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初期的三大错误认知
本文是鄙人阅读《交互设计四策略》后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感受,希望可以给初入产品设计的盆友一些帮助。
估计很多刚接触产品的人都会像我一样犯这样的错误:1.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强大到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2.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前所未有、颠覆同类竞品,无论是功能、视觉还是交互;3.希望能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恨不得把所有信息都罗列到界面上。
针对第一个错误认知:
正如我们不可能被每个人喜欢一样,也没有哪一个产品是可以被所有人喜欢,一味的满足讨好所有人,只会丧失产品本身的特色,失去更多的用户。我们往往能做的是讨好一部分人,并且为那部分人提供极致的服务;而另外一部分人,在不影响主流用户、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且有足够时间精力的前提下,酌情去满足优化。
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满足所有用户所有痛点的产品。我们所能做的是做好市场调查,结合自身资源,细分用户,细分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拿购物类平台来讲,如果一开始就做到功能尽善尽美、类目多而全,势必会引发以下问题。1:资金前期投入巨大,而收益未知,有可能使公司财务状况出问题。2:产品上线进度迟缓,错失东风。3:功能多意味bug也多,上线后可能会呈井喷之势,技术人员招架不及,用户体验差。4:运营成本会过高,方向易分散。5:采购仓储成本过高。6:一不小心做成淘宝、京东的同类产品,但你有足够的信心、资源干过它吗?
在淘宝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京东从3C产品起家,到现在也做到品类丰富,业界知名,甚至可比肩淘宝;唯品会、蘑菇街靠服装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当当靠图书也拥有自己固定的流量......因此我们善用自身资源、独辟蹊径或许更为妥善。比如,我们在xx行业拥有很深的底蕴,有很丰富的资源,深切知道这个行业某类人群的某种痛点,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种痛点着手,考虑怎么从产品角度去解决这个痛点。在1.0版本,我们的市场份额也许不大,但是目标客户精确,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容错性大,可在后续迭代中依据市场导向,不断完善功能、扩大业务范围,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针对第二个错误认知:
不可否认,这个时代,很多技术、概念、产品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模式、思考方式。但它们也都不是横空出世的,也都是基于市场需求而被开发的亦或是某种特殊需求而被无意发现的。前所未有,不仅意味着无竞争对手,市场广阔;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市场是未知的,没有领路人没有经验教训可供参考,那么就需要你不断的挖掘、试错。但最后你披荆斩棘到达的终点,不定是世外桃源还是悬崖万丈。故,在做之前,要衡量自身可抗风险的指数有多高。
在设计产品初期,我们都期待可以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然后在功能、视觉以及交互上别出心裁,力求做到独树一帜。可是,最后却发现,用户并不买账。很大原因就是用户使用你这个新功能以及界面还需要学习,感觉不是那么方便。他已经在各大主流平台被训练的习惯了某种固定操作,形成了潜意识,而换成你的平台,还要重新学习,所以会不习惯,会放弃。
对于新的功能,如果不是用户必需的,他为什么要花费精力去学习呢?如果他在其它平台上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且方式他已经习惯了,他为什么要重新花费精力学习呢?众所周知,用户是需要被教育的。对于一些已经在用户心中生根发芽的习惯,我们为什么非要去改变而不因势利导呢?当然不改变并不意味着我们为了迎合用户而故步自封,突破还是要有的,而且是一定要有。但是要从各个维度酌情考量,逐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用户,慢慢的深入用户内心,赢其芳心,取代竞品。钻石,化学成分也就是C元素而已,凭什么它就可以卖那么贵?因为戴比尔斯赋予了它爱情坚贞纯洁的寓意,铺天盖地的广告教育的众多女人对之趋之若鹜。而有一天,此美好形象崩塌,它就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
