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雕塑欣赏;探询名人生活领略历史文化底蕴
圆月不明,心手相韵,以一雕塑为乾坤生色;人生漫漫,喜忧难料,凭此琢一为生命增光。
他曾经说过:“造化常为庸人设计。”人们都说造化无常,但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坎坷的,难道不是吗?这些造化对于“真正的勇士”来说,他们可以战胜造化。“庸人”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不敢面对黑暗的现实,只能漠视、淡忘、偷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
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注:鲁迅当时在北大兼职讲师,并不是北大职工。因为当时蔡元培校长定规,到北大任职,必须辞去原来职务,而鲁迅是教育部里资料抄写员。这里往往被写北大历史的人搞错,生拉硬拽把鲁迅也当成北大职工。)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园林公园摆放的历史名人主题雕像作品

广场陈列的大型人物主题雕像定制

摆放在大学教导学生的人物雕像作品

纪念馆陈列的鲁迅人物雕塑展览

旅游地摆放的人物拿书情景的主题雕像
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本书,每一本书都通往一个可能的世界。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谈话,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让我们讲述书与人的相遇,共享书香人生!
爱搞恶作剧:鲁迅曾在厦门大学任教,这也一直是这所学校引以为荣的历史。但是,鲁迅当年在这里的经历却有点滑稽。大概当时学校的管理确实有些混乱,住在宿舍的教员连方便都要到一百六十步外才有厕所。鲁迅的对策是,天黑之后,小便就在宿舍楼下的草地上就地解决。不知道鲁迅在如此方便的时候,脑海里是否想起了孙悟空在佛祖掌心的杰作,这多少是有一点挑衅意味的行动,于是,他就这样和厦门大学“开战”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京绍兴会馆,不过这次鲁迅扮演的是维护公德的角色。一次有朋友去拜访鲁迅,正好有人在墙边随地小便,朋友看见鲁迅用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向了那个人的生殖器官。鲁迅复杂的个性中始终不乏这类风格。在北大任教时给同事起的外号,都在丰富着他沉重之外的众多“对头”之一,他的一个面部特点是长了个酒槽鼻子。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上就戏称顾为“鼻公”,有时干脆在毛笔信中用朱笔一点以代表顾颉刚。据说爱吃甜食是鲁迅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
许广平见后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但是此时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鲁迅在零食问题上是素有算计的。有客人来时,鲁迅一定要请吃点心。一开始对男客女客一视同仁。但男客往往战斗力太强大,经常把鲁迅的存货如风卷残云般消灭得干干净净。鲁迅由此改变策略,改用落花生代替点心。男客人总是吃得不多了,而对女客依旧采用点心政策。女师大风潮后,鲁迅在皮库胡同给离校的学生上课。时逢女师大校庆日,这些被扫地出门的师生同样不肯示弱地聚集一堂庆祝,不擅文艺的鲁迅被大家强迫表演节目。无奈之下,鲁迅突发奇想,号称表演单人舞。当时四十多岁的鲁迅抱着一条腿,在场内毫无节奏地乱蹦,全然不拘泥于老师或长辈的形象。全场哄然大笑之下,鲁迅蹦得越发起劲,全体师生足足笑了半个小时。

广场安放的大型人物主题雕塑定制

园林公园陈列的历史名人主题雕塑展览

旅游地展出的鲁迅人物雕塑定制

摆放在大学教导学生的人物雕塑作品

步行街展出的大型人物主题雕像
郁达夫曾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了解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鲁迅先生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他是白话文小说的鼻祖,他的出现使我们的思想出现了质的飞越,使我们国家的文学迈上了新的高度,他是我们的骄傲,,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去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