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如何去分析产品设计
分享一下我是怎样运用Star法则分析产品的
大家好,好久没见!
因为自从上次有人看了我上一篇文章后,私信我说,他最近也离职了,想转岗交互设计师,但是遇到的面试题跟以前的UI岗位大相径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接着列举了一些他在面试中遇到的问题,我都看了一下。
其中有一个我觉得挺有参考性,也是我面试的时候经常遇到的。
面试题目是:「你觉得市面上那个APP产品做得比较好?请进行具体分析」
看完后,我到各类设计网站上搜了一下,看看有没有答案,发现相关的文章确实是有点少。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设计师都讨论过,或者面试中自己也遇到过。我觉得问题本身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却非常考验面试者的产品思维能力。
大家不妨先自己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你会选择什么产品,然后怎么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今天这篇文章目的就是分享一下这个问题的解答思路,当然,答案并不唯一,交互设计师最重要的是思维能力,我只是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思路。
如果在过程中有更好的想法的话,欢迎大家探讨,学无止境,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共勉。
一、回答问题前,先思考面试官的意图是什么
当面试官提出问题时,第一时间要思考的并不是要选择什么产品去进行分析,而是面试官的出题意图是什么,你要把这个问题当做产品去进行分析,而面试官就是你的客户,你要做的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为一个专业的交互设计师,应该清楚了解到,面试官真正要了解的并不是市面上有哪些好的APP,而是你的产品分析思路。
他们想知道你平时有没有去学习、研究目前潮流的设计,是否与时俱进以及怎么样去分析产品,那么你要在通过跟面试官讲述APP的过程去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叙述APP的功能。
这个是交互设计师最基础的能力,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只有了解用户需求,才能精准的提出解决方案。

二、APP产品的选择
是的,我认为APP的选择也同样的讲究。面试者不适宜选择目前市场上已经特别成熟的产品,例如微信、QQ、支付宝等产品..
因为这些产品对于用户来讲几乎每天都会使用,除非你是去对这些产品不常用的功能进行分析,不然面试官可能对这些产品的功能比你还要熟悉,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是有错误或者面试官不认同的观点,突然打断了思路,后续会特别的尴尬。
同样的,我也不建议去选择一些特别冷门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产品,因为现在市场上APP产品琳琅满目,如果选择的产品在功能或者交互上都做得特别好,而你对该产品又十分熟悉,那固然是好的,就怕当你点开APP后,页面不美观、像素不对齐、交互也不流畅,整个用户体验非常差,这样的话会让你后续的分析叙述大打折扣。
所以在APP产品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挑一些在市场上有一定位置,但是又不至于非常热门的产品,像Soul、Keep、一点英语、知乎等等,重要但是低频产品。
这些产品大部分人都听过,但是一般不会太深入去研究,因为它们都会特定的用户,例如Soul面向的是陌生人的社交,而Keep针对的是健身爱好者、一点英语则是针对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产品。
所以很少用户会长时间且高频率去使用这些产品,就好像没有人每天四五个小时对着Soul进行交友,而且一交就交四五个月不间断(或许有些同学会说,我朋友就是这样,现在都五六个女朋友了。这我只想问一句,能不能叫你朋友让一个给我。)
三、灵活运用STAR法则对产品设计进行分析
相信很多同学都或多或少了解过STAR法则,我最开始听说这个概念是在网易的交互设计课程中,用于产品功能设计分析特别有效。
(1)什么是STAR法则
STAR法则自从2008年在《高效培训》一书中被提出后,就被广泛应用在培训和面试领域。STAR法则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项的缩写。
但是STAR法则对于设计师进行产品分析也特别有效,我们对产品功能分析时,同样需要考虑用户场景(situation)、功能目标(Task)、行为路径(Action)和最终产品结果(Result)。