而对于配色方面的选择,颜色是有情感的。红色不仅代表着警告、也代表着热情红火;黄色不仅代表着温暖,也会给人酸酸的感觉;蓝色不仅代表着理智,也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当然,因为明度、饱和度的不同,红又分为很多种红,蓝也有很多种蓝......一般情况下,特定的场合用特定的颜色。但是如果非要用其它颜色,功力足够,确实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配色不当,只会哗众取宠,落人笑柄。正如前段时间淘宝只上了一天的写实版的老上海店铺的首页一样,精美则精美,但是适合这个产品吗?一排排的模拟的民国初期商铺,让人眼花缭乱,一件件与背景格格不入的商品,更像是一块块狗皮膏药;而灰暗的颜色,给人的感觉神秘阴森多过老上海风情吧?(个人见解,不喜就尽情喷吧,我不怕)
在界面风格及交互方面的设计,我曾见过一个卖特价机票的APP设计成一个游戏风格,界面确实很动感很卡哇伊,美丽的背景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可点击的功能按钮在这精美的背景上显得是那么不起眼,不特意寻找就不好发现,想要阅读机票信息更是要耐心寻找。页面跳转交互也是令人绝望,呜...寻找同游人了,呼...起飞了,哎...到哪一个步骤了,表面看确实新颖有意思,但令人真的很眼花缭乱。为什么不正正经经、简简单单的白底黑字呢,用户的时间可是很宝贵的。第一次给人的体验也许是新奇好玩,但我来这里毕竟是为了买到特价机票的,不是玩游戏的,玩游戏有更好的平台,为什么要用你这个四不像?而对于出差频繁的商务人士,哪有工夫和你在这耍着玩。
因此在界面风格及交互方面的设计,我们应该考虑到我们的产品属性是什么、目标用户是哪类群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为帮助他们达到目的,我们所能提供的最简单有效方法是什么等等问题。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可以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还原此流程,来描述用户体验,并从中挖掘设计准则、功能点。一个好的用户故事应该简明、具体、可信,并且拥有相关的细节。而编造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依照5W1H原则,及where(地方)、when(时间)、who(谁)、why(为什么)、what(发生了什么)、how(怎么处理)。例如:漆黑的夜晚,漫步在学校操场,一颗流星划过星空,我赶紧掏出手机,打开相机,拍下这一美好画面。试想,如果打开手机相机需要多个步骤,手机相机不能拍摄夜景,手机存储空间刚好不够等等问题出现,这个美好画面都不能被捕捉下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着手解决情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来设计出更能满足用户体验的产品。
针对第三个错误认知
我们是应该想用户之想,并为其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但是这不代表着想所有用户之想,也不代表着要把所有的信息都罗列到界面中。
一般而言,用户可被分为以下三种: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主流用户。专家型的用户愿意探索你的产品和服务,并且给你提出各种改进建议,他们有时对技术的熟知度甚至高过你,这一部分人最难满足,但是最有可能成为忠实粉丝,并且推动产品的优化。但有时为满足这类用户的特殊需求,所付出的成本往往远大于回报。随意型用户,他们可能使用过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他们有一定的兴趣使用更新更复杂的产品,但却不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接触全新的东西。主流型用户所占比例最大,他们不会因为某种技术而使用你的产品,使用你产品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专家型以及随意型的用户只是少数派,主流用户占绝对的主体地位。
故在设计产品时,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去满足主流用户。想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都有什么,这些信息的重要层级怎么划分,在界面上如何呈现才能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庞杂的信息是全面,但是也会让用户眼花缭乱,不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这时候处理信息就需要一些技巧了。《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所提到的删除、组织、隐藏、转移就是很好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删除不必要的,关注核心;将同类信息组织起来,分块摆放,更有助于用户浏览;巧妙隐藏非核心的;部分功能向用户转移,创造开放式体验,给人简单的感觉。此四策略参悟透彻、运用得当,虽不能称霸武林,但自立门户应不成问题。
互联网的世界瞬息万变,风口之上,猪都能飞,但东风错过,怕是永无机会。而对于我们普通工作者,眼看着周围同事不仅年轻,技术也不差,精力更是旺盛,要价还低,内心怎不焦灼?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选择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