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色彩基础,巧做甲方爸爸解语花(上篇)

Recommand
广州/UI设计师/4年前/468浏览
夯实色彩基础,巧做甲方爸爸解语花(上篇)Recommand
Mia1013

熟悉规则,然后巧妙适当地打破规则。

颜色之于设计犹如建材之于建筑。


色彩作为十分重要的视觉元素,它不仅要取得美感,让人心情愉悦;它还要支撑品牌的核心理念,有意识地表达品牌的核心价值,让人有记忆信息。



作为设计师,色彩是必修课。夯实色彩基础,开拓设计思维能力和色彩表现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光与色彩



色彩是可见光反映到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感觉。人的眼睛可以识别色彩的数量在100万种颜色左右,但是,可以被判别的颜色只有10种左右。


色彩感觉的产生源于脑中的三大因素,分别是色彩的生理反应、色彩体验的记忆、学习获得的智慧。每个人对颜色的感知程度不同(与生俱来),对色彩经验和记忆不同(受宗教、文化、政治、社会、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色彩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



色彩类型


固有色:物体本身在白色光源下呈现的固有的色彩,对固有色的把握,主要是准确的把握物体的色相。


环境色:在各类光源(日光、月光、灯光等)的照射下,环境所呈现的颜色。


光源色:各类光源(日光、月光、灯光等)所发出的光。受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色光。


物体表现的色彩由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三种颜色混合而成,任何物体的颜色是相对的。



在进行拟物化设计时,光源色、环境色和固有色是不得不仔细考虑的因素。只有掌握好三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相对细腻逼真的画面。



数字色彩


01 

色彩体系


色彩体系, 是以人的视觉特性为出发点, 把物体表面色的基本特性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并做定量描述的颜色序列的立体模型。


目前,色彩领域国际通用且提及最多的色彩体系分别是孟塞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NCS色彩体系、PCCS色彩体系,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色空间可以用来表色,但它并不适合用于配色。


02 

色彩模型


色彩模型,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运用最为广泛,是某个三维颜色空间中的一个可见光子集,它包含某个色彩域的所有色彩。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色彩域都只是可见光的子集,任何一个颜色模型都无法包含所有的可见光。


在图像和图形处理软件中,通常使用HSB、RGB、Lab及CMYK几种色彩模型,并且具有多种色彩模式,用来反映不同的色彩范围。


在色彩软件中,当一种模型的参数改变时,其他模型的参数也随之改变。


03 

色彩模式


色彩模式,指图像在显示和打印时定义颜色的不同方式。


Sketch使用sRGB色彩配置,Photoshop中有位图、灰度、双色调、索引、RGB、Lab、CMYK、多通道等8种色彩模式。模式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联系,有时需要从一个模式转换到另一个模式。在表达色彩范围上,处于第一位的是Lab模式,第二位是RGB模式,第三位是CMYK模式。


在做数字设计(非平面印刷)时,设计师需要关注的是RGB颜色而非色彩空间。因为在HTML代码中设置颜色的时候,只能用到RGB色,即浏览器将接管色彩空间的管理。


Safari浏览器遵循W3C的标准,使用sRGB色彩空间。Chrome浏览器使用的是显示器指定的色彩空间,因此需要对显示器进行色彩校准,否则同样的RGB颜色值,在不同的浏览器中看起来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但不必太纠结不同数字设备上显示的图形颜色的细微差异,进行数字设计时,优先选用RGB模式就好。




色彩三属性


在UI设计中,会运用 Tints and Shades 系统来表现不同交互的状态。







色相环


将色相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环,它是色彩学的一个工具,帮助人们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原色(Primary Colors):最基本的颜色,是其他颜色调配不出来的颜色。在绘画和印刷领域,人们对三原色有着不同的定义。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印刷的三原色为洋红、黄、青。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二次色(Secondary Colors):也叫间色,三原色互相混合调和出来的颜色。


三次色(Tertiary Colors):也叫复色,原色和二次色互相混合调和出来的颜色。



十二色色相环(12-Color Wheel):三原色+二次色+三次色。可以依次延伸出二十四色、四十八色色相环。



类似色(Analogous Colors):色相环中90°角以内的颜色互为类似色。


互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s):也叫补色,色相环中180°相对的两个颜色。


分裂互补色(Split-Complementary Colors):色相环中一种颜色与其互补色两侧相邻的颜色组成的三个颜色。



三色系(Triadic Colors):色相环中构成正三角形的三个颜色。


四色系(Double Complementary Colors):色相环中两对互补色组成的四个颜色。


冷暖色(Warn and Cool Colors):给人以温暖印象的颜色为暖色,给人以凉爽印象的颜色为冷色。色彩的冷暖除了给人温度上的不同感觉外,还会给人带来距离感。





色彩的力量




01 

色彩的生理现象


色彩视觉是建立在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基础上的,所以研究色彩必须了解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明视觉:在照明很亮或明适应的状态下的视觉。白天明亮的地方一般都是明视觉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视网膜的锥状细胞产生反应,红色等颜色看起来会很鲜艳。


暗视觉:照明较低,暗适应发挥作用的状态下的视觉。暗适应的状态下,锥状细胞不工作,而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位的杆状细胞在发挥作用。


