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E实用方法论 | 如何用费茨定律做设计

Recommanded by editor
成都/UI设计师/4年前/1452浏览
UI&UE实用方法论 | 如何用费茨定律做设计Recommanded by editor
UCD耍家

欢迎关注「UCD耍家」公众号,为大家整合了包括「腾讯CDC设计体验部」在内创作的其他3篇关于费茨定律的扩展阅读文献。欢迎领取。

前面我们讲了费茨定律的理论内容,如果你认真消化后应该对费茨定律在研究什么,以及影响指点事件效率的关键因素已经有所了解了。(回顾:   《费茨定律》)  



为了让费茨定律更易于理解,今天我挑选了一些案例并加以总结,希望用真实的场景帮助你打开一些实操设计的思路。  

前情提要:费茨定律指“指点   动作消耗的时间T与   距目标离D成正比,与   目标大小W成反比。  


一、费茨定律的常规思路


① 从距离切入的常规使用


1.1 对于起始点明确的指点事件  


以前我在UI控件专题中分析导航栏使用方法的时候,有引用过滴滴的案例,谈到了我对滴滴的“取消订单”操作交互设计的看法,当时是   将该操作与使用常规导航栏取消订单进行了对比。


首先毋庸置疑,「取消订单」对于业务方来说是一项   负向情绪操作(即:与业务流程、商业目标相悖的操作)。我们在日常设计界面与交互时,总是希望避免用户产生负向情绪操作,这一点对于久经沙场,常与产品、运营甚至老板对接的设计师朋友,应该能够达成共识。  

所以我们看到滴滴对于「取消订单」操作采用了费茨定律中的   减小目标区域大小W的设计,将「取消订单」按钮设计得   小而不显眼。

但尽管我们总是在极力避免用户负向情绪操作,可也无法彻底规避特殊场景的产生。例如示例中,滴滴虽不希望用户取消订单,但依然无法规避用户误操作呼叫、等待时间过长等场景而导致需要取消订单的行为。  

从上图中很容易看到,当用户点击「确认呼叫」时,   点击「确认呼叫」按钮是一个起始点明确的指点事件,与「取消订单」的间距很小。对于有明确取消订单意愿的用户,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取消呼叫操作。  

再例如PC端中,我们在任意位置点鼠标右键,都会在   当前位置弹出右键菜单。点击鼠标的位置是明确的起始点,在就近位置弹出菜单可以大大降低目标与起始位置的距离。  

主流移动端规范中,iOS与Material Design的气泡弹窗菜单,也和PC端右键菜单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许多APP中也屡见不鲜。  



✨设计思想总结

分析当前设计场景中的功能与前后步骤是否有(关键)联动关系。如果有,即可以将功能入口定义为起始点明确的指点事件。如果联动关系具有正向意义,请进行思考,是否采用减小目标区域距离D的设计,来协助提高用户操作效率。  



1.2 满足操作习惯的指点事件  


有联动关系的功能场景其实是非常具体的,具体的案例当然比较少见,而抽象的场景其实才占据了我们设计需求中的绝大多数。   有时候一个页面的功能繁多,我们无法具体弄清楚用户到底想要做什么。

举个例子,当用户点开一个电商历史订单,他想要做什么呢?查看物流、查看订单号、评价、复购、联系售后?可选择性太多。我们无法确定用户究竟想干嘛。  

那我们来看看天猫是怎么做的:  


页面中的信息与功能非常多,且不同的订单状态设计到的功能展示也各不相同。但滑动页面时,始终有几个关键操作   被固定在页面底部,并且居右排列。

和前面起始点明确的操作相比,我们的设计需求可能包含太多不能完全明确起始点的指点事件,但为了帮助用户做出选择,我们可以   尽量使关键指点动作符合当前设备的操作习惯。

例如手机这样的小屏设备,我们拇指最常操作的区域就是屏幕的右侧中下部,拇指时常是停留在这个操作区域的,所以将主要功能操作放置在设备中下部,   虽然不能明确起始点,但可以尽可能减小操作的移动距离。

