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数据分析系统复盘
一次系统功能升级复盘,涉及可视化展示、逻辑分析、联动展示、工作方法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半年多的时间,接触设计也已经快一年了,有同学觉得做B、G端产品很“痛苦”,因为需要去真的理解所属行业的相关知识。
确实,做B端产品,尤其是为一些专业人群做产品,非常考验我们对该行业的理解,他们有一些特定的习惯、专业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几乎要成为半个专业人士。而且如果定制化需求比较多的话,很容易使我们徘徊在“项目开发”与“产品开发”之间,这就更需要我们去真正的了解、体会该行业。
此次复盘是公司之前项目的一次升级提案,非当前主方向中的产品。涉及保密,本文的地图已经通过图形代替,数据也并非真实数据 (计划后续总结复盘目前做的产品)。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白,希望这次复盘内容能够帮到你😊,也在此呼吁关爱残障人士,传递社会温暖。
目录
项目背景
利用资源
低保真原型
高保真原型
总结说明
项目背景
需求来源
系统经过多年的运行,目前已积累了客观的残疾人就业数据,为大数据分析建立了初步的运行条件。应用大数据对残疾人就业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更精准的服务于残障人士,计划在原有系统上拓展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模块,希望能够满足多场景下的数据查看。
需求提炼
将各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同时能够查看其变化趋势;提高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满足多场景需求。

由于此项目本质就是一次拓展和升级,所以需求比较简单清晰,我要做的就是明确分析方向,利用好已有资源。
总结: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接到需求后,即使有一些想法,也不建议直接埋头去做 (可以画个原型或者文字记录下来)。接到需求后可以先梳理一下,整理好不明白的问题,有条理的与需求方进一步沟通,可以节省双方的沟通成本,也能让自己进一步了解需求。
利用资源
信息陈列
是我目前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卦者挂也,把掌握的信息陈列出来,甚至在陈列的过程中简单分个类,能够加深对各个信息的理解,如果碰到某个不明白的信息可以继续去沟通。
这就好比你非常熟悉每一个积木零件,当你想拼装某个东西,需要用哪些零件其实已经在脑海里了。
信息重组
将已有数据项罗列后,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重组。一方面是为了理清影响残障人士就业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为了贴合客户的关注点,让数据在界面布局上有迹可循。

客户希望各数据项之间能够产生联动关系,来满足各场景下的需要。比如要查看40岁左右、高中学历、男性残障人士的就业情况。在进行数据归类后,确认已有资源能够匹配分析方向。
总结:在工作中接到需求,优先思考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去解决问题,降本提效。
低保真原型
模块划分
第一版原型将地图模块置于页面中心,但这里也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地图并不是主要信息,其他信息呈放射状分布,是否会让视觉动线很分散跳跃?

虽然各模块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目的性的查看每个模块时,视觉动线是比较跳跃、混乱的。你可以在心里默默想几个关注的点,然后试着在这个原型上查看它们并记录一下你的视觉动线。
优化划分
整体以人眼从左往右的阅读习惯排列,对数据内容进行亲密性分组,提高阅读效率。

原子设计
模块划分完成后,进行每一个模块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统一操作逻辑,提高效率。
全屏:查看该模块详细数据
重置:重置该模块联动条件

联动规则:
1.每个模块只能选择一个维度,选择一个维度之后,该模块转为年份趋势变化展示
2.选中单一数据后,汇总模块、柱状图和饼图变为单一维度的折线图
3.最多可同时进行三个区域的比对
总结:低保真环节主要是为了理清逻辑,传达思路,尤其是在B、G端产品视觉的占比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往往功能逻辑的设计、需求确认的时间要比绘制高保真的时间多。低保真原型能向需求方表达清楚设计思路即可,不建议浪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去制作、抠细节。
高保真原型
注:非真实数据,地图区域使用图形代替



场景应用
场景一:比对B市、E市、F市的各模块数据,并查看3个区域的就业总人数跨年度走势

相关操作:单击选择区域模块B市、E市、F市,再单击总数即可
场景二:查看F市41-50岁的高中学历男性残障人士的各项数据及其趋势

相关操作:单击F市,再在各模块中单击相应的数据项男性、41-50岁、高中即可。
归纳总结
功能概述
通过对不同模块内不同维度的条件选择,可实现如:多区域多数据维度之间的数据比对;地区内数据的跨年度趋势变化;有针对性的查看某一系列数据情况。
除汇总数据中的残疾人总数以外,每项数据都可进行联动,被联动的数据展示它自身的跨年度趋势变化。提供最多选择3个地市区域进行同时比对所有维度数据,增加了灵活性的同时保证页面的稳定性。
延伸思考
其实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没法同时选择一个模块中的两项数据作为联动条件。比如同时查看高中和初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这里也做了一个延伸思考,如果有相关需求的话,可以考虑的方案。

复盘总结
1. 尽可能的探求本质 (努力中)。比如设计“椅子”其实是设计“坐”的方式;设计“灯”是设计“光”本身
2. 接到需求不急下手,多沟通勤交流,与需求方建立共识,找到问题的本质
3. 明确掌握的信息和资源,理清思路,利用它们满足需求
4. 方案受到质疑,不要气馁,继续去沟通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场景
5. 老生常谈的“及时试错,不断调整”
第一次复盘表述可能不够清晰顺畅,希望大家多多担待,有啥问题或建议尽管留言讨论,感激不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