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自觉晃动的狗头——我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觉效果:对比度视觉延迟!

广州/平面设计师/4年前/164浏览
被不自觉晃动的狗头——我可能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觉效果:对比度视觉延迟!

首先,提出要点

高对比度相对于低对比度可以更快的被视觉刺激感知,低对比度图像由此会产生视觉延迟的现象。(即被晃动的狗头)

(全文建议在移动端观看,会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也方便理解…… Ps:点击原文链接,站酷移动端/网页中扫码查看)


“被不自觉晃动的狗头 ”—— 阿点


在阿点  无聊地躺床上刷视频  热爱于设计并找灵感的时候,有一个小现象吸引到了我,短视频大数据的推荐…… 你们应该也刷到了吧!


就是这个




大图// 轻轻晃动或上下滑动一下手机



可能这是一个在视频里面挺有意思的现象,但我认为它还可以在平面设计上发挥一定的作用性;因为平面设计是基于平面的静态而非晃动的动画,就很符合平面设计的基础形式。所以,这个可以探讨一下!


首先,全文主要提出要点:

高对比度相对于低对比度可以更快的被视觉刺激感知,低对比度图像由此会产生视觉延迟的现象。(即被晃动的狗头)


这是为什么呢?

就画面的静态相对运动而言,阿点也进行了一下实验和研究;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些小的想法以及一些关于这一原理运用的潜在可能性!


实验点 · 讲究实践出真知!



(Ps:可以边看边玩,轻微左右晃动即可~)


undefined

第一次尝试:直接替换一个图片上去,结果并不明显……



undefined

第二次尝试:减低了一些饱和度(操作的时候把底色也顺便叠黑了)仍是……



undefined

第三次尝试:底色替换了回来(又顺便把边的一起魔棒选中替换了)仍是……


第四次尝试:这一次,我把里面的颜色又加暗了(在上一图的基础上)……



第五次尝试:直到这一次,就达到了这一效果( 好好反思 重开拿原图)……



第六次尝试:边缘变换尝试,相近的颜色并明显效果出现(可能因为黑边的原因)……



第七次尝试:底色变换尝试,改为较亮的低对比度,效果不大……



第八次尝试:四角变换尝试,与第六次相比晃动的大小也无太大差异……



第九次尝试:调回高对比度图形,加入了细线仍然可以看到效果……



……

所以得到以下结论
该效果的达成主要源于高低对比度的色彩关系——边缘的高强度对比色和中间低强度的对比色。最好是暗色调 亮度深一些的,在画面中的细小点或是线对于这个效果并无太大的干扰。




理论点 · 从文献上寻找答案



它其实早已出现在2007年心理学教授北冈明佳与芦田宏合著的一篇论文当中[1]

上下滑动这张图片,你会看到这样的错觉效果: 原本应该运动完全同步的圆形和背景看起来变得不同步了,圆形似乎在相对背景上下晃动,它的运动比背景总是要迟一步。

实验发现,人观察到的这种“运动延迟”约有几十毫秒。



undefined

原版图片相当朴素,但错觉效果更佳。这张图片由两部分组成:由黑色和随机出现的灰色小点组成的圆形,以及由鲜明的黑白马赛克组成的背景。(像果冻一样,挺有意思的吧)

这是为什么?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针对这一视错觉进行了一些实验,并推测了它可能的原理。


两位论文作者认为,造成这种视觉延迟的关键因素是图片不同部位的对比度差异。图片背景的边框是对比十分鲜明的黑白,但前景图案的对比度较低。而当画面对比度较低时,我们的视觉系统需要稍长的时间来正确地感知对比度。这样一来,视觉系统感知圆形部分就比感知背景慢了一步,由此造成了运动延迟的感觉。论文中的实验也证实,这种晃动错觉确实在圆形部分对比度低时效果更好。


