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日,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虚妄美,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宗教与美,印章艺术创新探索

永日,行书、朱文印
宗教是巫术与神话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围绕着不可知的神灵,建立起来的信仰体系。神的无所不能与人的天然服从性,使宗教与政权一拍即合,进而生发出一套涵盖三观、等级、仪式、具体行为准则等等的完整复杂的文化系统。
与其它人类活动一样,在宗教的各种仪式、活动、行为中,美与艺术不可避免地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向最底层大众的宗教宣传,形象化的传播方式是重要的途径,营造高大上的神像与美轮美奂的神仙境界,传达或神奇、或恐怖的宗教故事,雕塑与绘画的形式必不可少。宗教的需求与财富支持,也使宗教艺术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宗教艺术描绘的理想天国越是完美,现实就越是残酷,唯有在现实中已经毫无希望的人,才会将美与希望投射向虚无缥缈的来世与天堂。贵族、僧侣不过是通过这些手段来驯化奴役民众罢了,锦衣玉食花天酒地才是他们的现实天国。
佛教从汉朝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艺术手法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渗入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改造。小民只能在自己劳作的斧子上刻下姓名,贵族却可以在佛像、寺院留下自己的造像与歌功颂德的碑铭,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来建造一切宗教的事物。唐代韩干以“妓小小写真”画作释梵天女,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只算是权力与财富自带扭曲力量的冰山一角罢了。
佛教的内容也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地吸收与改造出更多本土文化的特征。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好玄学的风气与佛教思辨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禅宗六祖。随着朝代的兴替、世风的转变,中国佛教也不断发展表现出不同朝代的思想与文化特点。
宗教的缥缈无羁,也给了民间或朝堂的工匠与艺术家们,巨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历代佛教艺术作品都是他们想象力与技巧纵情驰骋的完美天地,是智慧与审美的无价财富。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