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到没时间摸鱼?那就用 CoDesign 提高工作效率!
提效是关键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坐在工位上,几乎一刻不停地忙,甚至吃外卖都要盯着电脑;
有好几个需求等着做,但又兼顾不过来,只能不停加班加点;
工作时间大大延长,工作效率却毫无长进,整天困在繁琐的工作里,感觉没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产出。……
于是,想早点下班的你,开始寻找并尝试市面上的提效软件工具,而 CoDesign 很荣幸地成为了你的选择。
但想要用 CoDesign 实现真正的高效工作,我建议你最好懂这些:

熟练掌握一个软件或者平台的快捷键操作,往往是高效工作的第一步。但快捷键的设置一方面既要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一方面也要简单容易上手,不额外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
而 CoDesign 就很好做到了这一点,快捷键的操作跟市面上主流软件的快捷键操作并无二致,简单了解就能轻松掌握:


这其中,还有一些特色的快捷操作,比如鼠标单击图层穿透,在查看标注时,更容易点中被遮盖的图层,避免有切图疏漏的情况。

还有点击标注页的色块,即可快速切换颜色模式:16 进制、RGB、RGBA,研发按需选择,一键复制更便利。

记不住也没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页面中,我们都设置了快捷键指引,方便大家随时查看。

针对不同的使用角色,我们之前专门整理归纳了 CoDesign 的亮点功能,《释放企业设计活力,腾讯自研设计协作平台免费开放使用》(点击即可查看)
但我们发现了在协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容易被遗漏,但却能明显提效的亮点功能:

用原型工具制作交互流程太费时间?想要画好设计稿就能展示页面关系?
用 CoDesign 的逻辑连线就行了,更精准地表达页面关系和交互流程,还能使用文字备注辅助说明具体需求。
展示更清晰,操作更便捷,为产品的工作更好赋能。


还在用“通讯软件+线下告知”的方式反馈设计稿?评论回复不同步,反馈不及时,团队成员还容易忽略消息?
直接在CoDesign上传的设计稿上,定点标记与评论,还可以通过 @ 项目成员及时精准地推送评论内容。
成员收到消息,即可着手解决问题,让每一个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


想要溯源设计稿历史版本,却只能一遍遍翻阅本地文件?
用 CoDesign 上传设计稿,即可自动记录设计稿的更新历史,并且提供设计源文件云端备份能力。
更让人惊喜的是,除了能够查看成员的浏览记录以外,还能对更新记录添加版本描述,方便定位溯源。


在 CoDesign 为数众多的亮点功能中, TAPD 关联 CoDesign 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因为以往,设计师们为了让开发更直观地理解需求内容,会在需求文档中附加设计稿。
但在实际的协作过程中,需求文档里的设计稿管理常常让人头疼,比如:反复修改后每个人手中的版本都不一致,或者变动历史难以记录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交付的效率和质量。
而现在,TAPD 与 CoDesign 关联后,产品跟开发不用再安装设计工具,直接在 TAPD 需求单中就可关联、预览 CoDesign 的设计稿,让需求推进更加流畅便捷。

在 CoDesign 为数众多的亮点功能中, TAPD 关联 CoDesign 是不得不提的一个。
因为以往,设计师们为了让开发更直观地理解需求内容,会在需求文档中附加设计稿。
但在实际的协作过程中,需求文档里的设计稿管理常常让人头疼,比如:反复修改后每个人手中的版本都不一致,或者变动历史难以记录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交付的效率和质量。
而现在,TAPD 与 CoDesign 关联后,产品跟开发不用再安装设计工具,直接在 TAPD 需求单中就可关联、预览 CoDesign 的设计稿,让需求推进更加流畅便捷。


TAPD 关联设计稿后,一旦画板内容变化,TAPD 需求单中的设计稿内容都会自动同步更新。
而且同个分组内的画板,还能自由组合关联。即使 PM 在 TAPD 侧创建新的需求,设计师也可以按需调整分组内关联的画板数量,达成分组使用及设计稿关联的差异化需求。
保证开发和产品在 TAPD 中,看到的始终是最新版本的设计内容,保证了协同设计的一致性。


借助 TAPD 开放平台的能力,TAPD 与 CoDesign 进行了深度打通。在 TAPD 需求单中点击设计稿,就能快速进入 CoDesign 平台进行切图、标注等操作,一站式的设计协作体验让协作无忧。

更多 TAPD 的操作指引,点击即可直达帮助中心!
CoDesign 作为一站式的设计协作平台,还有非常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亮点功能。
比如我们的设计规范功能,就一一解决了当前设计规范制作过程中的痛点,大幅度地节省了制作成本。(详细了解点这里→《全是干货!一次性说完搭建设计规范的痛点,还有解决方案!》)
最后,你在使用 CoDesign 的过程中,什么功能让你工作受益,你又希望我们开发哪些功能,欢迎来多多评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