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面中往往不会只出现一个形象,通常是多个形象同时存在于一个版面。因此,当两个或更多的形象在相遇时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能使原本单调平淡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版面由此而活跃。
形与形关系的8种形式

分离
即两个或多个形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相碰。形象彼此间分离的距离,以及形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根据版面构成的需要而定的。
接触
当两个形象的边缘恰好相碰时,所形成的关系称为形的接触。
覆盖
就是一个形象遮挡住另一个形象的一部分,使覆盖与被覆盖的形象产生“上与下”或“前与后”的空间关系。
透叠
透叠不同于覆叠,当两个形象交叠时一般不分上下或前后。因为,透叠的形象具有透明性质,故在两个形象重叠时。便会在重叠处形成一个新的形象,并以正负形出现,即重叠的新形象常以负形出现,而原形象则呈现为相反的形象。
联合
即两个表面肌理、色彩基本相同的形象联合起来,成为一个较大的新形象。
减缺
减缺与覆盖的含义类似,所不同的是:减缺是以正负的形象进行覆盖,而且负形在上遮挡住一部分正形,由于负形不可见,因此,覆盖后就使正形小于被覆盖前,成为新的形象,没有“上下”、“前后”之分。
差叠
差叠与透叠有相似的含义,但性质却绝然相反,差叠是两个负形互相交叠减缺后,剩下的部分成为另一个新的小形象。
重合
就是两个相同的形象,其中一个形象完全覆盖住另一个,虽然,有“上下”、“前后”之分,却不可见,就如同日全食的现象。
形与形的关系在 UI图标中的应用
下图中的两组图标,体现着形与形的关系,分别有覆盖 差叠 透叠 联合 重合,使原本单调平淡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图标由此而活跃,充满层次感
形与空间的关系
在习惯上人们常把有视觉特征和外形的物体称为形象,形象的存在是有赖于空间的,即任何形象都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就平面而言,形象是可见的、实在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称之为“图”,周围的空白部分被称为“地”或“底”,它的作用是衬托“图”,使图能显示出来。
正负形
有紧张、前进感的“图”,在平面构成常规表现中为黑色,称为“正形”;“地”则为白色,即为“负”;在中国画论中把可见的“图”称为“实”,空白的“地”称为“虚”;反之,当“图”为负形时,“地”必须与之相反呈现为“正地”;正负表现最典型的图形是我国的阴阳“太极图”。
图地翻转
由这个原理延伸出的著名图形“卢宾之壶”,正是巧妙地利用正负图地关系,使之正负负均成图形,即称“图地反转”。这一发现为设计创意提供了极好的方法,正负形的相互衬托产生了意外的形象,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视觉空间。反转图形的魅力在于,它增加了图形的趣味性、多义性和耐读性,在视觉上让人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在平面设计的创作中要充分运用好“图”与“地”的关系,抓住重点,突出主体图形。这就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图、地之间的关系和图、地特征的比较,把握容易成为图形的条件。
下图三组海报巧妙的利用正负形关系,形成了图地翻转的视觉效果,增加了图形的趣味性、多义性和耐读性,在视觉上让人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图地关系的运用
在视觉习惯上,容易形成并突出图形的条件是;与周围相比较具有醒目的位置,合理的空间等。
在版面中央位置或垂直、水平方向的形象,比较容易突出。
位置在下部的比位于上部的更容易突出。
在形象的大小关系上,小形象比过大的形象更容易突出。
完整的形象比不完整的形象更容易显示。
在一组相同性质的形中,异质形象更能成为注目聚点。
聚集的形象比分散的形象更容易突出。
群化的形象或对称的形象比较容易显示。
以往的视觉经验积累,在头脑中已形成概念,容易形成图形。
正确利用好图与地的关系,掌握好图形的形成和突出的条件,这对平面设计的创作十分重要。因为,无论是招贴、书籍、杂志、包装、DM广告、样本等都需进行版面编排,而版面编排首先涉及的是图地关系;其次是编排中图形的安排,可以运用图形形成和突出的条件来达到醒目、有冲击力的效果。所以,必须理解这些原理,并根据设计主题和内容的不同灵活的运用。图地关系的应用
形与空间的关系在 UI图标中的应用
正负形风格在 UI界面图标中的应用其实非常的普遍,它增加了图形的趣味性、多义性和耐读性,在视觉上让人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下图几组图标均是正负形原理的应用,比如下方左图中“儿童”的 icon,脸部造型就是利用负空间营造出来的,十分的巧妙,以及右图中的“直播”icon也是相同的原理应用

二 本文回顾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完成了填充图标知识体系中的造型的基本要素内容,下面回顾一下我们前两篇文章所填充的内容
造型的基本要素

三 总结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内容了,也非常希望你能够跟我一起来逐步搭建起这个知识体系,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更新图标篇的系列文章,敬请期待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