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常用理论1: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总结一哈自己对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的理解,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欢迎指正。
什么是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也称:用户体验十大原则、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由人机交互学博士Jakob Nielsen发表,这十大原则常被用与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中自查用户体验的好坏,也是在做设计之前应该预先考虑的十大原则。
1. 状态可见原则
系统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反馈,告知用户当前的系统状态,保持界面的状态可见、变化可见、内容可见;
(1) 系统需要提示用户在哪个操作中、用户所处的位置(位置反馈);
用户要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如果用户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会迷失在系统中,而放弃下一步的操作,甚至放弃整个产品,但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例如页面标题、tab栏的选中状态与未选中状态的区分、播放音乐时在列表提示当前位置等等,都能让用户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2) 用户需要知道自己的操作有没有得到系统的反馈(状态反馈);
用户需要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被系统接收,例如:点击切换tab后页面是否跳转、键盘上打出词条显示在搜索框内、多选时选中与未选中状态的显示。

(3) 用户需要知道系统在做什么(进度反馈)。
用户需要知道系统是正在系统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这影响着用户的下一步操作,如密码输入错误时的提示用户密码错误,用户的下一步操作可能会是重新输入或找回密码、页面加载中的提示,用户可能会等待加载完成或直接退出。

2. 环境贴近原则
系统中一切的表述和表现,都要尽可能的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使用通俗易懂、约定俗成的表达语言、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则,使系统中的信息表述合乎逻辑。
(1) 使用目标用户熟知的语言
用户熟知的语言不仅是文案上的语言,还应该涵盖设计语言(图形、风格特点、色彩搭配等)
如:哔哩哔哩与淘宝的的文案与设计语言都使用了各自用户所熟知的

(2) 模拟现实世界的对象/操作
模拟现实世界的产品或映射,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如:微信红包封面、小说翻页动效像翻一页书

3. 用户可控原则
用户经常会误用和误操作,产品应该提供撤销/重做功能
(1) 用户来去自如(出入口/关闭/返回)

(2) 重要信息/不可逆操作的二次确认

4. 一致性和标准化原则
系统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保持一种类型的结构,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减轻用户思考负担
(1) 产品内部保持一致

(2) 产品的设计在业内尽量保持一致

5. 预防犯错原则
预防用户犯错、犯错可挽回
(1) 合理设计,防止用户出错
如:不能进行的操作至灰,不可逆的操作二次确认
(2) 容许用户犯错,犯错可挽回

6. 协助记忆原则
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少用户对操作目标的记忆负荷,操作和选项都应该可见,尽量把需要记忆的内容都呈现出来。
(1) 记忆用户操作
(2) 通用操作
(3) 尽量让用户选择,减少让用户操作

7. 灵活高效原则
好的产品会兼顾新用户及自身用户的需要,引导新手用户成为中间用户,不阻碍中间用户成为专家用户
(1) 灵活: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如:支付宝支持自定义功能
(2) 高效:高频率操作/功能快捷化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碎片化,需要产品更加高效的达到用户目标、不拖沓

8. 美观和简约设计原则
互联网用户在浏览大多数信息时的动作是扫,而不是看,突出重点,弱化和剔除无关信息
(1) 减少界面信息、突出重点
(2) 排布符合界面设计四原则:亲密、对齐、重复、对比

9. 容错原则
错误的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准确的反应问题的所在,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1) 判断并提醒用户的错误
(2) 辅助用户纠正错误

10. 人性化帮助原则
系统不使用文档最好,但有必要提供帮助和文档。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无需提示>一次性提示>常驻提示>帮助文档
如:支付宝“我的客服”可以查询各个功能常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