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15个交互与UI必懂的技术用语

Recommanded by editor
深圳/UX设计师/5年前/4334浏览
还不知道?15个交互与UI必懂的技术用语Recommanded by editor

知道开发在说些什么

我们经常和开发们打交道,也会经常听到一些技术上的用语语(像什么SDK、RT、结构化数据等等)。当时听到这些时,你心里肯定是黑人问号脸:他到底在讲什么???

所以今天想说下我个人所遇到的一些技术用语,内容可能不太全面,且是个人愚见,请多指教...



一、API与SDK


1.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指两个软件/系统间的连接通道,以实现数据间的传送与处理。


比如:


1.手机插上USB数据线 连接电脑,USB数据线插口就是一种API接口。

2. MacBook与iPhone之间传输图片,‘隔空传送’能力就是一种API接口特点:一种建立数据连接的通道。



2.SDK:


软件开发工具包,指集合了某些功能的虚拟安装包,可以向其他公司对外提供使用(里面的功能)。

比如:高德地图团队生成了一个‘地图SDK’,一些小公司想直接使用高德地图的功能,就可以通过这个‘地图SDK’来完成。


特点:能让SDK使用方 节省大量的开发成本和人力资源,方便/快速调用。对于SDK制作方来说,能让扩展现有的产品生态圈。




二、冷更新与热更新


1.热更新:


用户一打开应用就会遇到的即时更新,不用重新下载 整个APP安装包的更新方式。

比如:功能更新、游戏补丁下载

特点:能动态下发代码。它可以使开发者在不发布新版本的情况下,发布功能和修复BUG。



2.冷更新:


用户需要下载完整的APP安装包,才可完成使用整个产品 的更新方式。

比如:版本迭代

特点:开发者每次都要重新打包app,提交给应用商店/App Store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用户得下载/更新整个app所需要的流量。



三、SKU与SPU


1.SKU:

库存量单位:即组成一个产品/信息的最小单位,相当于一种‘颗粒度’。

比如:一个图层、一瓶小怡宝矿泉水、一种手机颜色

特点:每一个SKU都是唯一的,用于辨识产品体系内的其他信息。



2.SPU:

标准产品单位:可以说是最小信息单位的集合。一个SPU相当于是N个SKU的编组。

比如:一个图层编组、一种怡宝矿泉水、一部手机信息。

特点:一个SPU会包含多个SKU,该SPU在平台体系下也是唯一的。



四、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1.结构化数据:

有固定格式、统一结构、有限长度等的 数据展示方式,且可以用一个‘二维关系表’来表示。

特点:数据展示非常规范化


什么是‘二维关系表’?


就如同一个标准Excel表:以行为单位,每一行数据表示一个实体/一组信息,每一行数据的属性是相同的(因为每一列对应一个特征)。



2.非结构化数据:

与上面相反,很难用统一的格式/结构来组织、且不能用二维关系表展示的数据。

比如:各种散落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文档、HTML等。


特点:信息展示比较零散



五、版本兼容


指新/老版本之间,在产品信息与能力上的协调或处理。一般体现在2个方面:数据兼容和功能兼容。


1.数据兼容:

指新/老两个版本,在数据展示上的内容、格式、种类上是否一致?


比如:


a.在日期展示上,老版本的数据格式是 ‘2020年5月1日’,而新版本上计划是‘2020.05.01’。此时就需要新版本上线前,将所有日期的数据都统一(兼容)成新版本(小数点)的格式。


b.注册页面,新版本上多了一个‘个性签名’的字段,如果在老版本上没有传回这个字段,是否会引发一些问题?


2.功能兼容:

指新版本上新增的功能,在老版本上该如何进行处理?尤其会让两个版本的用户产生交互行为。


比如新版本上了‘语音通话’,而老版本却没有。此时新版本的用户向老版本用户发起‘语音通话’,老版本该如何处理(兼容)?


一般都是在提示用户‘对方尝试向你发起语音通话,当前版本不支持,快去更新吧~’




六、联调与封版


1.联调:

指的是数据接口上的走查。大家把做好的接口一起调试下,看下后台的数据格式是否正确、数据流是否正确等、会给什么参数、返什么内容。



2.封版:

指测试完成后,准备将该阶段的app安装包提交至应用商店/App Store 进行审核上线。封版后就不再允许提交或修改代码,等到了下一个迭代版本再说(除了出现紧急bug之外)


没错,说的就是冷更新...




七、RT与并发用户数


1.RT:

系统响应时间:指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后,服务器开始接受、处理、返回请求结果时所经历的时间。

页面加载的loading越久,RT就越长。

响应时间包含:请求发送时间、网络传输时间、服务器处理时间



2.并发用户数:

同一时刻正在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在线用户数量。

比如:晚上9点,用微信‘扫一扫’ 识别二维码。

正在扫描二维码、处于识别过程的用户总数,就属于并发用户数。因为他们此时和服务器正在产生交互(取帧识别)。而识别成功或失败的就不能算了。


并发用户数 有两个常见的错误观点:


1. 把并发用户数量,理解为使用系统的全部用户数量

2. 把用户在线数量,理解为并发用户数量




八、基准


促使开发做出技术决策的一种依据。即 为什么选择这么做?

比如:微信扫一扫中的‘闪光灯’图标,该何时出现,何时消失?


这个基准就是:检测手机摄像头下的光线情况。当周边光线幽暗时才出现‘闪光灯’图标。(用户需要时可以找到,不需要时可以看不见它)


再如:京东里为何有微信支付,没有支付宝?因为京东和腾讯有特别合作,所以你懂得~



总结: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腾讯这边遇到的一些技术用语(那些基础的就没必要说了,如toast提示、native页面等)。


内容不太全面,都是个人愚见。但还是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收获,避免出现 ‘ 刚才开发说的词是什么意思?’的尴尬局面。


115
Report
|
223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
设计思考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设计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读
读
读
读
作品收藏夹
24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