同时,亮度也会影响视错觉的效果。如果把背景换成白色为主,圆形换成白色与浅灰色小点的组合(如下图右边),那么视错觉虽然仍会出现,但效果不像深色背景那样明显,实验测量的延迟时间也比较短。



undefined

黑白对比版 | Akiyoshi Kitaoka & Hiroshi Ashida

此外,也有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确实存在对高对比度视觉刺激反应更快的现象[2],这一点与北冈和芦田教授的推测相符。


………

与之原理一致的还有 跳动的心

这类视错觉被研究者们称为“异常运动错觉”(anomalous motion illusion)。除了上面的版本之外,还有一些此类视错觉也是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例如“跳动的心”(The fluttering-heart illusion)。

ナスちん在推文中也提到了这种视错觉,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原版“跳动的心”与此次流传的视错觉图片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它是彩色的,且效果与色彩搭配有很大关系。在下图这样的红蓝搭配中,“跳动”效果格外明显。



undefined

“跳动的心”红蓝版。上下滑动这张图片,可以看到红心相对背景跳动的效果 | Akiyoshi Kitaoka    //(这一个的话,阿点看起来貌似并不明显,不过确实可以看到一些轨迹。)

对这种彩色的晃动视错觉,研究者们有一些不太一样的解释。例如一种观点认为,红心的“跳动”源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对刺激的感知速度不同,以及它们对不同颜色光线的敏感度差异[3]。




运用点 · 结合实际运用的扩展



“对比度视觉延迟” ;貌似全网都还没有这个效果的名字我们暂且叫它这个名字好了

优点:
1.可用在静态二维平面中,减少作用于平面上的设计制作成本。(相比二/三维动画来讲)
2.可丰富视觉传达效果又或者说是视觉传达感受,利用它的特性可以给出漂浮、悬浮、立体等等的感觉,和相应孤独、猜测、困境等等的心理感受。
3.对于这种延迟的效果有着一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缺点:
1.表达上的可能形式上会有单一性,不过、新奇创意可以弥补。
2.它是一种平面的表达形式,也好在是平面上的表达形式。
3.它的特性需要他的中心是暗的,可能较难识别。不过也有可能会吸引别人去了解这个暗色的神秘。在屏幕上需要一些亮度来达到这种效果。

可运用化场景:
1.自媒体平台文章开头图或配图(于移动端),并添加文字提示增加互动和趣味性,以丰富表达含义。
2.电商平台/宣传、各类软件平台/宣传、UI手机锁屏/息屏……,同上
2.利用视觉的延迟性,粘贴于含有移动展示类型的物品上、如汽车侧广、宣传单张等等可运用此特点的物品上。


切实点 · 关于它的实际运用效果


以下,阿点便即兴制作了两张作品,si si 看这个效果的运用是怎么样的,当然了,试验性的作品暂时来说效果可能并不太好,且欣赏 玩一下吧!(Ps:屏幕亮度调高一些,第一张手机端点击放大横排显示)


undefined

这一张的话主要基于这一个视觉原理(高低对比度),将中心的星球做出延迟的效果。



undefined

这一张会更有一些可玩性,因为它切实可以感到一些晃动的效果。



关于它的更多运用,我们一起探索吧!



···


参考文献

[1] Kitaoka, A. and Ashida, H. (2007) A variant of the anomalous motion illusion based upon contrast and visual latency. Perception, 36, 1019-1035.

[2]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Neural-basis-for-a-powerful-static-motion-illusion.-Conway-Kitaoka/433568a02181fdc0114d999e8896e1134097549e

[3] https://jov.arvojour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375321

参考文章

个人图书馆《严肃探讨:晃图片就能看到摇动,这是怎么回事?》作者:窗敲雨

图片素材

部分来源于公共网络

5
阅读原文
|
Report
|
收藏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企业展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ip形象设计+表情包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企业展厅/文化墙 参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IP形象及IP内容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文创
文创
文创
文创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