与明视觉相比,暗视觉对白色光的敏感度更高。


在暗视觉的状态下,电磁波波长在510nm周围的蓝色看起来非常鲜明。所以在傍晚黄昏的状态下,蓝色比红色看起来更明亮。


明适应:从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逐渐恢复正常视觉的过程。


暗适应:从明亮的环境进入暗的环境,5~8分钟后才慢慢看见暗室内的物体的过程。


色适应:在色彩不同的环境中变换,并逐渐习惯两种色彩环境的不同,这个对色彩的适应的过程叫做色适应。


色错觉:相同的颜色,放在不同的背景色中,看起来像是不同的颜色。



02 

色彩的物理属性


色彩不仅传达信息,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情绪、制造氛围、表达感情,还影响人们对物体物理属性(温度、体积、远近、轻重)的认知和判断。


前进性:明亮的颜色看起来比实际空间距离更近,一般波长较长且明度较高的暖色具有前进性。


后退性:波长较短且明度较低的暖色具有后退性。


前进性和后退性还受饱和度的影响,一般来说,饱和度高的颜色比饱和度低的颜色距离上显得更接近。


膨胀性:看起来比实际面积更大,收缩性反之。


色彩的膨胀和收缩与色彩的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有关,一般同样面积的暖色看起来比冷色面积更大。如果要取得同等大小的视觉效果,需要缩小高明度色彩的面积。


轻重感:视觉上对物体重量的判断,一般来说,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明度高的色彩显得比实际物体的重量轻。另外,色彩的饱和度对轻重也会有些许影响。


动静:与动、静相关的是明暗、冷暖。明亮的颜色使人感受到跃动、活泼。


冷暖:通过改变明度,可以表现温暖或清凉的印象。一般来说,家庭使用暖色系,办公场所使用冷色系。


硬软:与明度的关系密切,暗沉的颜色让人觉得较硬,明亮的颜色较软。



03 

色彩的心理


暗淡的色调可以给人冷静、安全和信任感,明亮的颜色可以让人感觉青春与活力。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色彩心理从视觉开始,到知觉、感情、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应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因此许多行业会考虑色彩对心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色彩倾向趋势。


对设计师而言,“行业倾向色”是一个有用的参考。但当一个颜色被经常使用,甚至过度使用后,其色彩的作用就会被削弱,使人感觉效果平平。


通常设计师会在甲方爸爸同意的前提下,尝试做一些大胆的出乎意料的尝试,试图颠覆“行业倾向色”,因为与众不同的颜色会令人眼前一亮。


颠覆要意味着比现在的更好。这要求设计师设计时留意色彩的含义,一定程度地了解色彩对心理的影响,要有人们在接受新事物上不够大胆的预期,在审视目标群体对行业颜色的心理预期后(颜色趋势并非是一成不变,人们对颜色意义的理解和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有策略性地选择和运用色彩,确保每一个颜色的使用是有意义的,保证传达的情绪和信息是正确的。


而设计师只有通过反复试验衡量多种颜色传达信息的效果,才能塑造一个独特的、真实、友好的品牌形象。


并非所有的甲方爸爸都勇于尝试,同样,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有足够的能力颠覆行业倾向。当必须使用“行业倾向色”时,如何输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方案呢?


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的表现上,突破现有框架。也可以在行业倾向色的基础上,加入一两个对比色,不断地试验找出既有特色,又能和倾向色搭配的颜色,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设计师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为尽量少走弯路,设计师需要对基础颜色有充分认知和实践:






色彩对比


无彩色只有明度,它不像有彩色,拥有自我主张。无彩色具有让有彩色更加鲜明的力量。配色几乎都是因为对比的效果才得以成立,对比的目的有增强反差、融合彼此的性质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比太强烈,会引起晕影,特别是互补色。当两种颜色对比产生晕影时,可采用分离法,即在两种颜色中间加设缓冲带(无彩色),来减轻晕影现象。



总结


色彩不仅传达信息,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情绪、制造氛围、表达感情,还影响人们对物体物理属性(温度、体积、远近、轻重)的认知和判断。


了解色彩模式能帮助我们在进行设计工作前,针对不同的场景,针对不同的需求,选用最合适的模式进行设计、调整和输出。


只有明白开发和设计之间的“鸿沟”,清楚两者之间的“桥梁”,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合作。


而了解色彩的生理、心理、物理属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色彩的性格,能够最大限度的指导我们正确使用色彩,为碰撞出更惊艳的配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茜,陈飞虎.四大色彩体系对比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08):266-272.

[2]赵浩.数字图像的几种色彩模式[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42-44.

[3]王忠恒. 色彩构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9.

[4]刘克功,陈林.奥斯特瓦德的色彩体系及其应用[J].飞天,2011(12):57-58.

[5]杨珂.对比与调和——广告设计中色彩的特性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68.

[6][日]南云治嘉. 大家一起学配色: 数字色彩设计全能书[M]. 张月.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7
阅读原文
|
Report
|
19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相关收藏夹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作品收藏夹
5.2
5.2
5.2
5.2
作品收藏夹
5.1
5.1
5.1
5.1
作品收藏夹
色彩
色彩
色彩
色彩
作品收藏夹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作品收藏夹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IP形象——动物类
精选收藏夹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