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商业价值究竟是什么? | 设计经济学topic03

Recommanded by editor
北京/设计爱好者/5年前/3831浏览
设计师的商业价值究竟是什么? | 设计经济学topic03Recommanded by editor
冷酸柠

本文共2165个字,用7-9分钟的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设计的商业价值。

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应用学科;经济学,是探索人性规律的社会学科。二者都着眼于“人”,具有一定相关性。从经济学得来的“新”视角,去重新审视设计中的“老”问题,会看到一些之前所“看不见的东西”。本系列文章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三个话题:“设计师在生活中面对的感情交易”、“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设计师在商业中的价值”。欢迎朋友们前来讨论、证伪。




——



设计师的商业价值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 | “交易剩余”、“价格歧视策略”



我们在谈论任何一种职业在商业活动中的价值时,其实是在谈论它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设计师” 的价值,在商业活动中一直存在争议:有的企业不以为然;而有的企业视如珍宝。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设计师在商业中的价值高点到底在哪儿?运用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原理,我们可以给出一种视角的解读。


  • 面对同一件商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估值”。对于一种售价,有人觉得便宜,有人觉得贵,这当中存在“交易剩余”。企业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理想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商品实施“价格歧视策略”——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费用。在每一场交易中,尽量多占“交易剩余”,最好每个人出的都是个人估值的最高价格。



  • 然而,可以实施“价格歧视”的商品有一个前提:顾客不能私下转售,顾客买到了就只能自己用,不能再转手卖给其他人。比如,机票火车票、活动演出票、B2B业务、教育课程、旅馆、租车等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或特殊情况下,根据不同人的属性收取不同的价格,让顾客“被迫”接受价格歧视策略。


  • 顾客可以转售的商品,实施价格歧视就比较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就会形成对策。比如,食品饮料、快消用品、化妆品、衣服箱包等等。只要有人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他就成了中间商。


  • 以下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生产“不能转售的商品”的企业称为“A”类;把生产“可以转售的商品”的企业称为“B”类。



  • 对于“B”类企业来说,他们虽然难以实施“价格歧视”,并不代表它们不想。如果不能像“A”类企业那样“逼迫”顾客接受,那能不能“说服”顾客接受呢?“把商品‘变’成不一样的款式”,相当于多建立几种与顾客沟通的方式。

 

  • 设计师的创意、理解、表现能力,正是B类企业“说服顾客”接受“价格歧视”的关键要素之一。他们需要设计师对顾客投其所好,将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翻译成顾客能接受的“语言”让顾客接受。设计师建立“沟通”、寻找“话题”的基本原则,也正是“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品牌差异化”。

  • 所以,相对于“A”类行业,在“价格歧视”难以实施的“B”类行业里,设计师更加被需要,因为设计的价值就在于:让每一个“对这件商品有着不同估值”的人,以“各自能接受的最高价格”购买。简单说:不是设计能让这件商品卖的更贵,而是设计让那些本来就对这件商品有高估值的人,接受新价格。


想要强调的经济学给予的视角是:

设计的参与,并没有给商品本身带来任何附加价值,商品的价值来自于顾客的“个人估值”,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从“设计能提升商品价值”这个角度去理解“设计价值”,那么以下两种情况也应该成立:①设计带来的价值适用于任何商品,只要加入“设计”,它就能把价格卖的更高;②即使没有商品本身这个载体,“设计”也能用“为原商品价格提升的部分”的价格,销售出去。

 

现实中显然不是这样的。



举个栗子:

(B类)商家销售一款气泡水。人们对于气泡水主观的偏好程度是不同的:阿桂愿意为它花12元,阿琼只愿意花8元。假设一瓶气泡水的成本是5元,如果商家定价10元一瓶,阿琼就不会买,而阿桂会经常来买。

 

对于企业来说,每当阿琼路过一次自己的摊位,他就少赚2元;每当阿桂来买一瓶,他也少赚2元。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搞“价格歧视”——各人各价。但一种款式卖不同的价格,顾客不会接受,这该怎么办呢?商家需要想个办法跟顾客“谈谈”:根据“阿桂、大众、阿琼”各自对气泡水的个人估值,先分别把气泡水做成三种不同的款式——“不喝不行的气泡水”、“还不错的气泡水”、“没必要喝的气泡水”,再分不同的价格卖给他们...

 

所以商家请来了设计师,根据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对原来的气泡水进行了全方位的“翻译”,让之后的气泡水分为三种方式与顾客沟通:“专属款”、“标准款”、“体验款”。

 

最终,阿桂和阿琼分别以12元和8元的价格买了“专属款”和“体验款”的气泡水。企业赚到了。

 

从表面上来看,设计师能让这瓶气泡水从原来的10元,涨到了12元,多出的2元是设计的价值。但这样理解“设计的价值”并不准确,否则,8元成交的气泡水,岂不是成了设计带来的贬值?

 

实际上,在阿桂的心中,一直都认为这瓶气泡水可以值12元,过去一直以10元的价格成交是因为“交易剩余”一直被阿桂占有。而设计的价值,就在于让商家与阿桂建立起了一种“沟通”,说服了阿桂接受12元的价格。



综上所述,每个人对于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在他遇见商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有的商品难以开展“价格歧视”,才需要设计师用创意、视觉、文案等等友好的语言,与顾客建立沟通,让他们接受“各人各价”,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设计师在商业活动中的价值,不能从表面的“它使商品本身多卖了多少钱”来衡量,因为当企业获利的瞬间,它已经体现出来了。



——



*文章当中的经济学原理

交易剩余

一个人对商品的“个人估值”,与实际付出是存在差距的。当个人估值高于实际付出,属于“消费者剩余;当个人估值低于实际获得,属于“供应者剩余”。在经济学的视角中,消费者与供应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在市场中会互相转换,所以两种剩余不做区分,统称“交易剩余”。

 

价格歧视

商家是尽量多占“交易剩余”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如果强制商家统一划价,会导致商家在经营中丧失了觅价空间;为避免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商家会见好就收,停止生产;那些本来通过价格歧视而可以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成了“无谓的损失”。所以价格,歧视是让商家收益最大化、让社会财富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



回看往期

Topic01>如何与你的设计师朋友保持长久的友谊?

Topic02>为什么设计师与甲方的关系容易搞砸?




88
Report
|
72
Share
相关推荐
评论
in to comment
Add emoji
喜欢TA的作品吗?喜欢就快来夸夸TA吧!
推荐素材
You may like
我画的🎨vs 我拍的📸
Homepage recommendation
相关收藏夹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文章,教程
作品收藏夹
自学
自学
自学
自学
作品收藏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作品收藏夹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作品收藏夹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设计理论
作品收藏夹
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作品收藏夹
大家都在看
Log in