(2)STAR法则一:用户场景(situation)
还是那句话,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去设计产品功能,实际上是去解决用户的需求问题,所以用户场景(situation)一般分为三个点进行分析:产品定位、目标用户以及用户场景。
以keep为例子,keep的产品定位是打造一款社交性的移动健身工具,目标是通过健身指导、提供免费的健身课程教学、完善训练记录及成就功能从而搭建社交网络(建立社交关系、动态发布等)。
不用急,看完上面那句话大家可能一脸懵: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那么深入了解一款产品,那怎么办?
那么你就可以大概去描述一下,keep是一款向健身爱好者提供健身指导、免费健身课程的产品,此外用户可以通过分享APP上的健身动态去展示自己的成就。
我觉得能够对产品的大概功能进行描述就已经足够了
说完定位,那自然可以引出目标用户与用户场景。既然是针对健身的产品,目标用户大概有:健身小白(想学习健身的)、健身爱好者(长时间健身、想通过keep记录数据)、健身KOL(想通过分享健身教程去赚钱的)(KOL是指某行业或领域内的权威人士)。
我们可以大概描述一下用户场景:
1、健身小白:小红是一名办公司白领,最近最近发现自己胖了,所以想在附近的小区跑步减肥,但是过程中断断续续,跑一下走一下,也因为没有跑步数据记录,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效果。
2、健身爱好者:小明是一名健身爱好者,想锻炼肌肉但是健身房又太贵,想找一个渠道寻找健身教程进行健身。
3、健身KOL:小刚是一名健身教练,在平时工作之余,也会经常拍摄一下健身教程,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健身教程去赚钱并且积累自己的人气。
我觉得口头上的用户场景描述不需要像文案那么细节,一来时间有限,二是面试时可能会紧张而想不到那么全面。

(3)功能目标(Task)
简单点来讲,产品目标就是产品需要解决什么用户需求以及达到什么样的产品目标。
我们可以结合用户场景进行分析:
1、针对小红,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健身减肥的文章教程,当用户健身时给用户记录数据等。
2、而针对小明和小刚,可以通过激励一些KOL去分享自己的健身教程去提供给健身爱好者,这样对于KOL来说,自身可以赚取额外收入,而健身爱好者也可以降低健身成本,学习到健身技巧。
当然,这里你还能延伸出其他很多的需求,我没有收广告费,所以不再往下深入探讨了~~
除了用户需求,一个产品也应该需要满足产品需求。
曾经有位产品经理说过一句话:一个不能体现商业价值的产品,就算做得再好都不能算是合格的产品。
也就是说,所有的产品除了解决用户需求外,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 —— 恰饭。
那么怎样才能有饭恰呢?产品的前期当然是用户的积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积累了用户以后才能更好的引导用户消费或者接一些商业合作。
(4)行为路径(Action)
行为路径也就是产品为了解决用户需求以及完成产品目的做了哪些设计,而且相对于其他竞品有哪些设计做得比较好的。
例如:针对小红(健身小白)的需求,keep不仅提供用户制定自己的运动目标,用户完成目标后有相应的奖励,并且还能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根据各方面的数据推荐用户不同的训练方案,最后用户运动后的满足感然后把自己的运动数据分享到朋友圈,产生裂变等等..

而对于健身爱好者以及健身KOL来说,就是锻炼视频的分享与获取。App为了吸引用户成为创作者提供了相应的奖励,这样对产品来说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健身爱好者也可以省去健身房的钱来根据自身爱好进行健身。

这里能分析的不仅是产品功能,还有产品交互细节、UI界面做得如何、操作流畅度以及用户体验等等都可以描述。
(5)最终产品结果(Result)
分析完产品功能,最后环节就是产品最后获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或者最终有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
一般检验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数据分析,上一篇介绍了很多数据分析的网站,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可以通过App的DAU或者GMV等数据增长去说明产品经过了迭代获得了什么样得成果。
如果你平时没有留意过产品得数据的话,那也可以进行举例,使用这个产品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例如:我比较喜欢健身,以前总是不知道怎么去锻炼腹肌,锻炼的动作也不知道是否标准,使用keep以后,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查找相应课程,有一些需要付费觉得也可以接受,毕竟这比去健身房便宜的多,而且还比较有效。

四、最后结语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从产品定位、分析目标用户与需求到最后的产品效果,这其实跟我们设计产品的流程差不多,万变不离其宗。
面试官不会要求你回答百分百正确,但你需要把思考过程与逻辑讲清楚,流利、清楚的去表达给面试官,这样我觉得就没问题。
还是那句话,我希望大家明白交互设计师并不是单纯的去设计产品功能,而是去确确实实的解决用户需求,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去最快速、最有效的解决用户痛点,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交互的技法和知识到处都是,学起来也特别快,大家多看文章就能马上get的到。
但是产品思维并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和思考,多问问"为什么",我相信很快的你设计水平得到突破,有一个质的提升。
好了,最后希望文章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如果大家有很好的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