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中的隐喻
交互设计借助隐喻,让使用者更好理解、使用一个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东西
背景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手机、电脑,衣食住行与它们捆绑在一起,使得人们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滑动、点击,人们熟练得使用着设备,使用它们延展自己的世界。
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前,早期的电脑却只有专家们在使用。除了昂贵的价格,巨大的学习成本劝退着普通人。下图是命令行,若是没有系统学习过的人无法理解这些符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而在20世纪70年代,一项人机交互历史上最伟大的产品诞生了—图形界面。施乐公司讲晦涩难懂的命令行转化成连小孩子都易于理解的东西,进一步普及了计算机。
图形化所使用的便是“隐喻”。“隐喻”一词来自于希腊语,意思为“意义的转化”,用一个词表达另外一个词。这样交互设计可以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去比喻一个不熟悉的东西,让使用者更好理解、使用一个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东西。
应用
下面我将“隐喻”分成三类,展现它在各种界面上的应用。
空间隐喻空间隐喻中最为知名的便是Material Design中“阴影”。虽然屏幕在物理上是一个平面,但是Material Design却将界面理解成一个有高度的空间。各个组件在其中有不同的高度,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出现阴影,而组件的高度可以用阴影来表达。组件越高,阴影越弥散,如下图所示。阴影在不同设备中高度并不一致,例如“桌面端的静止状态的海拔高度比所列值低 2dp,以适应鼠标和非触控环境。”
Material Design通过对阴影的控制,让使用者更容易理解界面上所发生的事情,更加易于使用。

除了阴影表达空间,运用格式塔心理学能起到同样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其中的封闭性提出,当人看到某个部分又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将不完整的信息按照已有的信息填补,形成一个易于理解的整体。如下图,这看起来是三个残缺的圆,它们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里特性同样在界面上使用。

在许多应用中,我们常常能看见下面的那种活动面板,一般由下方升起。它出现的形式暗示了屏幕中的空间结构。对于活动面板上方的角,优秀的设计都会将其设计成圆角,后方的“图像”表现出“残缺”,同时暗示下方内容的存在。这样以来“下滑”这个操作就显得很自然。

图形隐喻
图形隐喻是最为常见的,也可以说最为重要的隐喻方式了。据实验显示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视觉占70%以上。
按钮可以说是应用中最常见的组件之一了。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按钮自然而然跟“按下”这个操作联系在一起。下方图中的app界面是一个空白页,一旦加上按钮之后,就会引导使用者按下。视觉隐喻的例子有很多,Gui界面中几乎处处都是——“记事本”、“照相机”等等,在此也不需要列举。

除了这种简单的隐喻,还有更加复杂的隐喻。喻体不但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虚拟中的。下面以即将上线的新版Tminstore app举例。Tminstore有两种识别模式,一种需要密码,另外一种不需要密码,而用户对此是陌生的。用什么方式让两者进行“切换”,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后来借鉴了搜索的逻辑(左图),右图的“重置”按钮在使用体验上约等于左图的“取消”按钮。从用户体验上看,两者都是把输入框中的内容清除,返回到初始的状态。
用某一个用户已经熟知的操作、流程,去比喻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同样是可行的。

听觉/触觉隐喻
听觉和触觉隐喻虽然没有视觉隐喻一样大行其道。但是它们仍然发挥者重要的作用。下面是iphone自带的时钟应用。只要体验过,就能感受到听觉和触觉的作用。线性马达的震动、“滴滴”的声响给人无与伦比的体验,仿佛是十几年前给时钟拧发条一般。

结论
虚拟世界在不断发展,不单是手机、电脑,VR、AR比我们想象中更快得影响现实。它们的使用体验问题仍然较大,而隐喻在认知上帮助操作者更好地使用界面。
谢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