,最后没有一个完成的。这就和企业拍脑门顺嘴说个 KPI 一样,只会立目标,不拆解目标,谁也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自我管理为统称。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正如标题所说万事皆可目标管理,比如,身体、时间、知识、金钱、情绪等等,每个领域之下都是不同的细分场景,但是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管理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包含的关系

关于身体管理和情绪管理我也有一些小心得,但是跟今天的主题关联性不大,等以后有机会再来跟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就先来聊一聊关于设计师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应该如何做好知识管理,也是目前我正在践行的,欢迎各位朋友一起互相学习交流

知识管理,从提升认知开始

避免「收藏 = 学会」的美好错觉。在开始之前,我希望各位可以记住这句话,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护与迭代的事情,没有绝对完美,而且非常耗费精力和很大的耐心。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觉得很好玩,还是放过自己吧。以下是我的思路

第一步:🐝 采集

我在这一环节选择的是 Cubox 作为信息采集工具。当然「工具选择不必追求 all in one」,提高效率、尽快推动进程才是重点。你也可以选择以微信作为出发点,首先发送给文件传输助手,然后在电脑打开这篇文章,全选、复制,新建一个 Word 文档,粘贴,保存,重命名。顺利的话,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但是经常存在不可避免的情况出现,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比如在飞书或者语雀文档类工具上,排版格式错乱、图片意外丢失或者图片比例错误等等,都需要我们在进行二次编辑,例如我每天至少要采集20篇左右的内容,如果有一半的内容都发生上述的问题,完全影响了后续的工作节奏

除了 Cubox 以外,比如印象笔记、OneNote、Flomo、Notion 等等主流笔记工具以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工具等着各位有心的朋友一点点去挖掘喽~

由于印象笔记的编辑功能一直拉胯,PC 时代就一直在 OneNote 后面吃灰,进入移动端之后更是被 iOS、Android 端各类笔记工具花式吊打。印象笔记团队一直在改进,但是积重难返,印象笔记的底层设计就注定了编辑功能不是强项。而且印象笔记中国化之后,最开始拥抱微信算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后面丧心病狂的会员体系和无休止的广告就属于「自暴自弃」了

我在19、20年开始接触 Notion ,灵活性到功能的强大是我一直输用 Notion 的原因,但是 Notion 在国内访问不是很稳定,挂梯子总归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另外,Notion 最大的优势在于分享与共建,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了解我使用 Notion 在做个站,如果只作为封闭性的采集器,确实可惜

Cubox 的团队定位非常明确:做好一款知识碎片管理工具,而不是笔记工具。Cubox 的剪藏能力,网页插件以及在微信上直接作为联系人转存,绝对是第一梯队,已经可以完成我的进行第一步初筛了

介绍完我使用的工具,就该说下在第一环节重中之重,信息源。我在平时有听播客和看 Newsletter 的习惯,所以通过这个起点,我也慢慢收集了很多质量很高的平台可以作为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输入口。选择信息源的时候,我也有一些基础的规则

以下是我的信息源

可以扩展认知的信息源,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设计师的个人主页以及工作室,都是各路设计大神的设计项目,更新速度都不一样,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到我制作的 Navigation 。以及使用 Pinterest 作为图片采集工具,之所以没有使用 Ealge 是因为在公司和在家使用的不是同一台电脑,使用云盘互传又是一件麻烦事

第二步:📂 收藏

在这个环节里,最重要的就是打标签。如果各位有看文章的习惯,一定会意识到同类文章不止一篇,每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又会有所不同。所以通过细化特征、增加标签、添加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梳理复杂信息以及便于检索文章的方式,比如在包装箱上的「易碎」标签是为了提示我们小心轻放。而分类标签是辅助我们进行第三步操作

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标签系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磨合才能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系统,以下是我的分类方式,当然,我的不一定适合你,还是要根据你的需求建立专属的系统,举个例子

或者像虎嗅推荐专栏的分类方式,也很有意思

第三步:⏳ 过滤

过滤信息没有捷径。我更赞同《产品沉思录》的作者,Flomo 的创始人少楠老师的说法,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过滤出对你有用的内容,取决于「隐性知识」。你无法通过看自行车教学视频就学会骑车;同样无法看创业指南而学会创业。巴菲特也有很长的时间在格雷厄姆手下学习投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告诉你,哪些信息对你有用,哪些信息对你没用

需要我们通过大量阅读书籍、资料和数据来沉淀某个领域的认知,或者找到在该领域浸泡了许久的「专家」进行咨询。正如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最后

在唠叨几句,以上是我对于自我管理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经历了太多的血泪史,经历过,沉迷某一款工具不能自拔,也纠结过某一篇很难啃的文章彻夜难眠,但是对待提高认知的一种最健康的心态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参考文献

详细复盘谷歌OKR得失,与绩效新方案

Photoshop 是怎样从名词变动词的?

谷歌要放弃“内卷神器”OKR了?

OKR已经过时?谷歌为什么要推新“绩效改革”

我拉黑了故弄玄虚的OKR培训师

为何越来越多企业,都在用OKR?

OKR深度解析:好绩效,都不是“管”出来的

离执行越近,公开知识就越少

用大纲,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设计师来说,审美有多重要?

21
阅读原文
|
Report
|
4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UI
UI
UI
UI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摄影分析
摄影分析
摄影分析
摄影分析
作品收藏夹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