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在变好吗?| 专访著名设计师王粤飞
在设计价值早已显现无疑的现代社会,中国的设计怎么样了?
在一个“内卷”时代,中国设计在变好吗?
本期大设计奖评审专访,我们采访到在1987年创办深圳首家中外合资设计机构、深平协创始人之一的王粤飞,可以说他完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设计行业的发展。访谈对设计师们普遍关注对问题展开探讨:
设计师面临的现状是什么?
设计师的个人风格怎么与项目相结合?
做设计是青春饭吗?
未来设计的关注点可以在哪里?
嘉宾简介
王粤飞
现为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会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SGDA)名誉主席、深圳王粤飞设计有限公司创作总监。
他1956年出生于广州,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1987年创办深圳首家中外合资设计机构深圳嘉美设计有限公司,在经济特区平面设计尚空白时期,为深圳南方制药厂设计了著名的“三九胃泰”包装及“999”集团形象。多年来,王粤飞致力于推动中国平面设计事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起《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影响至今。王粤飞亦为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创始人之一。
站酷网:2014年你接受采访时说过:“大众和权力审美缺失,设计师骂完甲方,还是得做出好东西来。设计师基本责任是创造美、教化美、启发和分享美。”七年过去了,如今设计师们所面临的现状是什么?
王粤飞:过去曾经有人把设计师比喻为医生。客户委托设计就是找设计师“开个药方”。我觉得这个比喻相当的不成立。患者找医生看病,是建立在极端信任或者说盲目信任的基础上,绝无个人意志而言。而设计师与委托方的关系就没有这么单向了。设计师是研究美的,但是从他问世之初,就决定了他要和大众审美、权力审美打交道,这是他们的不幸。在过去三十年中这些本质都没变。设计师愿意和甲方一起共同创造美,做出好东西来,其过程和结果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最大的炫耀!
大约在三五年前。一种寻求「非委托化」的设计方式悄然而生。这是一个打破僵局的创举,对于中国设计来说,无论是从设计师价值的提升,设计师经营市场的拓展,打破双方审美不对称这种长期矛盾方面,都有正向意义。
城市生活包罗万象,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理、不完善、零设计的现象。且都是大众习以为常,将错就错的场景、行为。设计师带着敏锐的眼光站在人文的角度去洞察,去发现这些问题,并通过设计的技能,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交给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并获取这些设计方案的落地。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好方向。
▲ 图注:《独白》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2019年的毕设作品之一,作者选择产后抑郁的话题,为女性群体发声,让大家不要将视线仅停留在“产妇跳楼”这样的最博眼球的标签上,希望大众能真正意识到产后抑郁不仅是心理疾病的层面,不要回避和忽视产妇情绪崩溃的背后真正暗藏的矛盾,它更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社会问题。
站酷网:那么在做项目中,设计师是否需要具有明确的个人风格?个人风格如何与需求或商业价值平衡?
王粤飞:设计作品多样化,充满不同DNA组成的作品,才更动人、更有说服力,而不是你抄我、我抄谁,最终狗血淋头。从审美与个人价值上讲,设计师需要个人风格。
设计师的个人风格,是久经积累后形成的解决方案,归根结底是个人文化积累所呈现的文化特征。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设计师的思想、文化植入的结果,其差异在于每个设计师对文化认知的边界有多宽、疆域有多大?设计师的文化更新,直接带来作品的审美更新、视觉的更新。国际间获奖的作品实际上是表彰个人文化的远见卓识所引发的革命。因此,我们在探讨个人风格的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探究个人的惯用解决方案的手法,更应该探究设计师与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国际间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反对个人风格。他们认为不同的项目不能用一种风格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解释为个人文化特征也许更适合。
个人风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由两个方面组成。任何一项委托设计都不可以无病呻吟、问非所答、隔靴挠痒,这是设计师对客户的基本尊重。如何避免叫卖式的、暴力式的广告轰炸,将个人审美态度融入其中,帮助品牌和客户建立推广中的技巧,这是设计师在创作之外所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挑战。第二不要以设计专业与之对抗。当双方讨论一个他不喜欢的颜色的时候,不要以专业色彩学来“教育”对方,而是告诉他那是一个“有营养”的颜色。
▲ 三九制药集团企业形象
▲ 上海印象 shanghai image 海报
▲ 珠海航展文创海报
站酷网:做设计到底是不是青春饭,这个话题行业里一直存在争议,随着做设计工作年限增长,对于设计师来说可积累的到底是什么?
