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To G产品
从产品设计出发对智慧城市的其中一环进行完整的复盘,为做to G项目的小伙伴提供一些思路
To G的项目往往因为因为数据保密性很难找到完全对标的竞品,或者说,很难找到有使用权限的竞品去分析参考;To G的项目与To B有些相似,更注重业务,以功能完整易用为首要考虑,并且定制性强。下面我以智慧城市的其中一环,智慧派出所这个项目的复盘来捋清一下在做To G的项目时是如何从0~1进行设计的。部分信息会模糊展示。
一、需求拆解
收到一份需求时先不要立即上手做,先对需求进行拆解分析,明确一点:这个产品的用户是谁?他们想用这个产品达到怎样的效果?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该设计什么样的功能?

如智慧派出所这个项目,通过需求调研与拆解分析可以知道:
(1)它的使用人群是基层社区民警(用户是谁);
(2)他们希望有一个产品能够帮助规范考核、并对待完成任务及时进行提醒,同时还能自动统计考核结果(达到怎样的效果);
(3)可以结合地图与任务,提供任务列表、任务反馈、资源地图、工作日志等功能(设计什么功能);
我们还可以继续向下扩展,构建用户使用该款产品的场景:用户会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这款产品?细化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置功能的操作逻辑性。

二、竞品分析
由于数据的保密性,很难找到完全对标的产品、亦难以找到提供试用账号的产品进行分析参考,于是可以从功能点出发,将功能点拆开,寻找功能上相似或相近的产品进行分析。
我做智慧派出所这个产品的时候将它定义为一个辅助任务完成的产品,侧重点在于“任务提醒”与“任务完成反馈”上,加之结合了地图,因此竞品上我选择了高德地图、百度地图、iOS自带的提醒事项、钉钉的任务提醒模块进行分析。

研究竞品时可以带着目的去使用竞品。比如,我需要知道现在地图软件都是怎样做主屏操作的,辅助性的功能是如何统一收在某个入口的,这个入口该放置在何处,选中地图资源点的时候相关信息该如何拉开主次层级等。

对于任务提醒类应用使用竞品时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类别的任务如何分类管理,任务完成反馈机制该如何设置,遇到手上任务未如期完成而下一个任务开始提醒时该如何不打断工作流进行提示,逾期或临期任务该如何设置能起到督促效果等。
三、功能规划
分析完需求后可以对功能进行一个初步的规划。比如在智慧派出所这个产品,我为它设计了四大功能模块:提醒事项,一张图,报表统计,个人中心。
提醒事项作为主页展示,重点在于当日待处理任务提醒,为综合性操作(如新建任务、工作日志)提供一个统一的入口。
一张图作为工作辅助功能,重点在于待处理事件与地点的强关联,以及地图资源点的展示。
统计板块展示所有人的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分角色权限限制能查看的报表数量与类型,支持关键词模糊检索与分类筛选。
个人中心显示使用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软件版本更新提示、基本操作设置等。

根据已规划的功能板块以及参考的竞品,可以大致列一个信息架构。

确定好功能后可以梳理一下操作流程,以便开始设计时避免页面缺漏。

五、设计策略
考虑到用户的职业特殊性以及应用场景,我们可以制定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六、设计呈现
由于展现的内容数据少,我选择了卡片式的展示方式,一是可以使页面布局不至于太空,二是卡片能更好地将不同模块区分开来。
主页即提醒事项页,最开始设计时采用纵向布局,力图使信息传递具有条理性。但经过多次与用户沟通后,任务的指派形式、流程有些变化,去掉了在前端页面自主添加任务的功能,增加了如任务排行等信息查看功能。如果以原本的纵向布局,新增的信息查看按钮可能会超出一屏的范围,用户会“懒”得上滑翻阅使用。于是我修改了待办任务的布局,依然以今日待办为主的情况下,将其它两个换成横向一行展示,使待办任务功能排列上更为紧凑;任务排行等信息查看入口统一开在“综合事务”卡片下,工作日志、任务排行这两个使用率比较高的功能置于右侧,方便用户单手即可操作。

任务消息推送我参考了一些游戏的任务完成推送方式。任务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个人单体任务,二是团队任务。二者在完成数量指标上有所不同,推送的成员也有所不同。在团队任务的推送消息里,着重强调了所属团队名称。推送toast设计为5秒后自动上滑关闭,以保证在消息有足够时间阅读的情况下也不会打断正在完成的任务处理。

在单个的任务中,我采用了进度条+具体数值的方式展示任务完成进度,使数据更直观。同时进度条根据完成度不同使用不同的颜色,借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统计报表列在卡片上使用了轻拟物风格,一是可以增加界面的丰富度,二是后续如果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报表时,可以根据样式对报表类型作区分。特殊报表在顶部单独放置查阅入口。

七、页面交互流程


八、总结
1.To G类的项目首先一定要将业务流程整理清楚,清晰的业务流程可以让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跑偏。
2.积极与客户沟通。由于To G项目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得到数据支撑与反馈,积极与客户沟通才能够将功能具体化、规范化,建立起有效的设计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