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计师,你对“做书”的了解有多少?
通过一本绘本书,和大家聊一聊书籍进印刷厂的那些前前后后

——————————
前言
设计师们有没有这种经历:自己熬夜画稿、反复修改,终于在某一天拿到了自己产品的打样,这个时候,来回摸着实物,仔细校对着色差,吐槽着工厂的制作水平,但其实心里满满的骄傲有没有?
为什么落地制作对设计师心情的影响如此之大?
下面我们将通过之前做的绘本书,和大家聊一聊书籍进印刷厂的那些前前后后。
part 1
————————
文字载体如何转化为互动绘本?
去年8月,我们做了了一本绘本书。

我们把它最终命名为《精品阅读-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原著是老舍先生1937年发表的连载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北京为背景,讲述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此次项目针对的是小学段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希望能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视觉表达、互动探索等动作,完成对故事剧情的体验以及对主人公心境变化的感知。


图2 绘本书里包含的所有内容展示👆
通过和语文老师们的激烈探讨,我们提取了小说中的:剧情故事线、主人公情绪、人文环境、民俗知识等,把这些点进行重塑,换一种更容易让小朋友理解和记忆的表达形式。
1. 首先为了让小朋友更清晰的识别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给每个人物设计了形象贴纸,以及人物关系图谱,让小朋友手动贴到正确的位置。 ▼

并制作了人物描写档案,加深记忆。▼

2. 祥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绝大多数苦难人民的状态:生活艰苦 、阶级分化明显、底层穷苦人民没有尊严。我们做了放大镜道具,让小朋友用放大镜去观看祥子的两种状态。
一个放大镜,是祥子在烈日中顶着火红的日头拉车;
另一个放大镜,是倾盆大雨中,祥子艰难的拉着客人,还要忍受客人的指指点点。▼

3. 小说中无论刮风下雨,祥子在不停的拉车。我们把祥子拉车做成了手翻书小动画放在全书的页脚,重复循环的动作,表达样子永动机似的劳作状态。▼


4. 读那个时代的书,不只要了解剧情,还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窥探整个时代的繁华与悲惨。那时的市井是什么样的?那时的娱乐是什么样的?
我们做了市井知识小探索,匹配音频互动和解密互动,让小朋友在探索的状态中了解那个时代。▼

图2 互动寻找答案👆

扫码获取音频👆
5. 最后,给全文剧情三起三落做成故事排序,让学生回顾小说内容,加强记忆。 ▼
整本书内含一本教材一本互动书,若干硬卡纸道具,四张贴纸,以及两张硫酸纸。▼

part 2
————————
多种尺寸和工艺的印刷产品如何确认尺寸、成书?如何同印刷厂准确对齐细节?
下面要开始划重点啦!
对于书籍,我们首先要确认内容量。▼

确定了装订方式,开始内容设计:封面+内页
封面的设计遵循一般学生用书版式,确认版心-主标-副标-主画面-品牌信息等。▼

内文设计优先梳理全书内容结构和层级▼

规划内容,使全书均衡的分布在36p空间内,中间要考虑插图占比,版式规范:▼

书本说完,我们看一下里面配件的设计,在文件里,区分好模切线和折线等图层,方便工厂制版师傅操作。▼


part 3
————————
怎么尽量减少印刷呈现“灰”的问题?
装订、异形切割上面都说到了,最后我想重点跟大家聊聊印刷颜色呈现。
这个问题要拆分成两个:

⚬ 混色不纯
印刷稿件需要CMYK模式,而CMYK的色域比RGB小很多,许多高亮高饱和色无法呈现,想要颜色纯,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混色:

这里能很清晰的看到,如果想得到一块更纯的颜色,在色版里选色的同时,也要注意下面CMYK混色状态,用数据辅助肉眼。
⚬ 机器抓取误差
最后
打样全程都是需要和工厂师傅反复沟通对齐的,文档标注不清晰,混色复杂,尺寸误差等等,都可能会造成货不对版。我们整体思路是第一次打样确认颜色和互动方式是否完美;二次打样确认细节;产前样确认成品标准。整个过程都是充满期待。
以上就是我们做这本书的整体思路,从互动、装订,印刷等等给大家做了浅薄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未来,我们也会分享更多关于“制作”那些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