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关于美育的公益讲座
美育加入中考后的教育规划
11月15日,受简阅书吧邀请,办了一场小小的公益讲座——《美育加入中考——我们如何兼顾兴趣和高分》。3点的一场雨让原本热闹的书店瞬间冷清,还以为讲座会落空,非常幸运4点整迎来了第一位听众。就算只有一人,也能让活动成立。
当时想,也许讲着讲着人会多起来,竟然成真了。

音乐、美术加入中考,我不担心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试卷真的不难,深圳师资队伍强大,学生只需上课认真,不用额外做作业,拿到70%~80%的分数不成问题。内地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倒真有可能变成应试教育,但因为分值不高,也不至于变成负担。
国家将美术、音乐加入中考的初衷,是发挥美育的力量。这里主要指广义的美育——审美教育,培养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不只是音乐、美术,语文的诗词歌赋美、地理学科的环境美、物理中对自然规律的赞赏等都包含在内。心中有美的人爱自己,爱生活,爱家庭,爱世界,否则将来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

以前实习的作品
美育还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务实的人应该很喜欢),比如写生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并画出来,这便锻炼了观察力和形象记忆力;再比如绘画的人联觉较发达,一个信号就能引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看到月亮我感觉自己轻飘飘,想起了去冰的气泡水,闻到了淡淡柠檬香,还记起了吟唱乐声。联觉发达的人,可以将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力就来了。
对于务实的人而言,最直接的还是收获了一技之长,打发时间,排遣情绪,交朋友甚至结婚对象……

刚学极光时画的
后来谈到家长如何为孩子做美育规划,很多家长童年时没条件接受科学的美育,现在也不太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别干预孩子,尊重他就好,尤其别来那句“画得不像,看不懂”。我妈也觉得写实才是正道,甚至影响到自己写文章,老年大学开课近一年,仍没掌握新的写作方法,依然老老实实纪实。
写实只是基础、基本功呢,哪位画家为自己只有基本功而自豪呢?艺术最宝贵之处是源自心灵,不同的心灵,不同的面貌。除了写实,还可以写意、抽象。
家长们是否把德育和美育搞混了,认为写实约等于做人的诚实,写意、抽象则是在撒谎……我很好奇他们怎么看梵高、莫奈、毕加索那些价值连城的作品呢,我妈妈大概是选择不看哈哈,有冷军,就足以证明她的判断。

而是实习期的作品
10岁以后,人自然会追求写实,在此之前,千万别揠苗助长。我记得小时候爸爸很骄傲,因为我3岁就能把东西画得像,后来到了四、五年级,有创造力的同学超过我拿了金奖,而我是银奖,爸爸不解又郁闷,只反复念叨,“他是灵感来了,灵感来了”。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明白是过早的写实,抑制了我的表达欲望、思考的习惯和想象力。
读研后,我看了不少书,也曾去创意美术机构实习一年,和幼儿一同画画,到现在为止7年,仍没完全修复3~9岁的缺失,还不能完全打破写实的思维。何况更多人成年后不会花这份力气,去打破曾经的禁锢。

小朋友的画
人类基因是祖辈进化了几万年甚至更久才保存下的,历经几万年的优胜劣汰,何其出色。我一直认为,无需过多干预,只要用心和爱引导,每个人都能将自己最爱的天赋尽力开发到最大。可惜反人类的教育太多,枷锁太多,解锁的人太少。
但这就是人间,我理想中的教育大概普遍存在于天界吧~人间本就是福祸相伴的修炼场,所有折磨身后都藏着等量的福气,明白人也不过是先苦后甜而已。

小朋友的画
我也一直认为人同时具有兽性和神性,美既能愉悦动物的一面,又能滋养神性,但别把美当成放浪和堕落的借口,那只会离初衷越来越远。
后面这几段还不合适在讲座上说,今天写着写着顺便就出来了哈哈~希望更多人能得到美育的滋养,打通美的经脉,感受力up~看到一个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