✨设计思想总结

面临“一个页面不只做一件事”的情况,要       帮助用户梳理繁多功能点中的功能优先级和操作频次数据,优先级高、频次高的操作可以结合当前操作设备的操作习惯,协助提高用户操作效率。例如:当设计车载HMI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司机高频功能,如广播、导航等置于偏主驾驶座方,方便司机操作;而次要功能可以放置于偏副驾驶座方。  

② 从尺寸切入的常规使用


2.1 简单粗暴地放大按钮尺寸  


对于功能点比较单一、页面内容比较简单的页面,   放大按钮的尺寸一方面能够填充页面内容,同时也可以利于用户点击。


2.2 扩大操作热区  


考虑到平衡视觉关系,我们可能无法为了提高用户操作体验,而在页面中将每一个操作都简单粗暴地放大。但我们可以选择   在元素视觉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触发操作的范围,即扩大热区。


✨设计思想总结

扩大事件响应区域是我认为提升指点效率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还记得上一篇文章我提起的“指墙”的例子吗)。对于扩大指点区域,       我们可以根据页面具体内容排版,往两个方向思考:①直接扩大视觉元素;②保持视觉元素不变,扩大响应热区。两个方案分别是从UI和前端落地上切入,所以要记得有效沟通。      
   

二、费茨定律的反向使用


以上我们所讲到的案例,都是通过正向思考产生的。但许多交互与UI设计中,反向思考、逆向使用费茨定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这很好理解,   当我们不希望让用户过于方便地操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逆向思维,反向使用费茨定律,增加用户的操作难度。什么时候我们不希望用户过于方便地操作呢?——   重要或危险操作需要用户小心谨慎,或者压根想阻挠用户操作的时候。

反向使用费茨定律最常被人引用的案例就是iOS的关机操作。  


iOS的确认关机操作居于设备的顶部区域,是不太满足用户对手机的操作习惯的。其次通过滑动关机操作也增加了费茨定律中的「距离D」。各种反向设计都是为了提高用户操作的不便性,放置用户误操作。  

同时费茨定律的反向使用方法在一些商业需求中也经常被使用。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商业广告的关闭按钮被设计得很小,且点击区域也和用户习惯相悖,这也是反向使用费茨定律的案例。虽然从用户体验上来说,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这些设计存在,但在商业价值面前,你懂的。  


三、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再回到费茨定律的公式 T=a+blog2(D/W+1) 谈一谈对于设计法则的看法。  

对高中数学还有一些记忆的朋友,应该对log函数不陌生,是求幂的逆运算。   log函数往往会大幅抵消真数变化对底数的影响。我举个具体数值的例子:  
我们如果简单记为T=log2(D/W),假设「距离D」是「大小W」的32倍,那么T=log2(32)=5。如果保持「大小W」不变,「距离D」缩小为原来的1/4,即「距离D」是「大小W」的8倍,那么T=log2(8)=3。  

看到了吗,「距离D」虽然缩小了4倍,但因为log函数的影响,T缩小的倍数还不到原来的1/2。何况   我们在移动设备交互设计中,时间T往往连一个整数秒都达不到,通常是毫秒级的,所以就算「距离D」与「大小W」比率成倍变化,对时间T最后的真实数值改变其实非常微小。

在对费茨定律的讲解结束之际,我讲这个是为了说明了什么呢?  

我相信读者中,抱有“其实这样做和那样做,最后的实质性差别并不大嘛”想法的大有人在,但对于老前辈们写进书里的理论又羞于反驳。起初我时常和你们一样。  

但随着做设计的时长越长,慢慢发现,   多看多学“法则”其实往往是在巩固一种思维模式和思考   方向,而这些我们装在脑中的   东西往往比法则本身更有价值。对于费茨定律我希望大家不要像我起初抱着绝对的数学思想去理解,不然会走进一个胡同。多用开放思维去理解,可能更容易打开你设计的思想和对设计的理解~ 
23
阅读原文
|
Report
|
62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app
app
app
app
作品收藏夹
app
48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技巧
技巧
技巧
技巧
作品收藏夹
教程
教程
教程
教程
作品收藏夹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