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康箭法》:品牌战争,应该是抢占流量?还是抢占心智?
大康箭法,把你的品牌射进顾客心智
商场如战场,品牌之争是流量之争?还是心智之争?到底哪个才更重要?如果去问创业者,大多数人应该会不约而同的说:流量更重要,因为从表象来看,有流量就会有销量,流量越大销量就越大,流量离钱更近,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流量思维是惯性,流量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大多数人对流量情有独钟是有原因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流量红利期,2019年淘宝的获客成本达536元/人,京东的获客成本达757元/人,拼多多的获客成本达143元/人。这些成本已经高的出人意料了,事实上从2017年前后,中国的流量红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十几年的时间,培养出了用户流量至上的思维习惯。
流量是陷阱,像毒品一样容易成瘾,如果形成依赖,会越陷越深。
假如“王老吉”是你的品牌,流量思维是这样做营销推广的:会在百度淘宝等平台买流量,购买投放关键词:凉茶,前期这个品类有流量洼地,就你一家卖凉茶的,投100元能卖500元。几个月以后,有100个对手在抢“凉茶”这个关键词,流量成本一下增加好多倍,投100元的推广费,可能只能卖货几十块。最后的结果是,眼睁睁的等待平台收割。
有电商经验的应该会碰到这种情况,有的产品不用推广,自然流量成交效果就很好,那是因为这个产品刚好在流量洼地,刚好又有需求,但这种情况是短暂的;而有的产品是付费推广也推不起来,这种是现在的常态。
抢占流量是虚假繁荣,抢占心智是品牌的投资。
抢占流量其实是在为流量平台打工,现在各行业的竞争这么激烈,一个新品的红利期可能就几个月,如果在红利期内没有迅速的推起来,就会被后面的模仿者吞噬掉。
心智思维是这样的:王老吉凉茶的主要功能诉求是“预防上火”,就把“预防上火”这个关键词种到用户心智里,一遍一遍的重复“怕上火·王老吉”。让消费者吃火锅怕上火的时候就会想喝一罐,熬夜怕上火的时候也会想喝一罐,占领用户心智中“怕上火”这个场景,消费者有这个需求就会想到你,依赖你。
品牌的终极竞争战场,肯定是心智的争夺。
品牌的市场是在用户心智里,谁占领了用户的心智,谁就能更有机会占领市场。
心智在哪里?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大脑里有很多储物柜,每个柜子代表一个品类,每个柜子只能放进去3-5个品牌。品牌方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属于你的柜子,然后把你的品牌放进去。虽然很多行业都有成千上万个竞争对手,竞争很激烈,但是消费者是健忘的,只能记住经常出现在眼前的几个品牌。市场上品牌千千万,大众能记住的却是寥寥无几,每个行业也就能记住两三个品牌,比如瓶装水: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空调:格力、美的、奥克斯;电商:淘宝、京东、拼多多... ...
占领关键词,种下种子。
怎样抢占心智是有方法的,首先根据你品牌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占领一个关键词或场景,这个就是心智的种子,放进用户心智的角落里,通过营销、宣传,一遍遍的重复,让这个种子在用户心智里生根发芽,慢慢成长。当他需要购买空调的时候会想到“好空调·格力造”,当他需要住酒店的时候会想到“爱干净·住汉庭”,当他需要装修的时候,会想到“三棵树·健康漆”,也会想到“简一·大理石瓷砖” ... ...
因为每个品牌所处的发展情况不同,结合品牌自身资源,找到适合的策略,品牌经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并没有一筹而就的方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没有品牌、没有精准的定位、没有一个清晰的购买理、没有合适的视觉等,就算你高价购买了流量,也很难转化成销量。
三顿半、钟薛高、花西子等网红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精准的切割了品类,并抢先占领,刚好这些品类是用户心智的空白点,三顿半-精品咖啡,钟薛高-高档雪糕,花西子-东方彩妆。
当今物质过剩的时代,用户就是这么的挑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