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 | 回到生活本身
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绽放,是毫无羞怯也无法掩盖的。把你的过去、现在,你的笑容和泪水,和别人一起分享,这就是美的意义。
▲
你如果问我,
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
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
像草木与虫一样。
——佚名
很多人拿起相机,也想拍静物、生活,可并不是为了要赚钱或者去拍电商,只是纯粹为了“美”,为了“好看‘。这样的美,未必是朱光潜书中经过严格解释的那种美。只是普通人心里有个模模糊糊,想要拍出好看的画面的冲动,那要怎么实现的?
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个讲两河流域文明的电影。哪两河呢?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埃及并成为三大古时代文明。那个外国电影我是在显像管电脑屏幕上的,模模糊糊的画面里,记得河边有光着上身的男人,用手去搓河床边湿软的泥土,搓成条状再一圈一圈盘起来堆高,堆成一个个中空的罐子去火里烧,变成了最早的陶土罐。
河边有着长长细腿的鹭鸶鸟,在水湄边找鱼。赤裸着上身的妇女在河水中漂洗着长长的头发,头发像海藻一样随波飘动,闪闪发亮。鹭鸶鸟远远飞来,以为是鱼,以为是在水草上闪烁的鱼群。
妇人唱起了歌,鹭鸶鸟飞走了。天空的蓝色如同宝石,上面浮着一朵一朵白云。妇人挽起头发,把采摘下的棉花揉成一股一股,制作成棉线纺出布匹,用布匹围成一条裙子。
在她的棉花边,放着火里烧出来的形状不一的陶土罐,上面用红土画着一只只长长细腿的鹭鸶鸟。
妇女和光着上身的男人只管劳作,在他们身后静静的河水涤荡出悠长的波浪。文明与美,在人类历史破晓时分,如同曙光照亮了大地。在那些被打磨过的石头上,在那些用手盘筑出的陶土上,在那些被编织起的棉线、麻绳上,在那些悠远辽阔的歌声里,和形态可掬的花纹上。后来被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人类的双手,人类的生活,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一切美的起点。
时光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和那个底格里斯河边赤裸上身的妇女不同了。但生活的本质不会变,我依然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去装点生活。就像那个妇女,她本可以和她的族人一样选择光着身子,但她尝试了制作棉线,尝试了纺织,孕育了文明。为什么会走出这一步呢?我想也许是棉花的温度,蓬蓬松松,放在皮肤上能感到温暖和平静。
在当时,她会被认为是异类吗?我们不得而知。




黄昏的边缘
文明与美,从来无法离开自然。即使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会怀念自己动手沏一壶茶而不是速溶冲泡饮料,从田园采摘蔬菜而不是吃方便食物,用真正的鲜花而不是人造植物装点居室。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真正的鲜花才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绽放的时刻,也有凋零的时刻,有生有死有被悲哀喜乐。这样的空间,才是活的。
美不一定是舒适的,美是需要劳作、参与。美不一定是快乐的,美是生命本身的状态,大部分时间有忧虑和悲伤。美不是静静地享受,美是期待与创造。
这样的劳作式人生,接近自然和泥土的生活方式,会让你感觉和人性贴得更紧密。这是人类在历史文明曙光中的选择,而当经历了一轮两轮三轮工业化社会后,你能听到内心有呼唤,呼唤你去成为那个河边的妇女,自己动手在陶罐上画一只鹭鸶鸟,哪怕形状不太像。
美的,不是那只鹭鸶鸟和陶罐,而是你去画了。
美,是个从心的过程。跟不来流行,也无法以模仿的存活。它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从需求出发的人类活动。你肚子饿,要吃饭,这是需求。你需要碗放放菜,你制作器皿,这也是需求。你心里有感,想抒发,要写成诗,要唱成曲,这也是需求。
这是一种心灵上的绽放,是毫无羞怯也无法掩盖的。把你的过去、现在,你的笑容和泪水,和别人一起分享,这就是美的意义。






------------------------------------------------------------------------------------------------------------------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了!
如果喜欢,欢迎多多支持~
留言,在看,转发
更多精彩内容下期再见
- end -
图文来源『七七摄影艺术社』
禁止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