王粤飞:我觉得它不是。所谓青春饭通常是指在一个很窄年龄段才能从事的工作。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案例积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聚沙成塔。这个过程很漫长。我总对年轻人说,做完一百个案例再来谈体会。一百个案例不得了,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
我一直认为做设计是幸运的,作为设计师,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平面设计涉及到了制造、流通领域、大数据、快速消费品等方方面面。一个项目从立案到提案你基本上把这个产品和这个领域都了解清楚了。我曾经做过银行的形象,自以为满大街的银行,不就是取款存款那么简单的业务吗?事实上银行的产品之多、服务之广不亚于一个小型超市。面对委托方,你能做一行了解一行,能学习到许多设计以外的基本常识,丰富了你的认知,使你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这种学习是难得的,是需要长时间的,所以这不是青春饭。从另一个角度说,你知道的越多,市场经验越丰富,显得你越“年轻”。一个大品牌,一个针对年轻人市场的品牌,他们需要找看上去年轻的设计师合作。因此你必须保持自己的年轻状态。
▲ 《中国平面设计师必备手册》
▲ 《平面设计在中国》96展画册
▲ 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SGDA)25周年徽章
站酷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优秀的设计师,当他们对于委托方的领域足够了解时,面对甲方,他自然会有话语权?
王粤飞:委托方的心态,是急于对他的产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包括生产工艺、机理、效用、与同类产品的区别。他恨不得一夜之间你能成为产品的工程师。我曾经做一款肥皂,开会时我说现在谁还用啊?他们一听就急了,他说你只知道城市市场,你不了解农村市场,这1元钱一块的除菌皂,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实际上委托方希望你在认识上与他们同步,这样才能行使你作为设计师的那部分话语权。
▲ AGI伦敦年会英式茶具创作
▲ 藏文可口可乐实验作品
▲ 《来自西方的灵感》
站酷网:在经历了完整的设计行业发展后,你认为中国平面设计在变好吗?七年前你说当时我们的设计市场发育连基本都没达到,现在怎么样?
王粤飞:中国今天的设计能见度,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来说,是完全看不到的。500强企业当中,至今没有看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中国数得着的大品牌,也没有看到谁的染指?设计处在这样的号召力水平,产业链中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然不是讨论发育的问题了。
中国至今存在“墙里墙外”的奇特现象。怎么解释呢?《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奖已经进行了30个年头了,这个比赛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墙内摆满了参赛作品,按国际评审的说法,这些作品都够得着国际水准,不输欧美。而墙外的大街上,仍然是:粗俗不堪的招牌、丑陋无比的广告、毫无美感的建筑,视觉污染比比皆是。我无法去解释这个现象,相信大家都会有各自的答案。要做到满大街都是好东西,我想还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
总体来说行业在变好。有几个方面能够证明这一点,设计师的从业人数和收入都是增加的。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在各种国际顶级设计比赛中,各种奖项尽揽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也在近几年受到重视,公民契约精神的培养和建立,大家自觉去抵制抄袭、挪用,在各种设计比赛中,被举报涉嫌抄袭的作品都会被拿掉。
站酷网: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设计的价值呢?
王粤飞:设计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早已显现无疑。既然中国出现了这么多的设计之都,我认为设计之都的含义就是大量“消费”设计,让设计无处不在。十年前我曾呼吁,政府首先要率先采购,将政策向设计师倾斜,把涉及平面设计项目从建筑项目中单列出来招标,比如地铁、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等等,让设计师们有机会担纲重大城市项目的设计。
站酷网:作为2022年度的大设计奖评审,你会更关注作品的哪些方面?
王粤飞:首先我会关注设计师是否“主动出击”,我会特别注意那些城市的“观察者”,试图去响应、解决一些不合理社会问题的设计方案,会更关注作品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城市如何更美好?设计如何“向前一步”才能改变?
END
专访主持:张曦
封面设计:海边的卡夫卡
2022大设计奖已进入评审期,入围名单将于6月揭晓,敬请期待~
点击链接关注:https://awards.zcool.com.cn/
入围公示日期:2022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