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美食摄影》遥谢诸君相持,江湖涌动,后会有期。
一本很普通的小众书籍,自2018年上市后,发行4000多册,往后,便也绝版了。

《中国风美食摄影》,一本很普通的小众书籍,自2018年上市后,发行4000多册,往后,便也绝版了。不再加印,那么流通中还没找到买主的书,每一本之间,都有一股令我更为珍视的情绪。
这本极为小众的摄影书,它记录了我创立山林食纪的前两年,是最珍贵的影像成书。它上市以后,收到喜欢我的人的称赞,也收到很低的评价。这些并不重要,这本书中我把自己创造出的独家风格进行了全面剖析,亦是我写给我父母的一纸深情。
既然作为一名商业流通书籍作者,它必将成为我的社交名片。我和所有人一样,通过电商平台正价购买,我也经常等盛大的折扣活动。我总是十本十本的购入,随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有缘人便会相赠一二,略表心意。送出了多少本?我也不知道。我不曾清数,我也不曾想到它的生命周期如此短暂。
我一开始就明白它的定位势必不会有机会站在畅销的榜单上,也不会有大批量的择购者。它更像一朵深夜独绽放的昙花,开放、安静地热烈、凋萎。不过,我现在眼中的它,即使凋萎,也依旧保持自己的姿态。不是高昂挺进的,也不是瑟瑟缩缩的,是平和宁静的。仿佛一阵清风拂过,水面的涟漪逐渐静止,经过的人群也没有注意到。
上市的时候,我定了时间是12月6日,我想这是五月天阿信的生日,好日子。出版社11月底全网铺货,我提前收到样书,没有几天就要前往北京参与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录制。时间很紧张,我抽了一个半日跑回乡下老家,让父亲穿上长衫拍了几张宣传照。到了6号,发出文章。自己对于时间的仪式感,非常得当。
其实没有波澜,没什么动静。我也习惯了这种平淡的反馈。当天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动用了群发这个功能——我有很强烈的社恐,并不擅长面对这些时刻和状态——我说服自己做了,我尽量保持了抬头是对方姓名,并不想单纯地群发。后来收到很多真诚地祝福,也有公式的回应,也有很多人没有回我消息。
初期,找我买签名版的朋友,我都会以对方姓名为题,原创一首藏头诗相赠。当时还很热切,把每首都拍了下来。也有很大一部分购书者,我都签了同一句话,最为合宜阐释山林食纪的一句话——幸有我来山未孤——源于丰子恺先生的画作题诗。不论哪种形式,我都是用了心力的。时至今日,也非常感恩支持我的朋友们,你我素昧平生,但闻笔墨馨香,千里共婵娟。
我没有期待它会热卖,也没有期待它会成为话题。自己也在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接受它。出版前,为了书名和封面,以及内页设计和文字内容,都尽了很大的努力去争取,甚至于委屈和失落都悉数傍身。最后上市的成品,已经是本书策划永乐君尽可能帮助后的良好局面,我在很久之后才开始明白我需要感恩和接纳。
书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敬呈吾之椿萱。直至今日,我都记得,当时在北京录节目,和家里通讯联络,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多好多遍。母亲其实也看了很多遍。她不认识那些文字,但她看到了我的作品,熟悉的日常化作铅墨,在一本书里。如果说多年以后想起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闪回值得泪流满面,恐怕全是这些细枝末节。
书的封三是我拍摄的作品《归》的其中一张,我写了一句话:吾待君已久,知汝终将归。这张作品在我的心中有很重的份量,我漂泊半生,始终在归途。写这本书的初衷和意向,既是把自己隐居时的日常生活做了一份梳理,也是对于本土传统文化在播扬上的一点努力。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攻克,它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会回到创作者的灵魂之中。
我亲手创造了这个拍摄风格和诸多拍摄技巧,尤其是布景和构图上的许多尝试。拍摄初期,我没有了解过这个领域,对于老旧生活状态的一个痴迷和好奇,促成了山林食纪的落地生根。写这本教学书,一方面是我为了创作付出,不得已迫于生计,乃至于后期疫情关系,又制作了一个线上教学课程。由信息科技的推动后,现在我可以在许多平台看到同样在做繁复中式风格尝试的作品,我很感慨。
这本书的使命,其实也已经完成了。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起落和长度,我亦无可厚非,知足有余。比起大部分原创作者,我已然幸运得多,在合适的时机收到合适的邀约,有一本记录自己隐居时日的商业书籍。我悄悄珍藏了初版,以及囤了几本后续修改再版的版本,往后更得紧着送人。
若不是我们千里缘聚
相见恨晚
怕是再也不舍抛出这斐然春色
《中国风美食摄影》
遥谢诸君相持
江湖涌动
后会有期









线上余书购买方式:
京D、当D和淘B
搜索
“中国风美食摄影”
亦或
“中国风美食摄影 山林食纪”
部分地区有货
乱世浮生,承蒙关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