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如何接触用户收集反馈? ——用户反馈通道建设实践

Recommand
杭州/设计爱好者/4年前/1201浏览
B端产品,如何接触用户收集反馈? ——用户反馈通道建设实践Recommand

用户研究的前提是能接触到用户,如果接触不到用户,用户场景无法还原、真实需求无法挖掘,设计方案也无法得到有效验证。

背景

“因为接触不到用户”几个月前团队里一位优秀设计师提出离职,原因之一如是说。

确实,做好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之一是用户研究,用户研究的前提是能接触到用户,如果接触不到用户,用户场景无法还原、真实需求无法挖掘,就很难做好设计,而设计方案也无法得到有效验证。

而B端产品由于商务关系、代理销售方式、客户内部决策链复杂等原因,设计团队很难接触到最终用户。

收集用户反馈是验证产品设计并持续迭代的前提,在我们的产品中,常规的办法都行不通:

1.数据埋点。由于产品本地部署,且安全要求很高,与外网隔离,无法操作。

2.产品内反馈。原因与上一条一样,路径不通。

3.拜访。因为考虑商务关系,及很多代理销售的方式,设计师拜访机会很少,且成本太高。

4.邮件、短信、电话。B端客户的决策链复杂,公司CRM系统里记录的客户联系人基本是决策者、采购者等,极少使用者,难以找到目标用户。

 

行动

为了产品更好地提升,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于是设计部成立了用户通道建设项目,希望能打通各类用户的沟通或反馈通道,并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收集一波用户反馈。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


1.核心用户社群

市场部同事是接触客户最多的,我们在市场部领导的支持下,举行了“产品品鉴官”招募活动,发动所有的售前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等同事,从公司所有客户中挑选、推荐了一批优秀用户,组建核心用户社群。挑选用户的标准有3点:技术型用户(即实际使用产品的人)、对产品有想法、喜欢提意见,目的保证每个种子用户都是高价值的,避免无效工作。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undefined

为了协助市场部同事顺利进行招募,我们提前准备好了邀请函、小礼品等

活动经过1个星期的精选、邀请,招募到了第一批35位分布各个行业的优质用户。有了用户社群,研究就好做了,我们马上做了一次摸底调研,收集到了用户最直接的声音。以后采集用户反馈、设计方案验证等研究方法都可以找种子用户直接进行。

后续根据需要可继续招募种子用户,方向上可能更细分,比如按行业、按使用规模等等。

  • 优点:用户质量高,可直接联系用户,可随时沟通,长期关系

  • 缺点:有一定的招募难度

 

2.客服反馈通道

在初步解决了直接接触用户的问题之后,我们尝试寻找其他用户反馈路径。首先想到的是客服团队,客服负责解决用户主动咨询的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从咨询的问题中发掘一些产品的设计问题。幸运的是,客服团队把每次用户咨询的问题都记录在内部系统中,我们直接查阅了历史服务日志,确实发现有不少产品的问题,这不就是我们最想要的用户直接又真实的反馈么?但是服务日志数量极其庞大(现有数万条,每个月增加几千条),而跟产品有关的问题占比较小,从中筛选的人力成本非常高。

跟客服团队沟通之后,我们建立起了客服过滤分发机制,请客服将未来的每个用户咨询问题做一遍过滤和标记,把符合产品设计团队要求的高质量用户问题反馈给我们。截止目前,客服团队已累计转达高质量用户反馈数十条。

  • 优点:用户主动反馈,反馈质量高,能能发现问题的普遍性

  • 缺点:信息过滤有一定难度

 

3.内部用户反馈通道

除了客户的用户外,还有一类用户很值得研究,即内部用户,有以下几类:

售后工程师:传统软件类B端产品需要经过售后实施后交给用户使用,实施过程中需要初始化配置、帮客户初始化数据等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完整使用产品的过程,所以售后工程师群体也是最真实的用户;

售前工程师:给客户演示产品、做PoC测试的售前工程师们,也是产品的高频用户,不仅自己经常使用,也是跟客户打交道时收到用户反馈最多的;

资料开发工程师:写产品文档的前提是对产品的深度使用,最熟悉产品使用问题的少不了资料开发工程师

内部用户最棒的一点是他们就在身边,但我们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主动反馈通道,这样的宝藏绝不可再漏掉。于是我们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公司内部举办了“产品体验吐槽大会”活动。

第一步:邀请内部用户们集中反馈产品体验问题,1周时间收集到了约300条有效反馈。老用户将积累的问题一吐为快,新用户也贡献了不少新视角。

第二步:对反馈问题发起全员投票,目的是发现共性问题。投票结果发现投票最多的一条反馈是47票,参与投票的人中60%都投了它。

第三步:提供长期反馈通路,内部用户持续反馈。

  • 优点:反馈积极性高、可随时沟通

 

4.培训用户的反馈通道

就像《About Face》说的那样,用户分为3个阶段:新用户、中间用户、专家用户,每个用户一开始都是新用户,但会很快转为中间客户,所以研究新用户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新用户可遇不可求,很难寻找。

由于我们的产品是专业的企业级产品,学习掌握难度大,公司培训部门会定期培训渠道新工程师和公司新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正是典型的新用户,他们是最好的新用户研究对象。

于是我们在培训部门的协助下,向每期培训用户发放问卷,初步开启新用户专项研究。

  • 优点:新用户样本非常合适

  • 缺点:可占用的调研时间较短,调研时机较被动

 

以上是我们初步打通的用户通道,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目前用户样本较小,各通道的用户类别不同,研究与反馈应避免群体和个体差异,需要综合分析,得出客观性、普遍性的结论。未来的用户通道建设、维护、使用都还任道重远。

未来还可以搭建用户社区,形成更全面、更多维的互动平台。

 

感想 

1.凭设计团队自己直接寻找B端用户很难,但可以通过跨部门合作实现。在我们的行动中,相关的部门从上到下都非常支持,不仅给我们出谋划策,还提供了资金和人力支援。

2.现状可以改变,只要去做。

4
Report
|
16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喵果铺子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LANHE工作总结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
作品收藏夹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
作品收藏夹
理论
理论
理论
理论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小家电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