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创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授课场景下的电子花名册设计
文章结构:
> 什么是创新 ?
> 组合创新方法
> 案例示范
目的:设计师可以运用组合创新思维解决日常设计难题;
首先明确创新是什么?
乔布斯对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创造全新的事物,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关联起来,合成新事物;”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既有的东西重新的组合起来;
组合创新又是什么?
组合创新(旧要素、新组合)是熊彼特的创新方法论,此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拆解原有系统的基本要素;拆解到最小单元,拆解可以按:尺度、模块、时间、空间进行拆解;
第二步: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体现)从需求端、连接端、供给端进行探究要素建的新联系进行组合;
案例名称:101教育PPT-授课场景下的电子花名册设计
原始需求:希望通过整合目前平台的课堂活动工具,在课堂授课场景下结合工具与花名册的联系进行整合设计;
设计目的:让老师更连贯(效率)的举行课堂活动;
终端:课堂-授课白板
第一步:拆解目前平台的课堂活动相关工具;
拆解依据:1-根据原始需求仅拆解与花名册有相关联的工具;
2-在授课场景下使用的工具;
根据以上依据确认拆解的工具有:随机点名、团队竞赛、接龙活动、课堂评价、表扬、课堂总结;

按模块拆解如下(为了控制篇幅,仅对“随机点名”功能进行拆解说明):
随机点名功能视图:

功能拆解

根据功能拆解可结合设计目的进行一些体验设计预判与记录,如:
1-设计上减少跳转、动效的要素,提高课堂的连贯性和效率性;
2-让功能更加轻量化,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让老师减少学习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步:对旧要素的重新组合;
根据原始需求以及设计目的,从需求侧(用户需求)、连接端(设备及场景)、供给侧(产品目的)寻找新的联系进行组合创新;
2.1-【需求侧-用户需求】进行切入
>结论:从以下维度分析得出用户强需求的课堂活动工具有:随机点名、课堂鼓励-送花、表扬、快速的学检索-排序、课堂总结-荣耀榜、团队竞赛-团队显示

依据一:数据-课堂活动的数据表现(以下数据非真实数据,仅用于设计说明)
课堂活动强关联的功能定义:表扬、随机点名、团队竞赛、花名册(排序)、课堂评价(课堂鼓励)、课堂总结(荣耀榜)

依据二-用户调研
调研结论:
1-所有的鲜花的记录,然后进行一个比赛评比,学生的激励会更强;
2-希望与花名册相关联的互动工具可以合并在一起,提高课堂效率;(需求验证)
3-学生比较喜欢送鲜花等表扬鼓励;
....

依据三-课堂活动场景分析

2.2-【供给侧-产品转化】
>产品目的:让老师更连贯的举行课堂活动;即提炼“课堂效率性”为设计的第一性;
>产品优势:有Neopets、迪士尼等大厂IP合作;可利用IP促进课堂活动的活跃度;
>结合需求侧的功能需求与拆解进行组合创新,如下:

结论:
• 运用neopetsIP取代原有通用化的头像,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产品以后的宠物养成机制和价值变现奠定基础;
• 不同的排序规则,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快速定位,提升课堂效率;
• 通过颜色区分不同组别,提升分组的识别度,方便老师开展课堂活动;
•在花名册统上以小窗化的显示,统一交互方式的同时,提升老师在课堂活动中切换工具的效率;

2.3-【连接端-设备及场景】
>根据终端:课堂与电子白板的结合曝光度高特性,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且富有成就感;我们提炼了,活动中:抽取学的主要场景;给学生表扬鼓励的场景;活动后:课堂总结的场景做了以下创新设计;
1-运用课堂点名随机性,促进课堂活跃度;

2-送花鼓励的张显化,点亮学生的高光时刻;

3-小红花榜的重设计,培养学生的课堂争取精神;

总结:
>创新不是从0到1的创造;而是调整组合形式,满足新环境下的场景需求;
>组合创新是对旧要素的拆解,通过需求侧、供给侧和连接端的分析进行重新组合;
>此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体验设计,可以应用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