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模型的检验矩阵-学习
《从点子到产品》产品经理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笔记


图为:产品模型的检验矩阵
从最底层要看市场、需求、以及用户是否真正存在
市场的存在:指的是这个市场是否成熟
需求的存在:指的是需求出自臆想,还是真实的发现?3、用户的存在:指的是针对判定出的需求,用户群体到底存不存在。
需求满足的逻辑是否合理
提供可能:
对于单方的产品(比如像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来说,服务和内容是我们官方提供的,那要考虑是不是从现实层面真的可以提供;对于多方的产品(比如像外卖平台、问答平台)来说,服务和内容则是由另一端的用户提供,他们有没有意愿也是要考虑的。
发生的场景:
若只是说用户存在、需求成立,但是却找不到发生的场景,自然也是不合理的。比如想要提供服务的人和想接受服务的人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那就可能对接不上需求了。又或者即便是用户认可你设计产品所提供的的功能,但是用户却找不到恰当的使用时机和触发条件,那也是不合理的。
接受的意愿:
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只考虑需求本身的合理性,而考虑用户的对它的接受程度。比如最常见的上门服务,若是各方面都很完备,但是用户总是有所顾虑,不愿意接受,那产品就不得不面临悲剧收场。
产品模型创造的价值是否是正面的
以上三个层面,至少要有两个在不降低的情况下对另一个做提升。好的产品模型应该是三个层面都有提升。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2015年12月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创业成功需要具备的四个要素:团队、用户体验、成本和效率。”后三者是互联网产品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
效率:
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化,信息化最大的价值就是提高了很多行业的效率。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能否让一些事情变的更快捷、更有效率、让用户完成一件事更快是最重要的检验要素。
成本:
效率跟成本往往是对应的。如果提高效率,成本通常会降低。但如果效率提升了,成本却也随之提升,那么要反思产品逻辑是不是欠妥、整个模式是不是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多大价值。
体验:
在当今消费升级的时代,体验也是很多产品的价值所在。能够让用户在不耗费更多成本和时间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体验,也能够让产品模型足够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